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北斗晶片開放平台」發布

2018年5月23日,在哈爾濱舉行的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深圳華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發佈了我國首個“北斗芯片開放平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常務副總指揮沈榮駿、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導航衛星系統總設計師範本堯出席了開放平臺啟動儀式。

我國首個“北斗芯片開放平臺”發佈

在剛剛發佈的《2018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中顯示,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已成為我國重大空間和信息化基礎設施,是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技術保障和基礎資源。自主可控的導航定位芯片在北斗導航應用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牽引並推動著整個北斗導航產業鏈的發展。而目前,我國衛星導航產業仍面臨過度依賴美國GPS系統及產品,產業規模較小,同時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芯片技術研發和集成應用能力薄弱,發展我國自主可控的核心芯片迫在眉睫。在國內導航定位芯片市場研發企業多而散的情況下,無法與國外芯片形成競爭,芯片行業投資大、週期長、風險高的特點也決定了很難依靠一兩家企業做大做強。當前,我國北斗導航定位芯片產業發展模式較為封閉,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自身資源、研發投入和人才水平等因素制約,很難憑藉一己之力推動芯片核心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

我國首個“北斗芯片開放平臺”發佈

我國首個“北斗芯片開放平臺”發佈

在本次年會上,華大北斗作為國內領先的北斗芯片及解決方案提供商,提出了建設和發展國產導航定位芯片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業內率先提供“北斗芯片開放平臺”。該平臺基於華大北斗自主研發的Cynosure III系列下全球首顆支持北斗三號信號體制的多系統、多頻、高精度導航定位芯片。旨在匯聚“產、學、研”三方力量,聯合產業鏈多方研發資源,形成芯片研發合力,為芯片研發注入從算法、固件到應用等一系列配套核心技術,共同打造“國產核心硬件”+“國產核心算法”的國產北斗導航定位芯片“雙核心”研發和產品架構。以一種全新的“聚力”研發模式推動國產北斗導航芯片綜合實力全面提升,加快北斗導航定位芯片核心技術的攻克,從而促進國產北斗導航定位芯片的應用推廣與產業化規模。

我國首個“北斗芯片開放平臺”發佈

發佈會上,作為“北斗芯片開放平臺”的首批合作伙伴,部分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代表上臺分享了他們的體驗,對華大北斗Cynosure III系列多系統、多頻、高精度導航定位芯片在全球系統支持、雙頻差分高精度、低功耗、應用擴展及信源級安全加密等方面性能給予了高度認可和讚譽,對華大北斗技術團隊提供的深度支持表示感謝,並共同參與了開放平臺啟動儀式。

我國首個“北斗芯片開放平臺”發佈

發佈會後,華大北斗總經理孫中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華大北斗此次發佈的“北斗芯片開放平臺”既是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積極探索,也是應對產業發展瓶頸的認真思考。國產芯片要實現彎道超車,不能各自為戰,要聚合產業鏈力量。下一步,除了企業自身加大資源投入外,華大北斗還將進一步擴大和豐富北斗芯片開放平臺的規模與內容,引入更多合作伙伴,使其真正成為北斗衛星導航產業的“創芯平臺”。”(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