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之貴似還是遺貌取神——名家同臨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擬之貴似還是遺貌取神——名家同臨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紙本。行書。凡八行,七十七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楊凝式(873-954年)字景度,號虛白,陝西華陰人。唐末為秘書郎,五代時官至太子少師,也稱“楊太師”。他曾佯瘋自晦,所以“楊瘋子”便成了他的雅號。他能吟詩,多雜詼諧,尤善於書札。楊凝式的字多寫在牆上,筆法縱逸遒放。黃庭堅至洛陽遍觀僧院壁間墨跡,他說:“楊少師書,無一字不造微入妙,當與吳生畫為洛中二絕。”又說:“有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惟顏魯公,楊少師彷彿大令爾;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此後,書壇以“顏楊”並稱。

《盧鴻草堂十志圖跋》臨者

王立志、白砥、張東明、張羽翔、李章庸、陳忠康

擬之貴似還是遺貌取神——名家同臨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王立志臨

【自解】楊凝式書端穩沉雄,少有輕靈歡快之筆。臨此帖用筆必求實求重,提按轉折處須舒緩有致,與習魯公書如出一轍。

擬之貴似還是遺貌取神——名家同臨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白砥臨

【自解】楊凝式為五代最有影響的書法家。其書承顏魯公,縱橫大氣。所傳《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熱帖》等皆極具個性,且面貌各異。《盧鴻草堂十志圖跋》與此三作又有不同,茂密而透氣,用筆舒雅,字型大小反差較大,但前後協調自然,可以看出其師法魯公而能自己的本領。

拙臨力求楊書之變化,略摻王書、魏碑筆意。

擬之貴似還是遺貌取神——名家同臨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張東明臨

【自解】我在臨寫此帖時主要關注了兩個方面:一是茂密的章法;二是“並筆”。

並筆形成的塊面裡每一筆都不可馬虎。茂密縱橫的線條里加進濃重的塊面,鬱鬱蔥蔥,十分生動。粗糙的紙質,凝重的行筆,使臨作在整體上表現出了蒼茫古樸的感覺。

擬之貴似還是遺貌取神——名家同臨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張羽翔臨

【自解】紙張:蟬翼宣(北京榮寶齋監製)。毛筆:羊毫手札二號(杭州漢筆坊)。墨:安徽新仿古墨條。

在處理字形空間的疏密上,一般的方法是通過調整同方向的線的間隔距離來進行的。而在這件作品中,楊凝式則是通過對“外拓”和“內擫”這兩種筆法的交互使用和有機對比來完成的。

“外拓”在轉折的時候多呈現為順勢,故其周邊的內白多呈現為空疏。而“內擫”在轉折時則多為逆勢,所以其周邊的內白顯得比較狹小。在臨習時,我有意識地強化了這種用筆的對比關係。

擬之貴似還是遺貌取神——名家同臨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李章庸臨

【自解】前幾年在杭州參觀陸維釗書展,其中有一件臨《蘭亭序》作品,後面跋雲:“背臨蘭亭第八十六通”,深感老一輩書家不懈探求精神之可貴,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我學習書法以臨帖自娛,不求聞達,每有寸進,心即喜之,三四十年從無間斷。故臨此作時,並未在乎似於不似、像與不像,謹藉以聊抒胸臆而已。

擬之貴似還是遺貌取神——名家同臨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陳忠康臨

【自解】這是一件在字結構的“陌生化”方面堪稱完美典範的作品。每一個字形別開生面的騰挪開合都顯示出超凡脫俗、迥出塵寰的氣質。雖然在筆調上受到過顏真卿的洗禮,然而其舒緩、閒雅、平淡的基調卻更顯示了心靈的自由與胸懷的坦蕩。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仙氣”。張顛醉素與相比,便多了一絲塵俗之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