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希特勒在打敗法國後要去攻打蘇聯,而不去攻打土耳其占領中東?那裡不是多石油嗎?

拉闊空間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希特勒之所以進攻蘇聯而不從土耳其向中東進軍,是由希特勒面對的內外環境決定的。“靜夜史”認為希特勒主要有以下考慮:

1、蘇德必有一戰,所以希特勒必須進攻蘇聯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第二卷中將上臺後實施的戰略闡述得很明白,即消滅蘇聯,向斯拉夫人要土地。

並且在上臺後,與1936年和日本、意大利締結了《反共產主義協定》,矛頭直指蘇聯。

而蘇聯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共產主義國家,雖然深受整個西方世界的敵視,但是因為法西斯的強烈擴張,逐漸引起了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的不安,蘇聯遂看到了和英法等國結盟的希望。

但是從1939年4月談到8月,由於英法等國矢志不移地推行“綏靖政策”,擺明了將蘇聯往蘇德戰爭的火坑裡推,談判終告破裂。

沒有安全感的蘇聯最終和德國在1939年8月23日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這份協定被後世稱為蘇聯和德國骯髒的分贓協議,但是對於蘇德雙方而言,保證了雙方的和平。德國可以避開兩線作戰的窘迫,從容地在西線收拾英法,而蘇聯則可以暫時避免遭到德國的閃擊,可以抽出時間整軍備戰。

但是,笑容的背後是冰冷的刀槍,協定的侵犯並不代表蘇德雙方的沆瀣一氣,希特勒對共產主義根深蒂固的敵視決定了蘇德必有一戰,這一趨勢在希特勒推平西歐後更加強烈起來。

而斯大林也不會坐視自己的身邊出現一個法西斯龐然大物,況且蘇聯一直渴望將革命向歐洲輸出,所以即使德國不動手,蘇聯也會對德國發起攻擊。

所以,蘇德在跟時間賽跑,最終因為蘇聯深受大清洗等運動的影響,備戰速度遠遠落後於德國,希特勒最終奪得了先手。

此時對於希特勒而言,進攻蘇聯有以下優勢:

首先蘇德瓜分波蘭後,蘇德成為鄰國,兩國交界處基本是平原,便於德國機械化部隊大規模快速推進。這一點,在巴爾幹半島和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半島都無法辦到;

其次蘇聯境內除了有高加索油田,還有德國夢寐以求的烏克蘭黑土地。要知道,德國發動戰爭不僅僅需要石油,還需要更多的糧食,蘇聯完美滿足了這一點。而土耳其及中東地區基本都是熱帶沙漠氣候的不毛之地,除了石油,這裡沒有價值。而且最關鍵的是,此時的全球石油產地,並不是在波斯灣沿岸,而是在高加索和伊朗的裡海沿岸,而這些地方佔據蘇聯之後都可以得到!

最後,進攻蘇聯和英法的目標達成了一致,英國干涉的可能性更小。而如果德國進攻土耳其,首先英國就不答應,因為敘利亞等地是英國的託管地,英國不會答應。所以進攻蘇聯可以說是“順應了歷史潮流”。

最重要的是,進攻蘇聯消滅了蘇聯先動手的可能性,德國的先發制人能夠取得更大戰果!

2、中東還不是產油重地,且不確定因素太多

前面講過,此時的中東雖然開始了石油的開發,但是此時的石油產區格局是:石油產地主要位於伊朗高原和高加索地區,這是裡海沿岸地區,和今天的波斯灣沿岸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希特勒知道從哪裡能到裡海,那就是佔據蘇聯!

即使希特勒孤注一擲,本著未來波斯灣石油一定爆發的想法想要進攻土耳其進而是中東。那麼德國的行動更容易失敗。

前面說過,想要從土耳其進攻中東需要穿過巴爾幹半島,這個半島上分佈著品都斯山脈、羅多彼山脈等,根本就不利於德軍的機械化部隊推進。

從巴爾幹半島進攻土耳其需要穿過土耳其海峽,這又是一個難題,因為德國最強大的軍種是陸軍,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但由於海岸線較短且被英國等封鎖,德國的海軍一直不強,

即使幸運地越過了土耳其海峽,在小亞細亞半島,分佈著安納托利亞高原,這也是非常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推進的。

所以如果不是希特勒腦子進水了,他是斷然不會選擇這條道路的。

最關鍵的是,因為海軍的缺乏,德國在中東的行動會隨時受到英國和蘇聯的夾擊。

因為蘇聯的黑海艦隊,就是遊弋在黑海海面,對於土耳其海峽,蘇聯紅軍知道意味著什麼。

而在地中海和愛琴海,傳統意義上一直是同盟國的勢力範圍。在北非,埃及雖然已經獨立,但是英國依然在敘利亞等中東地區保持著強大的存在,特別是英國控制者蘇伊士運河,他的安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二戰的走向,所以這裡絕對不能被德國染指。而一旦德國從土耳其進攻,那麼英國勢必不能坐視不管。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會和蘇聯對土耳其境內的德軍形成夾擊。而由於德國的海軍實力不夠強大,所以被動挨打是肯定的。

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是拿下中東了,能走到中東都費勁!

所以,希特勒是斷然不會選擇這條線路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謝謝邀請!蘇德之間的戰爭必須打,這是斯大林和希特勒心知肚明的,只不過早打還是晚打,斯大林的願望是儘量拖到1942年,希特勒認為晚打不如早打。因此希特勒打敗法國後,在與英國空戰未果的情況下,迅速抽調兵力於1941年6月22日攻打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醞釀己久,希特勒之所以迅速攻打蘇聯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的:一是蘇聯認為德國不會過早進攻蘇聯。因為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曾在1941年想加入軸心國條約。雖然被希特勒拒絕,但是斯大林認為蘇聯的最大敵人是英法,而不是德國。況且德國正與英國空戰,德國不可能去攻打蘇聯,從而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德國進攻蘇聯,使蘇聯毫無防備、措手不及,事實確實如此;二是蘇軍經過斯大林的大清洗後,使蘇軍戰鬥力大損,蘇軍沒有能力抵擋德軍的進攻。由於德軍在歐洲的閃電戰,讓希特勒變得極其自信和狂妄;三是希特勒判斷蘇聯軍隊不會超過200個師,憑藉強大的德國軍隊可以瞬間擊垮蘇聯軍隊。希特勒曾豪言:“只要一支腳踏進去,整個房子就會垮下來”;四是蘇軍進攻芬蘭,54萬大軍被幾萬芬蘭軍隊打的丟盔棄甲,損失慘重。希特勒認為蘇聯軍隊亦不過如此;五是希特勒要稱霸世界,豈能允許一個龐然大國在旁邊虎視眈眈,況且蘇聯有和希特勒瓜分歐洲的用意。


希特勒及早進攻蘇聯,還要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蘇聯高加索地區的石油和烏克蘭地區的糧倉。由於德軍戰線拉的過長,戰爭補給問題顯得極其重要。另外,英軍經過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躲在英倫三島苟延殘喘,除了有限的空軍以外,己經沒有能力進行一場戰爭。所以希特勒進攻蘇聯,即沒有後顧之憂,又勢在必行。那麼希特勒為什麼不去攻打土耳其直接佔領中東石油呢?實際上希特勒進攻蘇聯,佔領高加索石油和烏克蘭糧倉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摧毀這個布爾什維克政權中心,對自已稱霸世界所構成的威脅。
希特勒之所以沒有去攻打土耳其佔領中東石油,是有諸多因素的,概括起來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佔領中東必須路過土耳其,而土耳其親德,雖然沒有出兵配合德國,但也給德國大量的物質援助。土耳其歷來都是左右逢源的國家,當德國呈現敗勢之時,又投向了盟軍懷抱。現在在敘利亞仍然在美俄之間左顧右盼;二是二戰時中東並不是石油主產區,也就是人們還不知道中東蘊藏著大量石油。在二戰後中東才開始大量開採石油;三是中東當時僅有伊朗和伊拉克生產石油,但都被美國控制,希特勒在沒有打下蘇聯前是不想得罪美國的;四是中東當時是非常貧窮,尚沒有進行石油開發的貧窮地區,希特勒實在不必要去興師動眾。


適情雅趣


希特勒可以保證不打前蘇聯,但他也要保證前蘇聯不打德國啊;

1941年-1942隨然前蘇聯戰備不咋滴,但架不住前蘇聯體量大,當時前蘇聯可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與最大的軍事力量,而且《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際就是擦屁股紙,只要斯大林想隨時可以撕了,而且斯大林一向的表現就是有利的條約我就遵守,不利的條約我就撕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的道理不僅我們懂,希特勒也懂,萬一哪天斯大林這個“大流氓”突然反過來咬德國一口怎麼辦?還不如趁前蘇聯戰備差的時候打過去。


而當時世界石油格局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整個歐亞大陸只有前蘇聯的高加索和伊朗對海灣油田,連利比亞、沙特都沒開發,而希特勒想要維持德國的經濟和軍隊就必須要出去搶油田,而去搶油田就鐵定要打毛子了。

而即使希特勒不打前蘇聯打土耳其也是一樣的,別看當時土耳其和俄國都打了幾百年仗了,看似土耳其與前蘇聯是世仇,但那是因為俄國想搶奪土耳其的黑海出海口,打通俄國黑海到地中海的航線。



如果土耳其被希特勒佔領了,那前蘇聯不就等於幾百年都白忙活了嗎?怎麼可能答應呢!

其次,土耳其旁邊的伊朗和前蘇聯是穿一條褲子的鐵桿盟友,如果德國佔領了土耳其必然就會威脅伊朗(誰知道希特勒會不會打伊朗石油的主意?)前蘇聯也不會坐視不管。

所以左右都是和前蘇聯開打,自然希特勒選擇主動進攻前蘇聯了!


天真小科普



希特勒是一個具有極大野心和特別自戀的人,他攻打蘇聯的目的不是為了石油,如果打遊戲攻關一樣,就是提升對手層級,擊敗一個超強對手,證明自己。


在希特勒眼裡,只有滅掉他認為當世唯一有潛力跟西方匹敵的東方敵人蘇聯,才能實現他獨霸全球的夢想,搬掉他征服世界的最大一塊陸地絆腳石,實現他對世界實行他理想中的統治。

像土耳其以及中東這些國家,在他看來,時機需要時,他要拿下他們,應該比拿下法國更容易,甚至可以比照捷克斯洛伐克模式。事實上,如果蘇聯淪陷,德國將擁有三千多萬平方公里領土,世界上最大人口基數,整個歐亞大陸的的工業基礎,那個時候不用說土耳其,整個亞洲都是囊中之物,他何須大費周折?



另外,德國進攻蘇聯,也有擒賊先擒王的意思。如果德國先進攻土耳其,由歐入亞,會引起蘇聯的警覺,蘇聯必然出來攪局,那個時候德國就有可能陷入蘇聯背後支持的代理人戰爭中,他的閃電戰模式就會被破解,進攻蘇聯的突然性就會失去。


所以,擊敗蘇聯既然是遲早、既定的目標,根據閃電戰的特性,他必須果斷、快速、乾淨、徹底的進攻蘇聯,土耳其及中東,屬於他取得蘇聯後下一步的秋風掃落葉。


謝金澎


1、蘇聯也有進攻德國的計劃。德國是知道的。

2、進攻中東計劃也有,隆美爾和美英在北非爭鬥就是中東計劃。

3、全力進攻北非、中東德國背後就亮給蘇聯了。非常危險。

所以北非打了個遲滯戰,趁蘇聯沒準備好,徹底打掉背後隱患,奪取蘇聯各種資源。這是如意算盤,畢竟蘇聯已經開發得不錯,接手後能很快產出,中東當時情況更差,運輸都是問題。這個如意計劃還包括對意大利和日本配合的判斷。但希特勒顯然高估了日本,日本不配合進攻蘇聯也就算了,還把美國送進盟國陣營。真是不怕強敵就怕豬隊友。


久兒爸爸


他不去打蘇聯,蘇聯遲早也會打德國。土耳其是德國盟友,希魔還沒有神經到分不清敵友吧。德國其實那時靠羅馬尼亞的石油供應也是可以持續戰爭一段時間。德國也是去打了中東不過受到英國人的阻擊而以失敗告終。


duh23333


看了很多回答,答主們都跑偏了。題主的關鍵問題在於希特勒為什麼不進攻中東而進攻蘇聯。

現代戰爭,我們總是把戰爭的主因歸結到石油之戰,一概認為,美國打這個打那個,都是為了“石油”。為何希特勒打這個打那個不是為石油而戰呢?


讀史梨樹下


請先看地圖,德國是歐洲中部國家,海軍實力一般,你讓它捨近求遠去中東找石油?入侵蘇聯,既是為生存空間,也有意識形態的考慮,畢竟入侵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至少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能有一定的所謂道德優勢的。


小康足已


希特勒對戰爭勝利,缺乏完整的統制規劃。

也就是說對佔領的土地,基本採取的是蒙古人當年的做法。以燒殺搶掠為主,而不是把自己當成新領地的主人,來搞規劃、搞建設、正民心。

因此在完成對西歐的搶掠以後,對英作戰受挫,就急不可奈的尋找新目標,蘇聯。


風飄飄4783832


七嘴八舌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沒說到點上。希特勒之所以“閃電”進攻前蘇聯,是因為得到情報,斯大林要向德國下手了。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從戰爭最後走向來看,怎麼看都不是基於戰略上的考量,也就是說,德國對這場戰爭的準備略顯蒼促。蘇聯有廣闊的戰略縱深,而德國呢?如果蘇聯先動手,就像《孫子兵法》裡的“圍魏救趙”一樣。後果不堪設想。先打蘇聯,是找死;等蘇聯來打,是等死。反正是死,不如博一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