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一扇特製的門,父母們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了嗎?

我總是對孩子們說:你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世界上只有一個淏仔,只有一個玥玥,再沒有第二個你們了。

我經常這樣說,是想讓孩子知道:他們是特別的,無需和其他人比較。

太多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進行比較,比孩子、比老公、比工作、比化妝品牌子、比房子車子、甚至比公婆比父母……太多的虛榮沒有帶來太多的快樂,帶來最多的就是永無休止的貪心和停不下來的腳步,還有隨之而來的的羨慕嫉妒恨、不甘心、難過、悲痛欲絕。

我不想讓我的孩子們也陷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優缺點。即使他們各方面都很平凡,沒有一個長處,但他的整體於我而言,也是不平凡的。而且,我在努力讓孩子們認識到:他的整體,於他自己而言,也是不平凡的。

每個孩子都是一扇特製的門,獨一無二。

為人父母,我們要耐心仔細的研究這扇上天賜予我們的特別的門,從外到裡,從表面到內心,一層層一點點的去發現、去研究,找到自己孩子的發展特點、找到孩子的長處短處、找到孩子的興趣愛好、找到孩子的快樂源泉。

然後,根據孩子的特點,找到最正確的打開方式,讓孩子能發揮他的長處、彌補他的短處、做他感興趣的事情、得到屬於他的快樂。

每個孩子都是一扇特製的門,父母們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了嗎?

我有兩個孩子,淏仔七歲半,小學二年級;玥玥五歲,幼兒園大班。

兩個孩子性格完全不同,淏仔內斂謹慎,玥玥活潑主動。因此,我對兩個孩子的養育方式是不太一樣的,不同之處體現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

在這裡,以“特長班”作為例子說一說如何不同。

(一)對淏仔,尊重,啟發。

淏仔,在上幼兒園之後一直到一年級,都沒有特別喜歡的特長班。幼兒園時,在他同意的情況下,我給他報過學校裡的主持、武術、畫畫、圍棋,讓他接觸一下各個方面,想試探出他的興趣點和優勢。可是,淏仔基本都是在沒上完就告訴我:“媽媽,我不喜歡上,一想到上這個課我就不開心。”

平時,我新作的一道菜,淏仔看著模樣就不想吃時,我會對他說:“你嘗一口,如果嚐了之後還不喜歡,那就別吃了。如果不嘗,直接就不吃,你怎麼知道味道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樣呢?”

所以,對特長課也是如此,在嘗試之後淏仔明確表示不喜歡,我便沒再強求。因此,他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個特長班都沒有報。

我並非一直這麼淡定,尊重著淏仔想法的同時,我也在給自己做心理工作。我也看到了周圍孩子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學習著努力著進步著,舞蹈三級、鋼琴四級、畫畫二級……可是我告訴自己:那都是別人的孩子,他們都不是淏仔。我的淏仔,就是不喜歡這些,沒有從中發現樂趣,沒有學習的動力。他就是想去爬山游泳,想在公園蹦蹦跳跳,想在家裡和妹妹玩枕頭的打架遊戲。他的牴觸,他的快樂,我都看在眼裡,我都讓自己全心接納。

除了接納,我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

慢慢的等著他長大,慢慢的瞭解他,研究他,懂他,更好的和他相處,理解他的想法,引導他,啟發他,找到適合他發展的路。

終於,有了一個契機。

剛升入二年級時,班幹部競選,老師支持所有的孩子報名參選,淏仔主動要求報名。我們一起寫好了演講稿,在家練習了好幾遍,可是,那天放學時,淏仔對我說:“媽媽,我一上臺就好緊張,好幾句話都忘記了,競選才得了三票。”

我安慰他:“沒關係,媽媽覺得你有勇氣站到臺前發言就已經很棒了。有人給你投票,代表有人喜歡你認可你,很好啦!”

淏仔聽了也笑了:“嗯,是呀!我們班裡還有沒得票的呢!”

好吧,我聽到他這麼說,就知道他並沒有太失落,那就好。

可是,這件事留在了我的腦海裡,因為這是一個契機。

每個孩子都是一扇特製的門,父母們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了嗎?

於是,我找了個合適的時間,我和淏仔聊天。

我說:“淏仔,你是不是一直想當領導人呀?”(從他的理想入手)

淏仔點頭:“是呀!”

我說:“當領導人,要經常發言,經常面對很多人演講。大的領導都是從小領導一點點升上來的。當一個人成為領導時,無論多小,他都要面對他的員工、下屬、學員,給他們開會、演講。如果一個領導,站在臺前,說話緊緊張張、磕磕巴巴,你猜下面聽的人會怎麼樣?”

淏仔笑了:“會笑話他。”

我說:“對啊!所以,你要想當領導,就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要不然,即使當了領導,也有可能被笑話喲!”

淏仔問:“好!可是怎麼能提高?”

我說:“我們可以報個主持班,在主持課上,老師就會教你怎麼表達,每節課都會給你在臺前說話的機會,經常鍛鍊,表達能力自然就會越來越高的。”

淏仔說:“好,那我要上主持課。”

主動性,就在這件事中形成了。

他知道自己為什麼學,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最終想要實現什麼目標,那麼他學起來就會有主動性,有方向感。

讓孩子由內而外的愛上學習,家長首先要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一扇特製的門,父母們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了嗎?

(二)對玥玥,尊重,選擇。

玥玥是個積極主動的孩子,她感興趣的東西特別多,想要學習的特別多。

玥玥曾對我說:“媽媽,我想要學鋼琴、電子琴、古箏、架子鼓,我想學畫畫、舞蹈、圍棋、跆拳道……”

面對她這麼多的想法,我要做的是:引導她學會選擇。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即使孩子什麼都想學,也不能把孩子置身於各種特長班之間,沒有了自由自在的時間,沒有了發呆放空的時間,這樣是不好的。

我對她說:“鋼琴、電子琴、古箏、架子鼓,都是樂器類,這裡面我們一個階段選擇一個來學習。你可以在這裡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學好了再學另一個,不著急。其他的想學的特長課,你可以再選兩個最喜歡的。媽媽建議選一個運動的,如舞蹈或跆拳道;一個安靜的,如畫畫或圍棋。你考慮一下,想好告訴媽媽。”

人生就是在各種選擇中度過的

:上什麼特長課?上文科理科?考什麼大學?報什麼專業?找什麼樣的工作?和什麼人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

這些全部都是選擇題,而且沒有對錯之分。不知道哪個選擇後面是何種模樣。但每一個選擇,都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或多或少的改變。所以,教會孩子選擇,是個很重要的事情。

兩個孩子,兩種不同的方式。

兩扇不同的特製門,我用了兩種不同的打開方式,而且,一直在不斷的研究、完善、再研究、再完善的過程中。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找到適合孩子的打開方式,幫助引導孩子開啟屬於自己的那扇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