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难得进行沟通,正确的沟通模式了解一下!

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家长讨论,以前听话的孩子,为什么到高中以后经常会和父母起争执,家长说两句后,孩子反而会嫌弃父母特别烦。其实,这种情况在高中生特别常见,家长应先了解具体原因所在。此时我们也需要回想一下,孩子在小的时候是否也是难得进行沟通,而原先不争吵的原因是孩子认为自己处于交流中的弱势地位,是否是因为害怕被父母打骂,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中沟通问题出现的时间明显得呈现出提早的趋势,这就是说,小孩开始和家长闹矛盾的年龄越来越小。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需要沟通,与父母的沟通更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与父母沟通起来如此困难呢?

其实,现在的孩子和原先的孩子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处理问题,不愿意家长、老师过多干涉,而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特点。

依然用老眼光看待孩子,用老方法处理问题。对孩子表现出的厌烦情绪,大部分家长不是找原因想办法如何缓解,而是采取反复说教,甚至粗暴干涉的措施,结果治标不治本。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日新月异的外界事物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孩子变得更有想法,更桀骜不驯,更难管理和教育,他们动辄与家长、老师形成水火不容之势,实在令人头疼。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的宣泄口,如何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两代人的战争,要做到这些,良策只有一个: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隐痛:为什么我能把孩子养大,却无法跟他沟通?

这中间我认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可以用PAC理论来进行解释。

一、什么是PAC理论

柏恩认为每个人都有“父母”“儿童”“成人”的三种自我状态:

(1)“父母”(P):是指记录在脑里的一些早期经验-从出生到五岁前所有无可怀疑及强迫性之外在事件。它经常以偏执、批评和抚养等行为向外表现。“父母”的资料大多属于“如何做”这类。

(2)“成人”(A):就像是一部分析资料的计算机,处理“父母”,“儿童”和“成人”的资料,然后得到结论,其重要功能之一是 到“父母”与“儿童”的资料,然后作可能性的评估和决定。

(3)“儿童”(C):记录了无数个平生第一次,它包括了婴儿的一切自然冲动,也包括早期经验,早期行为反应的方式及自己和他人心理地位的认定。

上述所列之“父母”、“成人”与“儿童”并非是角色,而是种真实的心态

这就是说明。我们在看待同一件事的时候,是采取着不同的心态进行沟通和交流的。

例如:

•(一):一幅现代艺术作品

父母:老天!这是什么玩意!

成人:标价五千元。

儿童:哦!好漂亮的颜色。

• (二)刺激:节食中出现巧克力蛋糕

父母:吃罢!这可维持体力。

成人:这块蛋糕含有许 多卡路里, 还是别吃它,不然减肥又失败了。

儿童:看起来好好看的样子,我想要吃掉这个蛋糕

二、沟通的分类

1、互补沟通

柏恩描述互补沟通为“适应的,也是预期中的沟通方式,同时它遵行正常人际关系的法则”,即当刺激和反应在P-A-C图表中成平行线时,这个交流是互补的,可以永远继续下去。

与孩子难得进行沟通,正确的沟通模式了解一下!

当我们是在相同的身份上出发进行交流的话,双方交流起来难度就会比较小,例如:

①小李:“今天的培训在哪里。”

②小张:“在五楼的会议室。”

2、交错沟通

人际关系中的痛苦和麻烦,通常是由交错沟通而来。其原则是:当刺激和反应在P-A-C图上发生交叉时,交流将停顿。

与孩子难得进行沟通,正确的沟通模式了解一下!

小女孩(C):我恨汤,我不要喝,你煮得难喝死了!

母亲(C):那我走好了,你自己去煮饭吧!

科学家甲(A):这个实验还有一些变项没考虑进去。

科学家乙(C):是又怎样,谁管这个!

当双方在不同的定位中出发,进行交流,双方就会产生矛盾,甚至是争执。

3、暧昧沟通(隐性沟通)

暧昧沟通最复杂。它别于互补沟通及交错沟通,它牵涉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通常它是用不适当的嘲笑,微笑或隐藏的字意表现出来,史坦勒称之为绞架沟通。

与孩子难得进行沟通,正确的沟通模式了解一下!

例如:① 妻:“你看,这衣服我穿上多好看!”

② 夫:“嗯,好看!”

③ 心里:“哼,一出来就买衣服。”

三、过多的玩心理游戏,让对方的积极性下降,从而使得自己的威望降低。

所谓“心理游戏”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所采取的沟通分析,是用表面上看起来很好,而实际上却不好的一种“互补的沟通”。柏恩将之定义为:“心理游戏是以暧昧动机为根本,而且貌似合理化的一套重覆出现之沟通方式。”柏恩认为玩心理游戏的结果,会使人感觉很不好,甚至会落在游戏模式的老套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些心理游戏有(1)挑拨离间;(2)喧嚣(吵吵闹闹);(3)钻牛角尖; (4) 吹毛求疵;(5)扯后腿;(6)是的﹍不过;(7)假若不是为了你;(8)这回我终于逮到你;(9)忙碌的不得了;(10)我只不过想帮助你﹍等模式。

心理游戏表面上看来好象是“互补的沟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实际上,游戏者之间却没有诚实亲密和开放的关系。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彼此之间成为“我好,你也好”之关系。

与孩子难得进行沟通,正确的沟通模式了解一下!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座舞台,男人和女人只是舞台上的演员。他们有命定的上台时间和下台时间;每个人在台上都要演出各种不同的角色。”而我们的生活与家庭又何尝不是一个舞台呢?,我们在这个舞台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四、交流错误的解决方式

1、多说教,少倾听2、喜欢使用强硬的措辞3、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4、不懂把握时机5、漠视孩子的自尊 

五、父母角色的重要性

因为很多产生问题行为的参与者在“我不行”的生活地位中成长的。人在家庭中形成的自我状态是深受父母影响的。儿童要发展坚强的“成人”自我状态,是必须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如何运用他们的“成人”自我状态,去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的。

因此,当一个小孩子在小的时候学习到了一种怎样的沟通交流模式,对于小孩子长大以后的发展路程是有着重大的影响。

六、解决方法

1、明确自我状态是“父母”“成人”“儿童”三部份之界限

在双方沟通交流中,正常的自我状态是“父母”“成人”“儿童”三部份之界限要相当明确,亦即个人能够很直接、不拖泥带水的从一个自我转换到另一个自我,然而如果自我状态太松散、不够明确,则个人就会产生不适应的行为。

此种强化松散的自我边缘的处理方法是,了解“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的含义,熟悉这三者彼此间交互的功能。能够运用上述的知识来处理自己的行为时,则自然可以强化自我的边缘。

当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障碍,家长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自己是不是有不当的语言和举止,阻碍了孩子与你的进一步交流。这里可以参考家庭教育指导师顾晓鸣老师提出的“好家长十大好习惯”,作为学习的榜样。

2、不做不合适的倾泄与抱怨

倾泄”是指个人的一个自我能很稳健且直接的转换到另一个自我。唯当自我状态发生“排斥”时,只剩一个或两个自我状态在做行为反应,那么当事人将无法随着环境的变异而去倾泄自我,则产生不适应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在交流过程中就会不自觉的出现问题。而家长再对孩子采用我什么都是对你,你必须听我的方式进行沟通,这无疑会导致沟通的失败。

3、保障交流的时间,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

家长千万不要以为你给了孩子生命就可以支配甚至决定孩子的一切,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家长,就可以代替孩子成长,把你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交流都不是平等的,孩子必然会抵制;错误的交流方式,孩子必然会逆反;错误的做法,最终使家长与孩子形同陌路。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充分尊重孩子,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这样,交流就比较容易进行了。

4、掌握沟通的方法,拓宽沟通的话题

母应细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育特点,家庭教育就必须根据孩子的心身发育特点来进行。将“我讲”变“我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时,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与尊重;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沟通

5、重新定向的开始

我们以过去的前提为基础而作现在的决定”让当事人了解自己在困扰中的责任及主动性,并重新以成人(A)检视作决定的基础,重新设定所作的决定,并为这样的决定付出行为上的努力。所谓“重新定向”是指,透过谘商员的指导及教导,使当事人舍弃不良的行为方式,将其行为反应或生活计划导向更合理、何乎现实的方向或目标。

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既然选择重新开始,就要避免再一次的让孩子失望,而导致彼此之间基本信任的流失。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呢?欢迎你在下方留言,看看大家的见解和你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一点启发,记得给小编一个赞或者点一下关注哦!谢谢大家的观看,大家也可以转发和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