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之贵似还是遗貌取神——名家同临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拟之贵似还是遗貌取神——名家同临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纸本。行书。凡八行,七十七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此后,书坛以“颜杨”并称。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临者

王立志、白砥、张东明、张羽翔、李章庸、陈忠康

拟之贵似还是遗貌取神——名家同临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王立志临

【自解】杨凝式书端稳沉雄,少有轻灵欢快之笔。临此帖用笔必求实求重,提按转折处须舒缓有致,与习鲁公书如出一辙。

拟之贵似还是遗貌取神——名家同临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白砥临

【自解】杨凝式为五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其书承颜鲁公,纵横大气。所传《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等皆极具个性,且面貌各异。《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与此三作又有不同,茂密而透气,用笔舒雅,字型大小反差较大,但前后协调自然,可以看出其师法鲁公而能自己的本领。

拙临力求杨书之变化,略掺王书、魏碑笔意。

拟之贵似还是遗貌取神——名家同临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张东明临

【自解】我在临写此帖时主要关注了两个方面:一是茂密的章法;二是“并笔”。

并笔形成的块面里每一笔都不可马虎。茂密纵横的线条里加进浓重的块面,郁郁葱葱,十分生动。粗糙的纸质,凝重的行笔,使临作在整体上表现出了苍茫古朴的感觉。

拟之贵似还是遗貌取神——名家同临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张羽翔临

【自解】纸张:蝉翼宣(北京荣宝斋监制)。毛笔:羊毫手札二号(杭州汉笔坊)。墨:安徽新仿古墨条。

在处理字形空间的疏密上,一般的方法是通过调整同方向的线的间隔距离来进行的。而在这件作品中,杨凝式则是通过对“外拓”和“内擫”这两种笔法的交互使用和有机对比来完成的。

“外拓”在转折的时候多呈现为顺势,故其周边的内白多呈现为空疏。而“内擫”在转折时则多为逆势,所以其周边的内白显得比较狭小。在临习时,我有意识地强化了这种用笔的对比关系。

拟之贵似还是遗貌取神——名家同临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李章庸临

【自解】前几年在杭州参观陆维钊书展,其中有一件临《兰亭序》作品,后面跋云:“背临兰亭第八十六通”,深感老一辈书家不懈探求精神之可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学习书法以临帖自娱,不求闻达,每有寸进,心即喜之,三四十年从无间断。故临此作时,并未在乎似于不似、像与不像,谨借以聊抒胸臆而已。

拟之贵似还是遗貌取神——名家同临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陈忠康临

【自解】这是一件在字结构的“陌生化”方面堪称完美典范的作品。每一个字形别开生面的腾挪开合都显示出超凡脱俗、迥出尘寰的气质。虽然在笔调上受到过颜真卿的洗礼,然而其舒缓、闲雅、平淡的基调却更显示了心灵的自由与胸怀的坦荡。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仙气”。张颠醉素与相比,便多了一丝尘俗之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