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智商高的表現卻被95%的父母忽視了!

看到第一張圖想笑,看到第二張圖卻想哭。滿是裂口的手下面,是一份99分的考卷。

孩子天生智商高的表現卻被95%的父母忽視了!

孩子天生智商高的表現卻被95%的父母忽視了!

最近朋友圈刷爆了,都在心疼一個小男孩,他是雲南昭通的一名小學生,被稱作“冰花”男孩。天氣很冷,孩子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學校,頭髮都被冰霜染白。

照片是老師拍的,那天期末考試。早晨的氣溫只有零下幾度。他以為是晴天,所以只穿了兩件衣服,步行一個多小時到教室,同學提醒他才發現自己頭髮眉毛上全是冰霜。

孩子今年八歲,是一名留守兒童。這條上學的路,他和姐姐倆人每天都要走。“上學冷,但並不辛苦。”

他說:“沒有,我連鎮上都沒去過,沒有走出過村裡。我最想去北京,我想去看看那裡的學生是怎麼讀書的。”

他的夢想僅僅是到北京看人家怎麼讀書的。

考了99分的他,真的到了北京,面對也考了99分的同齡孩子,他們之間的差距,你覺得這是分數可以拉近的麼?

(這是一個例子,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並沒有貶低他人的意思)

“不能打罵孩子”,“給孩子減負”,“還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更加註重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考試分數”,這種呼聲越來越高。 可是素質教育就是這麼簡單一說麼?

瘋狂比拼分數,孩子們失去了什麼?

應試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應試用掉了所有的時間,初高中六年,基本沒有周末、沒有假期、沒有晚上空閒時間,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得分競賽之中。

苦到是次要的,關鍵的代價是人們普遍不知曉的,這就是社會性剝奪。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講一個小故事。

1、日本動物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群居的獼猴自幼就脫離群體,成年之後再讓他加入群體,然後這個獼猴終生學不會如何與其它獼猴交往,甚至喪失了性本能,無法交配。這在動物學上叫做社會性剝奪。

2、王莽篡讓兩歲的孺子嬰做傀儡,自己做三年假皇帝之後篡位,但他不讓劉嬰與別人接觸,不許別人和劉嬰說話。長大後的劉嬰六畜不分,話也說不利索,就像傻子一樣,這就是社會性剝奪造成的永久性、不可彌補的傷害。

所有的較為高等的動物在成長期都設定了“甘特圖”,什麼年齡段學什麼,過了這個時期很難彌補,一個較為鮮明的例子就是學習語言明顯有敏感期。如果你高中再上美國,英語說得很好就非常困難。如果小學畢業就在英語環境中成長,漢語像中國人一樣好是非常難的。

按照動物學法則,在高中之前是一個人社會交往及各種原始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孩子雖然沒有像日本動物實驗的獼猴一樣與世隔絕,自然成長、自然交往的時間卻被嚴重壓縮,著會造成巨大的群體性損失,會影響到整個一個國家的人口。現在的應試教育涉及到全民,雖然不會達到社會性剝奪的程度,但社會性缺失是必然的,成人之後無法彌補,這才是全民應試,導致競爭強度過高的最大惡果。

但是,這沒有任何解藥。就算你學習行有餘力,但你找不到玩伴,大家都在學習。

一句話,瘋狂的考試讓所有非考試項目全部被閹割,其中一些極其重要的能力也一併被閹割,人們甚至不知道有這麼回事。

中國教育缺失的一個環節是學校和社會職場之間皆然分開,缺乏必要的銜接,成人職場世界和學生的世界完全分開,從學校門跨入職場時很可能已經錯過最佳適應年齡。再加上移動互聯網把本來的群居動物變成獨居動物。這些貌似小事,實際上卻有可能深刻改變社會面貌。

如何應對?

原則上,這是一個無法退讓的競爭遊戲,原則上不存在很簡單、普遍性的解決方法。標準化應試教育體制已經是各種操蛋方案中最不壞的方案了。

另外一方面,已經有無數的案例統計證實,小學距離起跑線太遠,小學的學習成績幾乎無足輕重,從某種角度說玩得多比學得好更有優勢。

據說,西方教育在幼小階段就是放羊式教育,以玩為主,養成一些好習慣即可。而令人費解的是心理學並沒有把這個問題科學化,像牛頓三定律一樣人人皆知。西方的方法也許僅僅是恰好符合了人類動物心理學的發育規律,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我們恰好違背了這個自然規律,不知不覺的遭受全民性的、長達一生的懲罰。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遊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

孩子天生智商高的表現卻被95%的父母忽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