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在拿下法國後就收手,不打英國也不打俄國,可以專心發展麼?

Model控


上了賭場的人,不輸光本錢,根本不會停下來的!

德國滅了法國後,停下來要停下來發展,世界大多數國家都不答應。

1,英國不答應。

英國在心理上,始終對德國有很強的優越感。一戰時,英國說德國海軍“襲擊的監獄的守衛”,可見英國始終把德國當做歐洲大陸的壞孩子看待的。

到30年代,英國看到德國的崛起,居然採取綏靖政策,一個個盟友被英國出賣。奧地利被吞併,一句話不說,捷克被瓜分,英國居然來給德國幫忙。波蘭被瓜分,英國高唱“西線無戰事”。與法國並肩作戰,掉頭就跑,敦刻爾克拋棄了那麼多法國戰友。

在西線戰場上,英國和德國有了血海深仇,如果議和,恐怕也只是短暫的休戰而已。

2,蘇聯不答應。

蘇聯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瓜分了波蘭。如果這時德國停下來不再西進,蘇聯會答應嗎?

不會!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俄羅斯更喜歡擴張領土。德國西線土地都是從東歐小國那裡搶來的,蘇聯能不眼紅嗎?

3,被滅各國不答應。

不列顛之戰前,法國,波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這些國家已經被德國滅亡。這些被滅掉的國家,有甘心當傀儡的,也有國內打游擊戰的,還有流亡海外隨時準備反攻回來的。


這些國家的流亡政府,大都建立在英國,如果英國和德國議和,他們一定會拼命破壞。尤其是法國和荷蘭的流亡政府,還可以獲得海外殖民地的大量資源,實力不容小覷。

4,德國自己不答應。

二戰發生的背景是經濟危機,希特勒給經濟危機的解決辦法就是對外侵略和掠奪。

希特勒面對經濟危機中的貨幣短缺問題,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殺光猶太人,把他們的錢全部榨乾。

面對經濟危機中的生產過剩,希特勒的辦法是,民用轉軍用,開足馬力生產大炮,用大炮去搶錢,就解決了經濟危機。

當然,德國國內並不是沒有希特勒的反對勢力,希特勒剷除異己的辦法就是製造外部矛盾,加強集權,誰不服從領袖,那就是賣國叛黨,必須除以死刑。

更重要的是,德國前期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德國人一致認為,沒有人能夠抵擋納粹的隆隆戰車。這樣,戰爭只能越來越大。

話說回來,德國如果能夠犧牲一部分利益,換取英國蘇聯的諒解,開展議和。說不定避開這兩個強國,會有更好的發展。

德國不斷擴大戰爭,完全是無奈之舉。而日本,純屬腦殘發作。

日本在二戰中最大的失誤有兩個:

1,第一個失誤是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

日本兩個月之內兩個方向同時進攻中國,局部抗戰變成全面抗戰,這是自不量力的行為,更是主動樹敵的行為。

試看甲午戰爭日本如何利益最大化,得勝之後提出割地賠款,清朝乖乖就範。試想,日本在蒙古和滿洲的行動取得階段成功,放棄部分利益和國民黨政府議和劃界,軟弱的蔣介石一定會答應。

氣球吹大了就收住口子,如果一直吹,能不爆炸嗎?

2,第二個失誤是,發動珍珠港海戰,和美國開戰。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日本軍部的人腦子一抽抽,什麼事也能做出來。

也難怪,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被稱為東條上等兵,說的就是戰略上短視。

德國曆史上最優秀的政治家是俾斯麥,他對奧地利和法國都是窮寇莫追,建立了統一的德國。日本歷史上最優秀的政治家是伊藤博文,他在甲午戰爭中及時和談收兵,實現利益最大化。

賭場上連贏十把的賭客,股市裡拿到連續十個漲停的股民,讓他現在離場,他絕對不會同意的。

真正的政治家,戰略家,就是要學會及時收手,你覺得呢!


歷史知事


不可以!

以為希特勒吃了炫邁,根本停不下來!

玩笑了。

為什麼停不下來呢?“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曾做過相關分析,主要原因無外乎兩點:

1、法西斯的本質決定了打不能停

法西斯政權最大的特點就是:必須發動戰爭,而且,只能不斷打下去,停下來就是死亡!

1929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各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其害。

但是社會還要繼續,所以各國必須要走出經濟危機,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依靠美國巨大的體量,以國家干涉市場,最終實現了扭虧為盈。

但是德國體量太小,不具備美國的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對外掠奪實現經濟的翻身。

1933年,希特勒上臺。

為了儘快獲得財富,希特勒宣稱:日耳曼人是最優秀的民族,要對猶太人進行徹底的消滅。猶太人以經商聞名,有大量財富,希特勒通過洗劫猶太人,實現了德國的財富增值。

希特勒手腕兇狠,但很快德國出現轉機,所以希特勒的支持率更高。

此時,希特勒又宣稱,要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於是德國開始一步步撕毀凡爾賽協定,擴軍備戰,1936年,德軍佔領萊茵非軍事區。

德國的膨脹引起英法等國的恐慌,不過他們一直幻想希特勒能打蘇聯,綏靖政策讓希特勒如魚得水,先吞併蘇臺德區,然後兼併奧地利。

德國為了能夠更大作為,必須擴軍,而擴軍需要錢,而軍隊消耗大量資金勢必會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德軍只能向外,不斷掠奪來獲取更多的權益。

而當和平的敲詐已經無法奏效時,比如遇到迷之自信的波蘭,希特勒果斷髮起了對波蘭的閃擊。

而西方國家雖然也隨即宣戰,但是隻是口頭上支持一下,法國人還躲在馬奇諾防線裡做著德國給自己剛正面的美夢,德國在西歐的進展實在是太順利了。比如4小時佔領丹麥全境,40天消滅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蘭西。

2、外部威脅始終存在

主要指的是西部的英國,以及東部的蘇聯。

我們先不說佔領西歐後,大量的德軍的復員再就業問題。單是看佔領西歐後的外部形勢,就不能讓希特勒停下腳步。

至於和平發展,更是遙不可及的神話。

法國戰敗投降後,1940年5月開始,德國開始了對英國的猛烈攻擊,此時的英國首相換成丘吉爾,丘吉爾領導英國人堅決抵抗。

由於德國地處歐洲中部,海岸線短,因此海軍的發展一直是德國的瓶頸,這一點在進攻英國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

而英國是傳統海洋大國,海軍力量位居歐洲第一,因此面對德軍時,英國依託英吉利海峽,能夠從容應對德國的攻擊。

在海軍掉鏈子後,希特勒改變策略,出動大量飛機對英國進行狂轟濫炸,德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在英吉利海峽上空,進行了慘烈的不列顛之戰。由於英國的雷達技術發達,加上大量西歐飛行員來到英國,因此英國空軍實力大增,最終德軍損失飛機超過1000架,希特勒消滅英國的計劃徹底泡湯。

為了防止英國反撲,

希特勒在法國海岸修建起大西洋堡壘,一直到1944年諾曼底登陸。

而東部的蘇聯,則更讓希特勒焦慮。本來英法想要禍水東引,結果蘇德簽訂《互不侵犯協定》,並默契地瓜分了波蘭。此時雖然蘇聯剛剛進行了大清洗和蘇芬戰爭的失敗,但是實力仍然是歐洲第一,這是希特勒所不願意看到的。而且,嗜領土成性的蘇聯,絕對不會看到德國獨霸歐洲。所以即使希特勒不打蘇聯,蘇聯也遲早會進攻德國。

而對於希特勒而言,伏爾加地區的黑土地是著名糧食產區,這裡的石油和煤炭也是德國夢寐以求的,而消滅蘇聯就可以得到這些海量資源。

所以,希特勒是停不下來的!所以,也是註定要失敗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靜夜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國際政治,尤其是國際軍事部署,就像打太極拳一樣。

你不進,不要別人後退,別人就必然會壓迫你後退。

如果希特勒佔領法國本土以後收手,會怎麼樣?

首先,法國仍然會建立流亡政府,反抗希特勒。

事實上也是如此,戴高樂不就出現了嗎。

當時法國並不僅僅只有本土那塊巴掌大的地方,還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包括非洲、亞洲、南美洲。這些地方領土擴大,還有殖民地軍隊,具有相當的實力。

在英美的扶持下,這些流亡法軍,完全有能力對德軍造成較大威脅,也完全有能耐在英美扶持下反攻。

其次,希特勒退出法國本土只是時間問題。

英美結盟是必然的,無非是等待一個機會徹底同希特勒撕破臉。

而當時工業上來說,英國和德國差不多,美國則是德國幾倍。

以鋼產量為例,1941年德國2000萬噸左右,英國1300萬噸,而美國高達7500萬噸。

就綜合國力來說,美國也強於德國二三倍。

那麼,只要英美聯手,且不談蘇聯怎麼選擇,打敗德軍就綽綽有餘。

再次,蘇軍遲早會參戰。

而蘇聯的斯大林是極為狡詐的人。

在德國強大且沒有開戰的時候,斯大林也許不會進攻。但德國和英美髮動戰爭,斯大林一定會乘機偷襲,佔便宜。當時蘇聯的工業實力也很強大,鋼鐵產量和德國差不多,不好惹。

所以,希特勒如果不先發制人,乘著蘇軍沒有完成戰備之時進攻,他就必敗無疑,一定會被蘇軍入侵。

最後,納粹黨必須發動戰爭

納粹黨的特點,是團結國內所有階層,上到貴族容克,下到普通老百姓。

顯然,這需要巨大的物資和財力,以滿足國內的需要,絕非容易的事情。

德軍如果不進行對外入侵,搶奪外國的物資,就很難保持這個所謂國家社會主義的社會。

那麼,納粹黨就會失去人民支持。德國當時畢竟是可以合法選舉的社會,納粹黨和希特勒都可能被選舉下臺。

那麼,對於希特勒來說,對外入侵幾乎是唯一的辦法。


薩沙


不可能!

如果想要專心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徹底打垮英國,同時也得佔領蘇聯的核心區。那麼為何一定要打垮英國?因為英國的背後有美國,如果英國一直不投降,或者德軍始終打不進不列顛,西線戰事就不會停。但是,日子拖得越久,對英國就越有利,此時美國名義上搞中立,實際上卻偏袒英國,美德矛盾也日益激化,從這個時間點上看,美國參戰是遲早的事件,只是美國在等一個機會,此時德國的隊友日本,又正好把這個機會送上了門。有很多人天真地認為,如果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就不會參戰,這種看法很片面,美國或許不會與日本開戰,然而卻一定會出兵干涉歐洲。因為對於美國來說,歐洲只要不被某個強權單獨霸佔,所謂的“大西洋屏障”就會一直存在,而這個“大西洋屏障”正是由英國人所構建,這也就意味著,是英國保障了美國的安全,只有英國把歐洲大陸的霸權擋住了,那個霸權才無法橫渡大西洋。

因此,很多人也片面的解讀了“孤立主義”,認為這是一項美國的政治傳統,很難輕易改變,但事實恰恰相反,“孤立主義”必須以現實條件為基礎,如果美國自身的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了,繼續孤立豈不是等死嗎?美國人最擔心的,就是英國落入納粹手中,然後德國會摧毀整個“大西洋屏障”,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以及軍事基地也會落入德國之手,不列顛群島上會出現一個親德的法西斯傀儡政府,大英帝國的海軍也會落入德國手中。屆時,德國將整合英國和法國的資源,出兵美洲,進攻加拿大,以摧毀英國王室最後的力量,如果這種局面發生,美國和德國早晚必有一戰,然而美國雖然實力雄厚,可對面的德國已經吞併了兩個列強,能否戰勝這個階段的德國,美國人也沒有底。

美國人必須將這種勢頭扼殺在萌芽狀態,而最佳策略依然是支持英國,但這又取決於英國能夠堅持多久,如果英國主動投降了,或者幾個月就被滅掉了,美國人再有謀略也是無濟於事。可事實恰巧是美國人樂意見到的,英德兩國僵持在拉芒什海峽,德國無法在短期內打開局面。這對於德國來說,其百萬陸軍幾乎沒有用武之地,空軍和海軍卻在不斷的消耗,而且英國人佔了便宜,尤其是德國空軍,在英國上空被擊落後就再也無法升空,而英國人卻可以將自己的飛行員再次送上天。只要英國海空軍不被消滅,德國陸軍就無法入侵不列顛,機械化部隊也成為了擺設,但百萬大軍都需要吃飯呀,德國的戰爭資源日益緊迫,必須以戰養戰,如果浪費上幾年的資源,德國軍事體系就提前垮了。

美國卻掌握了主動權,隨時可以出兵支援英國,而在戰爭時期,美國也從英國手裡接管了很多軍事基地,英國已經將海上霸權讓給了美國。德國人自己也很著急,他們知道美國人不好對付,可目前卻打不開局面,唯一的破局之處就是東線戰場。假使美國和蘇聯一起支持英國,對德國形成戰略包圍,德國就是死路一條。因此,德國鋌而走險,挑起了蘇德戰爭。有人說,為何一定要打蘇聯?德國和蘇聯不能和平共處嗎?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蘇德雙方完全沒有互信的基礎,而且都將對方視作“死敵”,蘇聯最擔心的就是德國和日本聯合入侵,蘇聯也在牟足了勁的發展軍事工業,同時抓住一切機會擴展戰略緩衝地帶,比如說蘇聯人曾經出兵芬蘭,吞併波羅的海三國,而且瓜分了波蘭,都是為了將自己的戰略縱深拉長,因為蘇聯核心地帶根本無險可守,如果德軍長驅直入,唯一的指望就是鋼鐵般的抵抗意志。當然了,還有那個超級武器:冬天。

但是,先發制人永遠是檯面上的選項,如果德國和英國耗在西線,美國和蘇聯就會抓住機會,英國也會主動聯合蘇聯,在中東地區搞一系列動作,美國甚至會直接和蘇聯合兵,在東線給予德國致命一擊。此時,德國將在西線陷入對峙,東線陷入險境,南線陷入困局,絕沒有任何生存的可能。因此,德國唯一的機會,就是同時將英國和蘇聯打垮,而最慘的處境,就是同時面對東西兩線的夾擊,不巧的在於,歷史恰恰是這麼走的。


圖維坦


其實在法國戰事已經大局已定的時候,包括希特勒在內的許多納粹高級官員已經決定戰爭已經結束,和平即將到來。雖然英國首相丘吉爾堅定的表示拒絕任何妥協,會繼續戰爭。但是希特勒認為丘吉爾只是故意這麼說而已,他相信只要給予英國一定有利的條件,英國政府一定會接受妥協的和平。


關於上述的證明就是希特勒已經允許西線的德軍開始輪流休假,一部分陸軍和空軍也開始調往其他有潛在威脅的地區駐防。最為明顯的就是在6月22日希特勒命令復員35個師的兵力,這一切都表明希特勒並不想一直繼續他的戰爭步伐,我也想安心發展他的國家和佔領區。

然而事與願違,同英國的和談希望越來越渺茫,希特勒遂又不得不考慮對英作戰的繼續,那就是登陸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也就是在準備入侵英國的時候,希特勒開始考慮入侵蘇聯的問題,戰爭已經不可能停下了。


即便德國放棄主動進攻蘇聯,同時在英國方面仍舊採取利用潛艇切斷英國補給線的戰術,但是德國在陸地上的和平時間也是極其有限的。東方的蘇聯同樣在考慮進攻德國的問題,因為波蘭已經滅亡,蘇聯和德國成為接壤的國家,衝突在所難免,而且德國賴以維繼的石油來源主要是羅馬尼亞的油田,而羅馬尼亞距離蘇聯太近了,全部處於蘇聯轟炸機的航程之內。從蘇聯在1941年大規模的組建大編制的機械化軍和近24000輛坦克的裝備量來看,蘇聯不會一直保持著防禦的姿態。一旦英國的力量得到恢復,蘇聯和英國必然會謀求聯合以消滅這個一家獨大的德國,預計德國在歐洲的和平不會超過1942年。


至於德國同蘇聯結盟問題,也不是說不可能,但是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因為德國已經佔據了西歐和中歐,而意大利又謀求地中海的霸主,遠東方向也是日本的地盤,根本沒有蘇聯可插手的地方了,而德國放棄中歐的領土給蘇聯也同樣不可能,這意味著德國放棄了自己的石油命脈和戰略縱深,蘇聯一旦翻臉其裝甲部隊會一舉突入德國柏林,誰知道到1942年蘇聯會爆出多少坦克和飛機,量變總會引起質變的。

所以德國除非打敗英國和蘇聯中的任何一個,才可能保住自己的歐洲霸主地位,否則遲早會面臨蘇聯和英國甚至美國的聯合進攻!


小小狼王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想想當時所有牌桌上的人是怎麼想的。

德國,蘇聯,美國,英國,自由法國,日本,眾流亡政府。


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和英國依然是不想停的,他們必須挑唆德蘇關係,因為在1941年的歐洲英國處於劣勢,英國人必須把美國和蘇聯拉下水,才能擊敗德國,減少自己的損失,而戴高樂需要更多人去攻擊德國,他才能殺回法國。


況且不用英國和自由法國挑唆,德國自身就有進攻蘇聯的慾望,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碰撞讓德國摩拳擦掌,德國進攻蘇聯已經是必行之徑,我們當然可以用上帝視角看出德國進攻蘇聯的種種致命錯誤,但是當時德國進攻蘇聯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們覺得自己能贏,誰打無把握的仗?總參謀部一半以上受過世界最高級軍事教育的軍官們都覺得能贏,於是他們就打了。


美國雖然作壁上觀,但是孤立主義並非是不管國家利益,美國人一方面要防止英國被徹底打垮,另一方面還要防止德國和蘇聯任何一家做大,德蘇開戰是美國樂於看到的,推波助瀾的話有機會美國也不會放過的。


至於被德國踩在腳下瑟瑟發抖的諸國流亡政府們,他們當然希望越亂越好,他們才有希望復國。


這麼一想,貌似只有蘇聯不想打,其他所有牌手都想看德國出手梭哈,德國自己也想亮劍了,而蘇聯的不想只是暫時的不想,蘇聯的中心任務是國內建設而非下場作戰,但是戰鬥民族的野心絕對不止於此,一旦有機會仍然會大舉擴張,蘇聯對領土的範圍永無止境,德國的進攻不過是加快了這一過程。

所以說戰爭在一方完全失敗之前是不會停止的,德國雖然一直沒有戰時經濟,但是從1939年到1941年聚集起的數百萬軍隊不能停止戰鬥,一旦停止,經濟都會崩潰,佔領區也會大亂,發動世界大戰是為了改寫秩序,在一方毀滅之前軍國主義的車輪無法停下,你能指望兩個野心勃勃的戰鬥民族有上千裡邊境線而不動手?

我好像跑題了,不過的確很難回答,因為那個狀態真的是不可能有什麼安心發育以圖後勢的,你德意志剛放倒西歐第一的山頭法蘭西,又想當歐洲的總瓢把子,位置多少人盯著呢,哪來的廣積糧緩稱王?如果德國佔領區資源眾多還有戲,但是真的沒有啊,美國天選出生點,英國無數殖民地,蘇聯地大物博,德國想要挑戰世界霸權,只能速戰速決了。


歷史區的哈士奇




我認為完全可以,有人說德國不打蘇聯,蘇聯也會進攻德國,這個觀點至少在當時是錯誤的。

蘇聯在建國初期,遭到十六國聯軍干預,好不容易喘過氣來,正忙於抓國內穩定,搞政治清洗,同時在努力實施五年計劃。斯大林跟希特勒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目的,就是不想跟德國過早攤牌,埋頭致力於國內發展。連日本主動招惹蘇聯的諾門坎戰役,蘇聯都僅僅進行了有效反擊,而沒有擴大戰爭規模。


因為蘇聯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是畢竟是在沙俄那個爛攤子基礎上初建,工業製造、經濟水平跟西歐還是有差距。蘇聯要實現意識形態輸出,進行全球布爾什維克統籌管理,前提是自身必須強大,否則就會重演十六國干預蘇聯的悲劇,要知道,連我們的北洋軍閥都跑去踩了一腳,實在是蘇聯抹不去的恥辱。

所以,希特勒短時間解決了法國,斯大林是非常害怕的,隔三差五都要給希特勒打電話確認兩國和平關係。這個時候,希特勒已經整合了歐洲所有力量,包括經濟、工業、人力,雖然土地規模還沒有蘇聯大,但是也達到900多萬平方公里了,綜合實力實際上已經超過蘇聯。



德國進攻蘇聯時,實際上僅僅就軍力對比,德軍無論人力還是裝備都是壓倒蘇聯的。這也就是德軍都推進了幾十公里,斯大林才如夢方醒的原因。這同時是德國首次以多打少還打輸了的一場戰爭。


所以綜合分析,蘇聯會進攻德國的說法不成立。另外,英國在陸地上已經吃了德國的大虧,英軍對德軍可以用一觸即潰來形容,這才有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戲碼上演,所以英國主動招惹德國更不可能。再來看美國,原本一直在觀望,以美軍的戰鬥力跑到歐洲去打已經整合了歐洲力量的強大德國,那無異於飛蛾撲火,而且美國的民意也不允許。

那麼實際上希特勒是完全有外部環境停下戰爭的腳步,致力於歐洲整合和經濟建設,將已經成為雛形的很多先進軍備開發出來,進一步強化軍事訓練和建設。在納粹體制下,他的凝聚、動員能力是可以超過其他國家的,那麼他的軍事發展速度也可以超過其他國家。



即使他以後也不打蘇聯,他的強大也會遏制住蘇聯打他的慾望。一旦他的原子彈、飛碟、導彈、戰機技術進一步成熟並完成升級,超級德國就真的可以天下無敵。龜縮在英倫三島的英國,遲早都是他的。


只是可惜的是,希特勒已經被聰明矇蔽了的智慧再也無法遏制自己不斷膨脹的慾望和野心。


謝金澎


顯然不可以,因為歐洲近代以來的國際局勢的基本主軸就是權力平衡,即任何一個妄圖稱霸歐陸的國家都會遭到其他強權的有力制約。從歷史上看,任何有統一歐陸打算或苗頭的帝國都受到其他列強有力扼制。16世紀哈布斯堡帝國,17世紀的路易十四法國,19世紀初的拿破崙帝國。特別是20世紀初,距離二戰最近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當時德國僅僅深入法國國土幾百公里,同時為了借道攻打吞併了比利時。

這種情形下,英國和俄國還是義無反顧的站在了法國的一方,參加了對德戰爭。1940年6月德國擊敗法國的時候,已經吞併了挪威,丹麥,荷蘭,波蘭,比利時,荷蘭,奧地利,捷克等國。此時納粹德國對英國的威脅遠遠大於一戰時期的德意志帝國。

首先英國不會坐視德國獨霸歐洲

英國作為大陸平衡政策的堅決貫徹者,怎麼可能會坐視希特勒去整合被征服領土的人力物力資源,集合歐洲大陸好幾個工業國的力量去對付英倫三島呢?特別是希特勒佔領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北部之後,地理位置上高度接近英國本土,加上當時空軍的發展,已經對英國造成了威脅。

1940年歐洲形勢,黑色為納粹德國,黃色為意大利法西斯以及納粹的僕從國

英國在法國淪陷前組織敦刻爾克大撤退,將三十萬有生力量以及部分法國軍隊和比利時軍隊撤回英國本土,就是為了保存有生力量,和德國長期作戰。

第二,蘇聯對納粹德國也是面和心離

再看看蘇聯雖然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兩國之間因為意識形態,國家利益的衝突根本無法調和。因為希特勒的目標就是要在廣袤的東歐平原上為德意志民族打下充足的生存空間,蘇聯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納粹組建的反共產國際聯盟也是針鋒相對。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本身就有禍水西引的意思,讓英法和德國搏鬥,當雙方兩敗俱傷時,斯大林還會信守條約嗎?

看看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在1945年如何被蘇聯撕碎就知道了。

第三,美國對德國的擴張開始心懷警惕,實質上站在了英國一方。

不過最重要的力量還是美國,1940年前後的美國剛剛施行“羅斯福新政”,經濟實力已經恢復,對於歐洲幾個強國具有壓倒性工業勢力。

當時,因為英國和法國無法償還一戰時期欠下美國的債務,美國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但是美國孤立主義政策是有限度的,即不受歐洲強權的威脅。可是德國佔領北歐諸國和法國卻改變了美國的安全處境。為什麼呢?

德國佔領丹麥和挪威後,很有可能控制丹麥海外領地,冰島和格陵蘭,已經相當接近北美洲。所以,美國立即和冰島達成軍事駐軍協定,避免德國勢力的侵入。這是冰島戰後從丹麥獨立的淵源

另外,德國佔領法國,也謀求控制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其中包括西非的塞內加爾,這裡距離巴西已經很接近了,也引起美國的警惕。

法國迅速戰敗後,美國立即認識到納粹德國控制歐陸對美國帶來的威脅,以及英國作為美國屏障的重要意義。雖然有很多孤立主義的聲音反對美國介入歐洲事務,但羅斯福政府還是提出“租借法案”,其實就是繞開既定法律的改頭換面的對英援助,

從此美國的軍火和物資源源不斷進入英國。

英國有了世界第一工業國美國的支持,更有資本和底氣反對德國的擴張。因此,德國在擊敗法國後,也要面臨著西線英美兩大巨頭聯合反對,東線還有虎視眈眈的蘇聯,根本沒有平穩的發展環境。


昭楊


不請自來……這題很有代表性,很多中國人都有一點親德情結,多少都會有些惋惜希特勒急功近利,造成德國的失敗。

首先要說的是德國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其次這個假設根本無法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德都處於經濟崩潰的邊緣,英法作為戰勝國一直奉行綏靖政策,即儘量避免戰爭。而德國比英法更糟糕,一戰的戛然而止讓德國陷入一片混亂,各種不平等條約讓德國產生了空前的民族情緒,加上一戰留下的眾多士兵,很快民族主義者就佔據了領導權。

希特勒上臺先是解決了就業問題,接著國營企業接管了許多支柱產業,讓德國的失業率大大下降。人民有了工作,資產家壟斷被打破,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但仍舊不能解決德國破敗的現狀。希特勒將鍋甩給了英法等戰勝國,聲稱他們在竊取德國人的勞動成果,民族仇恨就此點燃。

起先德國只是突破和平條約,增加軍備,並沒有引起英法的注意,英法有自己的一片爛攤子要整理,無暇顧及。而後德國拿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這也讓英法忍了下來。而此時英法希望的是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對抗蘇聯。

蘇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突然退出,就坑了英法一次,而此時的蘇聯強大無比,英法一直擔心蘇聯有一天會入侵歐洲。與其讓歐洲國家自相殘殺,不如養狗去威懾蘇聯,讓德國充當歐洲的看門狗,這就是英法當時的如意算盤,誰知最後養虎成患。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周邊小國,危及英法,而此時英法仍舊做著德國入侵蘇聯的春秋大夢,但此時一些人例如丘吉爾等已經意識到德國的野心。

德國入侵波蘭,而波蘭是英法同盟國,根據條約,英法不得不向德國宣戰,但英法卻沒有實質的動作,坐看波蘭被佔領,直到德國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紅軍和德軍在波蘭會師開慶功宴,英法的綏靖政策徹底宣告失敗。

而後德國入侵了法國,世界第一陸軍幾個星期就敗下陣來,讓英國始料未及,只能實行大撤退固守英倫三島。

此時德國在歐洲大路已經沒有敵人,北面被掃平,西南面剩下法西斯西班牙,是盟友,南面是意大利,只能向東面的蘇聯或者西北的英倫三島進軍。

德國海空軍遠不是英國的對手,小小的海峽卻阻擋了德國的腳步,一戰的不平等條約嚴重限制了德國海空軍的發展,這個問題在這裡凸顯了出來,結果就是德國根本無力進攻英國。

所以德國集結整個歐洲之力,攻擊了蘇聯……

所以說,德國進攻蘇聯是唯一的選擇,英國也不會在法國滅亡之後放任德國,這個題目的假設根本無法成立


冰65774307


類似的問題已經回答了很多次,結論是根本不可能。首先很多國家不答應,其次自己家經濟也會崩潰。

經濟上的制約成為了德國無法停留下來專心發展的一大因素。

法西斯的性質是什麼,就是通過掠奪他國財富來獲取利益。

德國也想跟美國一樣好好發展恢復,可惜自己不具備美國的實力,也不具備美國的資源。

那怎麼樣能使德國快速擺脫經濟危機呢?很顯然,發動對外的侵略戰爭是一種很快捷的方式。但是國內的經濟水平不足以支持德國發動戰爭,如果執意要發動,那無疑是會影響到德國目前的經濟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質量。

然而希特勒的財政部長沙赫特想到了一個辦法:先賴賬,後借錢。

當然這個賴賬就是賴協約國的仗。不過借錢可是大有來頭,先是向華爾街的資本家借錢,又向國內的軍火商打白條,向銀行和民眾濫發國債湊了一筆資金來發動戰爭。

先是放倒了波蘭,又放倒了法國,可是德國發現這時候的自己已經吃了炫邁,根本停不下來。因為打完波蘭和法國之後,發現拿到的利潤不是特別多,還不足以完全將白條還給軍火商。

哦對了,德國還要面對復員軍人的再就業問題。

那怎麼辦?當然是繼續向軍火商打白條,繼續發動戰爭啊。然後再拿其中的利潤連本帶利一起再還給軍火商。然後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之中;為了維持經濟,就必須發動戰爭,一旦停下腳步,腳下就是萬丈深淵。

德國要停下來發展,其他國家不答應,佔領區內的民眾也不答應。

首先,英國第一個不答應。作為歐洲最強攪屎棍,他肯定不能容忍德國就這樣在歐洲大陸當霸主。反正英國已經對德國宣戰了,又有著美國爸爸的援助,對付德國是沒有後顧之憂的。比如隨便派一兩個轟炸機編隊去炸掉德國的工廠。

其次美國也不答應,如果德國停下了腳步,那麼自己也就發不了戰爭財,也肯定會搞一搞事情。

還有佔領區的民眾也不答應,尤其是法國,反抗軍游擊隊可以讓德國忙到崩潰。

其次中立國也不答應,比如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因為德國停下來發展,就意味著不再從軍事方面獲取利益,也就不需要很多的戰略資源,而這些國家長期給德國提供資源,所以一旦德國停止了戰爭的步伐,意味著這些國家也不能從中獲益,自然也不願意。

最後軍火商也不答應,德國停止發動侵略戰爭,也就意味著德國不再向軍火商進行大的合作,也就不會有那麼大的戰爭需求,肯定是有損軍火商的利益,他們也肯定不答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