寫給與長輩同住的你:在收納中療愈那代人的心靈創傷

3月3日,第1整理術線下講座迎來一位年輕帥氣的男學員Neo。他是一名優秀的攝影師。談及學習整理的原因,他說因家中有熱衷囤積的老人,作為小輩,他希望通過自我學習和改善,來影響家人。

《整理家,整理親密關係》作者殷智賢老師認為,整理好兩代人共處的生活空間, 就需要我們兼具仁愛與智慧。今天,我們就聽她聊聊這個話題。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目前,社會處於大規模轉型期。即使是親人之間,代際的差異也並不比與陌生人之間的差異小。

兩代人從生活觀念到行為習慣、愛好、個性都不見得能協調好。這個時候,整理好兩代人共處的生活空間, 就需要我們兼具仁愛與智慧。

中國生於20世紀30至50年代的人,早期大都經歷過戰亂或其他形式的社會動盪,顛沛流離或家徒四壁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這幾代人,包括貧困的、農村出身的人,很多是有心理創傷的。這些心理創傷,首先來自飢餓,其次來自朝不保夕的不安定感,或曰“無常”,再次來自弱者被強大力量剝奪基本權利的無助感。

這些創傷,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即是對物質極端的吝嗇和強烈的佔有慾望。

比如,某些貪官的變態攫取行為,應該和他們童年及少年時期心理上的匱乏感及無常感有關。普通百姓不掌握權力,在社會生活中沒有這樣的機會,心理創傷的陰影,就會直接投射在個人生活中。

藝術家宋冬曾辦過一個展覽,叫“物盡其用”。他和母親把家裡所有的物品都搬進了北京 798 藝術區的一個LOFT( 高挑開敞空間 )展廳裡,居然有上萬件這麼多。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宋冬《物盡其用》亮相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我們有一天把父母和祖輩積攢的東西也 一一陳列出來,他們所積攢的物品種類及數量應該會讓我們對人性有更豐富和深刻的啟發。

他們可能會收藏我們兒時的若干用品,包括衣服、玩具( 儘管非常少 ),他們不會丟掉,因為那是他們人生中,尤其是晚年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他們可能會收藏新婚時的某些用品,從盤子到衣服,從梳子到水壺,如果沒有壞掉,他們會樂於全部保留,並驕傲地宣稱他們多麼會保管物品。你不能嘲笑這些東西的粗陋,在那個年代,他們沒有其他家產, 這是他們的全部身家。

他們可能會收藏與人生重大事件有關的一些物品,例如情書、人生第一塊手錶、和家人的合影等,這些幾乎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物品見證了他們的人生。

以上這些是可能會被他們保存的,那些東西早已超出物質範疇,直抵精神世界。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找到爭執的起因

去理解、 去尊重、 不打擾

以下這些東西也是很多長輩會保留的,如果說上述物品的存留還能 被我輩基於共情的原因理解並接受,下面這些物品則成為很多子女和父母爭執的起因:

1. 超市裝菜的盒子。

2. 一段捆東西的塑料繩。

3. 舊鞋,確定已經不能穿了。

4. 掉了漆皮的傢俱,確定不是紅木的。

5. 磕壞了表皮、釉面斑駁的搪瓷盆、罐。

6. 用了 10 年以上的被子、床單、枕頭。

7. 用得幾乎看不見本來顏色的毛巾、抹布......

我們常常用“我給您買新的”,試圖說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父母“以舊換新”,但常常被強烈拒絕,這有時候讓人大為光火。看著愛自己、自己愛的親人用這些“破爛”,還小心翼翼地收藏好,我們會覺得不可理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世界。不要以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人,就共處於同一時空。讓他們接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要求我們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同樣都需要穿越時光的能力。

即使他們和你 坐在同一個沙發上看同一檔電視節目,也仍然是在他們的世界裡看我們。

在那幾代人的世界裡,所有出現在他們生活中的物品都來之不易,丟掉了則不會再有的經歷是如此刻骨銘心,令他們從不敢小看任何一件東西。這種習氣,早已養成了幾十年,哪是我們可以用幾句話、幾件 新東西就能輕易消解的。

對於長輩的這種心理, 我的建議是: 理解、 尊重、 不打擾。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為老人做空間“新陳代謝”,

需要一點創造力

如果共同生活,且其中一些物品已經影響到衛生、安全或健康,一定在講清楚利弊,而不是講道理 ,然後再處理。強行處理會傷他們的心,而這是他們的東西,我們其實無權自行處置。

說服他們丟掉一些不必要的“存貨”,最好的理由是孫子和孫女的安全和健康,其次是個人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難看、土氣這些評價標準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生命中的大半時間裡,只能全力以赴想辦法活下去,把孩子養大,至於好看、時尚是完全沒有價值的追求。

如果你有創造力,倒可以試著把他們那些“過時”的東西再設計一 下,成就你家裡的Vintage風。那些復古風的設計師四處搜尋的老物件, 可能正在你父母床下的紙箱子裡。

你可以為長輩做的:

1、仔細瞭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如果他們有心血管病、腰椎病等,所有日常用品的存放空間就不宜安排在需要爬高或俯身才能夠到的地方。

2、收納箱的體積要控制,以免他們獨自在家取放時搬不動或摔壞。

3、不要使用易碎材質的收納箱,以免破損時劃傷他們。

4、使用色彩鮮豔的收納箱,用不同的盒子收納不同品 類的家居用品,隨著視力和記憶力的下降,能清楚記得東 西放在哪兒對他們來說會越來越困難,容易識別就變得非常必要。

5、使用可以貼標籤的盒子,以便將盒子中的物品種類簡要標明。

6、根據他們的收納邏輯存放的東西我們不要改動,否則他們會覺得這個家自己不再能做主,而且也會讓他們的 記憶產生混亂。

7、更換日用品,例如毛巾、枕巾等時,最好讓舊的物 品在他們的生活中停留一段時間再丟掉。比如可以讓舊毛 巾作為清潔抹布,保留舊牙刷清洗地板瓷磚的縫隙。告別 是一種儀式,是心靈上的一次割捨,我們要給他們時間去 完成這個過程,如同當年他們給我們時間等我們長大。

8、老人常用藥要清楚分類, 以便對症找藥時簡單明瞭。

9、在老人常用的寫字檯上放一個可以收納眼鏡和文具等各種零碎物品的盒子,以免老人經常為尋找某個小物品而費神。

10、老人彎腰下蹲都會吃力,不常用的物品放在櫃子下層,從腰部到頭部高度的格子裡用來收納老人經常取用的物品。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用劃分邊界的方式,

處理兩代人不同的整理觀

瞭解和照顧了老人的情感和習性,現實生活裡,代際差異仍然會平添許多現實的煩惱。

生於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20世紀6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的生活習慣有著劃時代的分離。 上一輩生於極度貧困加之戰亂頻發的年代,他們的清潔觀、審美觀以及建立居家生活秩序的能力被嚴重抑制了,貧窮使他們習慣選擇低劣粗糙的物品,即使子女經濟狀況明顯改善,也難以動搖他們這一習氣。

而從小生活在審美低下的環境裡, 也使這個維度的生活對那一代人來說近乎空白。

這是當下的中國人不得不承擔的轉型期的痛苦,我們的家庭關係無法延續鄉土社會的模式,生活方式自然也必須與時俱進。但上一代人正在被這個時代甩開,而且越來越遠。

儘管從小被灌輸孝道,還時時責備自己對父母不夠順從,但已然展開的新生活在誘惑我們逃離陳舊甚至不潔的生活,道德和夢想一直在作戰,這就是身處社會轉型期的我們要經歷的心理衝突。

讓父母收穫失落和嫌棄確實很殘忍,所以熱烈迎接新生活的年輕一代,儘量用劃分邊界的方式將割裂的傷害降到最低,幫助父母過好他們的生活。

他們想怎樣就隨他們去,但我們也要學會不讓父母打擾我們的生活。畢竟,我們都不願回到以前那個無序的生活裡去,也由衷地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習得這些生活方式。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本文正文部分由中信出版社授權第1整理術刊登。第1整理術編輯。感謝編輯酸兒對本文的幫助。如需轉載,請聯繫出版社。歡迎轉發朋友圈。

寫給與長輩同住的你:在收納中療愈那代人的心靈創傷你可能還想讀

⭐️ 直接點擊上述標題可直接查看 ⭐️

▼ 點擊閱讀原文,逛逛第1整理術小鋪。《整理家,整理親密關係》已在小鋪上架啦!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