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難得進行溝通,正確的溝通模式了解一下!

在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有一些家長討論,以前聽話的孩子,為什麼到高中以後經常會和父母起爭執,家長說兩句後,孩子反而會嫌棄父母特別煩。其實,這種情況在高中生特別常見,家長應先了解具體原因所在。此時我們也需要回想一下,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否也是難得進行溝通,而原先不爭吵的原因是孩子認為自己處於交流中的弱勢地位,是否是因為害怕被父母打罵,而採取的自我保護策略呢?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家庭中溝通問題出現的時間明顯得呈現出提早的趨勢,這就是說,小孩開始和家長鬧矛盾的年齡越來越小。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需要溝通,與父母的溝通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環節。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與父母溝通起來如此困難呢?

其實,現在的孩子和原先的孩子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有了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喜歡自己處理問題,不願意家長、老師過多幹涉,而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在這一階段的特點。

依然用老眼光看待孩子,用老方法處理問題。對孩子表現出的厭煩情緒,大部分家長不是找原因想辦法如何緩解,而是採取反覆說教,甚至粗暴干涉的措施,結果治標不治本。

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日新月異的外界事物吸引著學生的目光,孩子變得更有想法,更桀驁不馴,更難管理和教育,他們動輒與家長、老師形成水火不容之勢,實在令人頭疼。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的宣洩口,如何處理好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如何避免兩代人的戰爭,要做到這些,良策只有一個:與孩子實現良好溝通。但這也正是許多家長的隱痛:為什麼我能把孩子養大,卻無法跟他溝通?

這中間我認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可以用PAC理論來進行解釋。

一、什麼是PAC理論

柏恩認為每個人都有“父母”“兒童”“成人”的三種自我狀態:

(1)“父母”(P):是指記錄在腦裡的一些早期經驗-從出生到五歲前所有無可懷疑及強迫性之外在事件。它經常以偏執、批評和撫養等行為向外表現。“父母”的資料大多屬於“如何做”這類。

(2)“成人”(A):就像是一部分析資料的計算機,處理“父母”,“兒童”和“成人”的資料,然後得到結論,其重要功能之一是 到“父母”與“兒童”的資料,然後作可能性的評估和決定。

(3)“兒童”(C):記錄了無數個平生第一次,它包括了嬰兒的一切自然衝動,也包括早期經驗,早期行為反應的方式及自己和他人心理地位的認定。

上述所列之“父母”、“成人”與“兒童”並非是角色,而是種真實的心態

這就是說明。我們在看待同一件事的時候,是採取著不同的心態進行溝通和交流的。

例如:

•(一):一幅現代藝術作品

父母:老天!這是什麼玩意!

成人:標價五千元。

兒童:哦!好漂亮的顏色。

• (二)刺激:節食中出現巧克力蛋糕

父母:吃罷!這可維持體力。

成人:這塊蛋糕含有許 多卡路里, 還是別吃它,不然減肥又失敗了。

兒童:看起來好好看的樣子,我想要吃掉這個蛋糕

二、溝通的分類

1、互補溝通

柏恩描述互補溝通為“適應的,也是預期中的溝通方式,同時它遵行正常人際關係的法則”,即當刺激和反應在P-A-C圖表中成平行線時,這個交流是互補的,可以永遠繼續下去。

與孩子難得進行溝通,正確的溝通模式瞭解一下!

當我們是在相同的身份上出發進行交流的話,雙方交流起來難度就會比較小,例如:

①小李:“今天的培訓在哪裡。”

②小張:“在五樓的會議室。”

2、交錯溝通

人際關係中的痛苦和麻煩,通常是由交錯溝通而來。其原則是:當刺激和反應在P-A-C圖上發生交叉時,交流將停頓。

與孩子難得進行溝通,正確的溝通模式瞭解一下!

小女孩(C):我恨湯,我不要喝,你煮得難喝死了!

母親(C):那我走好了,你自己去煮飯吧!

科學家甲(A):這個實驗還有一些變項沒考慮進去。

科學家乙(C):是又怎樣,誰管這個!

當雙方在不同的定位中出發,進行交流,雙方就會產生矛盾,甚至是爭執。

3、曖昧溝通(隱性溝通)

曖昧溝通最複雜。它別於互補溝通及交錯溝通,它牽涉兩個以上的自我狀態。通常它是用不適當的嘲笑,微笑或隱藏的字意表現出來,史坦勒稱之為絞架溝通。

與孩子難得進行溝通,正確的溝通模式瞭解一下!

例如:① 妻:“你看,這衣服我穿上多好看!”

② 夫:“嗯,好看!”

③ 心裡:“哼,一出來就買衣服。”

三、過多的玩心理遊戲,讓對方的積極性下降,從而使得自己的威望降低。

所謂“心理遊戲”是指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所採取的溝通分析,是用表面上看起來很好,而實際上卻不好的一種“互補的溝通”。柏恩將之定義為:“心理遊戲是以曖昧動機為根本,而且貌似合理化的一套重覆出現之溝通方式。”柏恩認為玩心理遊戲的結果,會使人感覺很不好,甚至會落在遊戲模式的老套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一些心理遊戲有(1)挑撥離間;(2)喧囂(吵吵鬧鬧);(3)鑽牛角尖; (4) 吹毛求疵;(5)扯後腿;(6)是的﹍不過;(7)假若不是為了你;(8)這回我終於逮到你;(9)忙碌的不得了;(10)我只不過想幫助你﹍等模式。

心理遊戲表面上看來好象是“互補的溝通”,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而實際上,遊戲者之間卻沒有誠實親密和開放的關係。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使彼此之間成為“我好,你也好”之關係。

與孩子難得進行溝通,正確的溝通模式瞭解一下!

莎士比亞說:“世界是一座舞臺,男人和女人只是舞臺上的演員。他們有命定的上臺時間和下臺時間;每個人在臺上都要演出各種不同的角色。”而我們的生活與家庭又何嘗不是一個舞臺呢?,我們在這個舞臺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四、交流錯誤的解決方式

1、多說教,少傾聽2、喜歡使用強硬的措辭3、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4、不懂把握時機5、漠視孩子的自尊 

五、父母角色的重要性

因為很多產生問題行為的參與者在“我不行”的生活地位中成長的。人在家庭中形成的自我狀態是深受父母影響的。兒童要發展堅強的“成人”自我狀態,是必須通過觀察他們的父母如何運用他們的“成人”自我狀態,去處理各種紛繁複雜的事物的。

因此,當一個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學習到了一種怎樣的溝通交流模式,對於小孩子長大以後的發展路程是有著重大的影響。

六、解決方法

1、明確自我狀態是“父母”“成人”“兒童”三部份之界限

在雙方溝通交流中,正常的自我狀態是“父母”“成人”“兒童”三部份之界限要相當明確,亦即個人能夠很直接、不拖泥帶水的從一個自我轉換到另一個自我,然而如果自我狀態太鬆散、不夠明確,則個人就會產生不適應的行為。

此種強化鬆散的自我邊緣的處理方法是,瞭解“父母”“成人”“兒童”三種自我狀態的含義,熟悉這三者彼此間交互的功能。能夠運用上述的知識來處理自己的行為時,則自然可以強化自我的邊緣。

當家長與孩子之間出現了溝通障礙,家長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自己是不是有不當的語言和舉止,阻礙了孩子與你的進一步交流。這裡可以參考家庭教育指導師顧曉鳴老師提出的“好家長十大好習慣”,作為學習的榜樣。

2、不做不合適的傾洩與抱怨

傾洩”是指個人的一個自我能很穩健且直接的轉換到另一個自我。唯當自我狀態發生“排斥”時,只剩一個或兩個自我狀態在做行為反應,那麼當事人將無法隨著環境的變異而去傾洩自我,則產生不適應的行為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在交流過程中就會不自覺的出現問題。而家長再對孩子採用我什麼都是對你,你必須聽我的方式進行溝通,這無疑會導致溝通的失敗。

3、保障交流的時間,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間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你給了孩子生命就可以支配甚至決定孩子的一切,也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家長,就可以代替孩子成長,把你沒有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這些交流都不是平等的,孩子必然會抵制;錯誤的交流方式,孩子必然會逆反;錯誤的做法,最終使家長與孩子形同陌路。最好的辦法是,家長充分尊重孩子,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問題,這樣,交流就比較容易進行了。

4、掌握溝通的方法,拓寬溝通的話題

母應細心觀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發育特點,家庭教育就必須根據孩子的心身發育特點來進行。將“我講”變“我聽”,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傾聽時,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與尊重;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溝通

5、重新定向的開始

我們以過去的前提為基礎而作現在的決定”讓當事人瞭解自己在困擾中的責任及主動性,並重新以成人(A)檢視作決定的基礎,重新設定所作的決定,併為這樣的決定付出行為上的努力。所謂“重新定向”是指,透過諮商員的指導及教導,使當事人捨棄不良的行為方式,將其行為反應或生活計劃導向更合理、何乎現實的方向或目標。

這個時候就要求家長要採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既然選擇重新開始,就要避免再一次的讓孩子失望,而導致彼此之間基本信任的流失。

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呢?歡迎你在下方留言,看看大家的見解和你是不是一樣的,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啟發,記得給小編一個贊或者點一下關注哦!謝謝大家的觀看,大家也可以轉發和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