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錄取徵集志願風險大,怎樣摸清規律抓住機會?

高考錄取徵集志願風險大,怎樣摸清規律抓住機會?

文/劉冷絲 圖/網絡

目前很多省市已經公佈了提前批、第一批各高校投檔線,是否掉檔和退檔,考生和家長根據提交的志願填報,對照發布的投檔線,基本能夠確認是否會掉檔,退檔還需要諮詢招生的學校,也大致能確定是否被退檔。

接下來,部分掉檔或者退檔的考生就面臨第一次徵集志願,如何再一次有效地填報,這將直接決定了未來的讀書命運。

簡單來說,這次志願填報比第一的難度大多了,有關高考錄取徵集志願的填報方法遵循的原則是知己知彼,方能險中求勝,最終被心儀的大學錄取

高考錄取徵集志願風險大,怎樣摸清規律抓住機會?

部分已經預錄取的同學聚在一起

在錄取徵集志願階段,你的這一次填報首先要做到“知彼”,即為什麼徵集志願?徵集志願的是哪些學校?

所謂徵集志願,即這部分高校沒有完成既定的招生計劃。三種類型:一是生源不足,高校在第一輪投檔時,生源不足導致缺額,不能完成招生計劃。二是高校第一輪投檔時生源充足,但出現因不服從專業調劑,身體條件、單科成績等不符合有關要求而被退檔的考生人數多於其調檔比例的超額數,致使高校不能完成招生計劃。三是追加計劃,在高考錄取進程中,某些高校的其他省市因為上線生源不足等原因,這些高校將未完成的計劃追加到其他省市,這也將進行徵集志願。

徵集志願的是一些什麼樣的學校呢?瞭解第一次未招滿的規律,這樣能夠幫助考生更好地填報徵集志願。

高考錄取徵集志願風險大,怎樣摸清規律抓住機會?

拿到錄取通知書必須慶賀一下

辦學地理位置偏遠的高校容易徵集志願。我國地域遼闊,2000多所高等院校遍佈各省市,考生不可能全部瞭解,特別是對偏遠地區的一些高校甚至沒有聽過,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這些高校的報考人數低於招生計劃數,在正常錄取過程中未能錄取滿額而參加徵集志願。

參加徵集志願的高校不一定都是“差”學校。某些學校因為實力一般,考生的認可度較低,但其中也有一些好學校,這需要考生和家長請教一些專業人士。還有一部分高校出現缺額的原因是生源很充足,報考者不符合條件的太多,因此招不滿,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實力不錯、知名度較高的大學。但是,高校參加徵集志願的專業大多為該校的非優勢、特色專業。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提醒,一些對考生有特殊要求的專業也容易出現在徵集志願的名單之中,比如對性別有限制的專業、對單科成績有要求的專業以及對考生身體條件有要求的專業。

那麼,這一次的填報,該如何操作?這就需要做到“知己”。

高考錄取徵集志願風險大,怎樣摸清規律抓住機會?

高中學校會及時張貼招生信息

先普及掉檔和退檔的知識。

嚴格來說,掉檔和退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結果倒是一樣的——沒有被錄取,第一次志願填報失敗。所謂掉檔,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你的志願填報超過了自己的實力,根本就沒有被投檔。所謂退檔,你的分數進入了所填報學校的提檔線,你的檔案被所在省市招生單位投送到符合要求的學校,因為投檔數量略高於實際錄取人數,因為你的某種條件不符合要求被退檔,比如身體條件、單科成績、不服從專業調劑等等。瞭解到自己被掉檔和退檔的原因,這有助於接下來的志願徵集填報。

其一,徵集志願,招錄的人生數量一般非常少。你必須瞭解該高校和某個專業招生少的原因,比如是專業冷門、地域偏遠,還是學費高昂等等原因?這些都是別人的原因,是否也就成為你的主要原因呢?假如是地域偏遠,你如果不在乎地域的問題,那不就得了,這個學校和這個專業就是你的“菜”,大膽填吧!

其二,整體上看,徵集志願的本科院校和本科專業,最終的分數會被抬高。因為,參加徵集志願的考生都是志願落選的考生,多數考生有最後一搏的心理,而缺額計劃不多,是典型的僧多粥少,這些原因必將導致徵集志願的投檔分數線相對第一次要高。因此,你必須自絕地降低自己的標準,不要冒險,這一次只能退而求其次。

高考錄取徵集志願風險大,怎樣摸清規律抓住機會?

重申一下志願填報原則

其三,除非自己實力非凡,名氣較大的學校和好的專業,慎重填報。根據多年的經驗,幾乎所有的落選高分考生都會去搶那些為數不多的有實力的高校,你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分數和名次的競爭力,否則會被撞得頭破血流。

其四,儘量填報外省市的學校。除了那些名校和重點大學,全國絕大部分省市的考生都對本地區的高校有好感,這種心態會延續到徵集志願這個階段,所以選擇去外地讀書相對靠譜一點。

其五,依然要按照平行志願填報的規則行事。按照一定梯度來慎重填報自己的志願,最後一個志願一定要保底,而且是確保!

高考錄取徵集志願風險大,怎樣摸清規律抓住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