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里的梁山人物如果沒有被詔安,會有什麼樣的結局?

觀光157555571


對宋江這種人,有一句話最適合他——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你是不是以為我說的是他不應該帶領眾人受招安?

不,我說的不是這件事。我說的是,從一開始,他就不應該帶著眾好漢嘯聚山林,佔據梁山泊!也不應該帶著大家攻打州縣,挑戰朝廷!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從梁山成立的第一刻起,就註定了這場故事的結局一定是場悲劇,會是一場非常慘烈的悲劇。

在中國古代,造反者只有兩個選擇——1.推翻朝廷,自己當皇帝。(如黃巢,李自成,洪秀全,朱元璋等)2.接受招安,搖身一變變成官軍(如朱溫、高傑等)。

沒有第三條路。

農民起義,想在某個地方割據自保,和朝廷相安無事長期共存,那是不可能的。



原因很簡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皇帝老爺能看著你們在眼皮子底下搞一個割據政權?

那就打吧,朝廷VS梁山,誰能贏呢?

從《水滸傳》中的描述中,我們覺得梁山好像很厲害的樣子,打的高俅童貫滿地找牙。雖然這並非史實,但是即使在小說的世界裡,我們也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梁山在和朝廷的戰爭裡,結局一定是失敗。

因為這是一場實力根本不對等的戰爭。我們要知道,梁山真正有戰鬥力的不是一百單八將,而是他們手下的幾萬嘍囉,他們才是戰爭的主力。而當時的宋朝,並沒有到一個民不聊生,揭竿而起的程度,幾萬人已經是梁山的發展上限了。而朝廷坐擁廣袤的疆域,擁有百萬官軍,在這場戰爭中,縱使梁山能打敗朝廷一次兩次,可是他們終究無法推翻朝廷,只有被消滅。

到那個時候,一百單八將的命運不會比招安後更美妙。

既然割據不成,乾脆像李逵說的:“殺進東京,奪了鳥位”,怎麼樣呢?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原因還是剛才那句話,宋朝沒有到山窮水盡的程度,武大郎一個賣燒餅的,家裡都住的起二層小樓,養的起一個漂亮老婆,隨便一個鄉野小店,都有牛肉供應。這麼好的日子,有誰願意造反呢?所以直接造反也是個死。歷史上成功推翻朝廷的如李自成、朱元璋等,都是在天下大亂,生靈塗炭的背景下成功的。

只有招安,招安是唯一的活路。

所以只有招安,招安才是出路,所謂的“想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雖然招安後的結局不一定美妙,但畢竟比被朝廷消滅強。還算是個體面的下場,這就是宋江的打算。

所以我說,從一開始,梁山眾人就不應該嘯聚山林,在佔據梁山之前,大家的日子過的也挺快活的,如果沒有這一場,也許大家逍遙江湖,才是真正的一個好下場。


小約翰


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魯智深



菊花大會上當宋江借樂和之口唱出“望天王降詔早詔安,心方足”,公開表達出招安的意願時,魯大師回懟了這麼一句。

也就是說招安沒用,明天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算了!

魯大師說的當然是句氣話。

可是,梁山如果不接受招安,該何去何從呢?

此時的梁山有十萬之眾,即使不訓練,不作戰,光是人吃馬喂每天也是一筆不小的挑費。

梁山不事生產經營。

他們維持機構運轉的經濟來源就是“借糧”。

祝家莊,曾頭市,大名府,高唐州,青州,這些地方都借過了。

北宋的兩個大財主柴進和李應也都貢獻了自己的萬貫家私。

還去哪個地方借啊?

借的這些錢糧名義上都是官府的,其實就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

老百姓經不起這麼頻繁的折騰——他們不造錢。

更何況,梁山打的是“忠義”大旗,如果他們的行為和土匪強盜一點區別也沒有了,那麼也就失去了群眾基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一個“錢”字就難住了這幫大佬。

一、要麼就別藏著掖著了,直接扯旗造反,衝州撞府,攻城破寨,轟轟烈烈的幹一場。

然後建立自己的財政、司法、稅收等系統,這樣軍隊就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

難就難在“師出無名”,你本來是說“替天行道”,也就是說還承認天下是老趙家的,只是他辦事不力,你替他做,現在直接要推翻他,有點自相矛盾啊!

還可以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進京勤王,可是這一路上的挑費,還有路過的州城府縣要攔截你怎麼辦?

開打,然後進城搶錢搶糧?

那不是又回到老路上來了嗎?

退一步,即使大軍到了東京汴梁城下,你要把“高俅,童貫,楊戩,蔡京”這四大奸黨怎麼辦?

殺掉 ,然後呢,是不是也要接受招安,或者就地遣散眾人。

另外,如果皇帝不交人呢?

更何況,你有那麼強的實力和朝廷硬剛嗎?

梁山泊以前打的那些勝仗,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八百里水泊完成的。

招安後在朝廷保障後勤輜重的情況下,打方臘還損失那麼大呢。

所以和朝廷直接開戰的結果可以存疑?

第二種就是保持現狀。

先刨除錢的因素,一百零八人中山頭,派系林立,這些人都不是吃素的,都是一言不合就開打的主。

誰也不能保證他們每天的心情都像結義的那一天那麼愉快。

保不起哪天會有個小剮小蹭,打起來是分分鐘的事,宋江不可能每一回都能及時到場調解。

火併,內訌不是沒可能。

這種日子過得也是提心吊膽的。

三、如魯大師所言,散夥吧!

化整為零後的他們還有那麼強的戰鬥力和官府對抗嗎?

上梁山前不管他們是因為什麼原因落草,那都是小打小鬧,官府也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現在經過這麼折騰他們每個人都成了朝廷重犯,化整為零後正好利於官府集中優勢力量各個擊破。

解散就等於是自取滅亡。

綜合分析的話,目前看來,招安還是上上策啊!


田獲三狐


如果梁山人物堅持決絕招安的話,那麼下場只能是被剿滅,這一點毋庸置疑。

梁山被剿滅是肯定的,只不過是個時間而已。方臘的勢力範圍和手下人馬相對梁山來說,是梁山的數十倍,但最終不過一年的時間,就被童貫大軍一舉剿滅。當然我說的是正史記載,文學作品《水滸傳》中,描寫方臘是被宋江一夥剿滅的,正史上剿滅方臘者是童貫。如果按照真實的歷史來說,梁山確實有,宋江也確實有,但一百單八將卻是實實在在沒有的,史料記載梁山匪寇以宋江為首,下轄三十五個頭目,也就是梁山三十六友,手下人馬不過萬餘。這麼點人在大宋朝廷眼中,不過是群草寇流民罷了,打個縣衙州府還勉強湊合,你跟大宋正規軍碰碰試試,滅你宋江賊眾分分秒秒的事兒。

不說正史,單說文學作品中的梁山泊來說,宋江主張的招安路線無疑是最正確的一步棋。他在官衙擔任過職務,知道大宋朝的實力,更知道自己一夥的所作所為朝廷是絕對不會允許的,如今邊關吃緊,大軍要抵禦外夷,還沒有閒暇力量來討伐自己。再者自己一夥雖然有點名氣,但大宋朝廷並不放在眼中,如果繼續造次,朝廷必定派大軍前來討伐,到時候自己這片水窪之地,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不要說什麼大敗高俅,那只是險勝,高俅本就不是個帶兵打仗的人物,失敗也在情理之中。但大宋朝能征慣戰的將領不在少數,真若惹得趙官家龍顏大怒,派遣有能之士率天兵一到,梁山水窪頃刻之間便可灰飛煙滅。

再說梁山上的眾位頭領,其實也是面和心不和,其中哪些有能力,武功高,威望高的大都是朝廷降將。這些人的初衷就是儘快受招安迴歸朝廷懷抱之中,繼續擔任曾經的公務員職務,誰稀罕你梁山水窪之地,什麼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那都是底層憤青的願望,而這些人朝思暮想的就是宋江快些與朝廷穿針引線,讓自己快些回去。“哥哥”這一稱呼,只不過是一種慣稱罷了,你以為他們真想在山上做賊呢?

如果宋江的招安路線最終被打破的話,這些原朝廷降將絕對不會坐以待斃,到時候招安派和反招安派一場火併,不用朝廷討伐,自己先滅了元氣。其實反招安派也就那麼有限的幾個,例如阮氏三雄、武松、魯智深等,其餘的都是烏合之眾,要能耐沒多大能耐,要本事沒多大本事,不過都是些牆頭草罷了,大哥往哪邊走,自己就跟著往哪邊走,大哥讓幹啥就幹啥。當時這夥人上山的初衷就是為了抱大腿,如今大哥要招安,自己正好弄個小官兒噹噹。

宋江是個審時度勢之人,早已看清了梁山的未來,晁蓋一味的抵抗思想完全是錯誤的,招安才是最佳方案。梁山這些人馬,吃喝用度全部靠搶,糧食總有吃完的那一天,到時候還往哪兒去搶?曾經打下幾個莊子和高唐州等幾個地方,已經犯了朝廷忌諱,如果再去搶,那麼自己真就成了強盜成了反賊。梁山眾兄弟的私心他也能明白,早晚一場火併避免不了。若是帶眾兄弟歸降朝廷,建功立業、封妻廕子,洗脫賊寇的名聲,落個保家衛國、忠君仁孝的忠臣之名,讓兄弟的子孫後代提起祖宗名號也臉上有光。縱觀這些,你還會覺得宋江的招安之路是錯誤的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正是描述的那些保家衛國、戰士沙場的將士嗎?在山上永遠是賊,死了也是個死賊,下了山你就是忠臣良將,死了享受朝廷封號,子孫後代也感覺榮光,這一點也就明白人懂得,低素質的噴子們是不會理解的。


大獅


水泊梁山,事實上就是草寇窩,都是一些當時不得志的人,或觸犯了律法者,上山當強人的,過起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論秤分金銀,貌似逍遙自在的日子。

當然,朝廷軍官圍剿兵敗,回去了也沒有好果子吃,宋代畢竟輕武重文,武將地位普遍不如文官,於是,乾脆就投降宋江了事,樂得在山寨快活度日。

梁山泊,是個獨立王國,初具規模的小朝廷,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餐,新頭領上山入夥吃,下山打仗前吃,得勝歸來吃,還專門有人負責筵宴工作,當然這美差肥缺事,就給了宋江的親弟宋清,別人就插不上手了。

如此胡吃海喝,將佐校尉士卒,成千上萬人的規模,縱使金山銀山,也會坐吃山空。

於是,打下祝家莊,獲金珠玉帛、牛羊騾馬等無數,得糧食五十萬石,山寨有段時間可以大快朵頤了。

但梁山泊,每天這般吃喝,數萬人馬的糧草,就成了一筆巨大的開銷,時間久了,成了令大頭領頭痛的問題。

曾頭市、高唐州、北京城、青州府、東平府、東昌府等,都打下來了,山寨附近的土豪亦被擼光了,維持集團數萬人馬每天的吃喝,就成了山寨必須解決的頭等問題。

面對日漸萎縮的錢糧,如何維持集團的正常運作,或且投靠大宋官府,接受朝廷招安,吃上皇糧,由黑道漂成白道,或許是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最終,水泊梁山第三任大寨主宋江,原山東鄆城押司確實走上了招安的道路。

招安是條出路,兄弟們既可吃飽,也能謀個一官半職,還能封妻廕子,給祖宗長臉,總比藏在山上,躲避官府的圍剿要強多了。

倘若梁山泊,不走招安的路線,到後來其龐大軍事集團也將難以為繼,錢糧耗盡,坐吃山空,不可能長待山上,只有下山的命,這又免不了被更龐大官軍所再次圍剿,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失敗。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無意侵犯作者版權,特此聲明。


國平軍史


筆者認為,無論宋江是否被招安,其最後的結局都會以失敗而告終,原因如下:

一、實力弱小

1、宋江領導農民起義軍自,從起義開始就遭到北宋軍隊的強勢鎮壓,一直處於圍剿之中,屢次突破都遭到失敗,在被招安時其軍隊數量也只有區區幾萬人馬,根本無法和朝廷的力量進行對抗。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的命運,其與朝廷對抗的結局最後也會以失敗而告終。

二、不能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權

宋江雖然以其威望取得了對起義軍的最高領導地位,但是梁山好漢都是個性十足的人,每個人都具有相當的本領,要領導這樣一群人,宋江根本不能擺出領導的架子,否則這些好漢們也不會追隨他了。但是,如果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層,顯然水泊梁山的領導層是不夠強大的,從而也不能組織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去對抗朝廷。

三、領導層內訌嚴重

由於水泊梁山不能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所以其內部鬥爭一直不斷,不能形成一股團結力量,這決定了水泊梁山的勢力一直不能發展壯大,時刻處於危險飄搖之中,因此宋江最後選擇被朝廷招安,也是覺得水泊梁山最終是不能發展壯大的,與其被朝廷剿滅,還不如被招安的好。

四、結局悲慘

即使願意接受朝廷招安,朝廷仍然視108將為禍患,想盡辦法將其消滅,先後派梁山義軍攻打遼朝、河北、淮西王慶和江南方臘。108個梁山好漢的最終結局是,被奸臣所害5人,出家修道6人,陣亡59人,意外身亡1人,出國4人,善終21人,病故12人。


夢歸秦淮


不接受招安肯定會被剿滅。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即便撐到北宋滅,那麼金人南下,也是被滅。梁山泊易守難攻但不能自給自足,不同於書中祝家莊,李家莊,扈家莊,曾頭市那樣的地方武裝,這些都是有地生產可以自給自足能養得起地方武裝。而梁山軍每一次出動看著收回來不少頭領,實際上也是因為梁山錢糧不濟需要補充。每次打完州府就把那個地方的錢糧全部拿光對當地生產經濟的破壞是十分嚴重的。書中每次打梁山的官軍都不屬於重剿的程度。針對梁山不能生產自足的特點,對梁山周圍的州府縣堅壁清野,移走百姓,一段時間梁山就崩了。宋江雖說無意綠林心在仕途,招安有其私心,但從梁山不能久持這點上來看至少招安可以存活大部分人。


西木青良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好點評。

應該說,宋江招安的政策是對的。如果一直待在梁山,結果無非就幾條。或者是被朝廷剿滅,或者就是在梁山等死。也就是說,除了招安之外,梁山根本沒有其他出路。

梁山如果意圖造反根本沒有那個實力。先看宋江的那一票人馬和首領是誰,梁山的首領不太上檔次了,不是殺人犯,就是小官吏,要麼就是開黑店的。再就水匪,惡霸。讓這些人來替天行道無疑是莫大的譏諷。這些人不生產,不種地,維持生活的唯一的方式想著打家劫舍,搶劫過路的客商。周圍搶劫完了,客商不走這條路。梁山也就萎縮了,最後也就散了。看外表梁山紅紅火火,實際上根本就是混吃等死。名為忠義堂,實為土匪窩。

梁山上的好多人,以關勝,柴進,呼延灼,盧俊義朝廷武將和地主出身的人,大都把上梁山當做權宜之計,時間長了和白勝,石秀,周通這些土匪在一起肯定會有二心。梁山也和方臘沒有可比性。人家佔據地方州城府縣。公然立國稱帝。起碼算是個國家。有自己的架構。比梁山強百倍。

梁山的唯一出路就是招安,但宋江不應該無原則的,不講條件地招安,再就是夾雜私心地接受招安。宋江絕非劉備一樣假仁假義的梟雄,不過是府中小吏。眼界必然不寬闊。他也只能以所有梁山人的前途和性命來換取自己的前程。但只要宋江上了梁山。他的的最終的結局就註定了,那就死亡,只不過一個體面些。一個悽慘些。換言之,梁山的最終結局是必然的。


清水空流


梁山好漢不招安,只會被抄山滅寨。歷史上的方臘起義規模比宋江要大很多,到最後遭童貫的鎮壓。韓世忠擒方臘。南宋鐘相,楊么在洞庭湖起義規模浩大,最後被嶽飛鎮壓。所以說,梁山招安是最好的結局。雖水滸裡描述,徵方臘損兵折將,但足以讓梁山英雄名垂千古。自古山東出英雄,梁山好漢最著名,替天行道人稱頌,名垂青史第一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