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智商高的表现却被95%的父母忽视了!

看到第一张图想笑,看到第二张图却想哭。满是裂口的手下面,是一份99分的考卷。

孩子天生智商高的表现却被95%的父母忽视了!

孩子天生智商高的表现却被95%的父母忽视了!

最近朋友圈刷爆了,都在心疼一个小男孩,他是云南昭通的一名小学生,被称作“冰花”男孩。天气很冷,孩子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头发都被冰霜染白。

照片是老师拍的,那天期末考试。早晨的气温只有零下几度。他以为是晴天,所以只穿了两件衣服,步行一个多小时到教室,同学提醒他才发现自己头发眉毛上全是冰霜。

孩子今年八岁,是一名留守儿童。这条上学的路,他和姐姐俩人每天都要走。“上学冷,但并不辛苦。”

他说:“没有,我连镇上都没去过,没有走出过村里。我最想去北京,我想去看看那里的学生是怎么读书的。”

他的梦想仅仅是到北京看人家怎么读书的。

考了99分的他,真的到了北京,面对也考了99分的同龄孩子,他们之间的差距,你觉得这是分数可以拉近的么?

(这是一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并没有贬低他人的意思)

“不能打骂孩子”,“给孩子减负”,“还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童年”“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更加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考试分数”,这种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素质教育就是这么简单一说么?

疯狂比拼分数,孩子们失去了什么?

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应试用掉了所有的时间,初高中六年,基本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晚上空闲时间,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得分竞赛之中。

苦到是次要的,关键的代价是人们普遍不知晓的,这就是社会性剥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讲一个小故事。

1、日本动物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群居的猕猴自幼就脱离群体,成年之后再让他加入群体,然后这个猕猴终生学不会如何与其它猕猴交往,甚至丧失了性本能,无法交配。这在动物学上叫做社会性剥夺。

2、王莽篡让两岁的孺子婴做傀儡,自己做三年假皇帝之后篡位,但他不让刘婴与别人接触,不许别人和刘婴说话。长大后的刘婴六畜不分,话也说不利索,就像傻子一样,这就是社会性剥夺造成的永久性、不可弥补的伤害。

所有的较为高等的动物在成长期都设定了“甘特图”,什么年龄段学什么,过了这个时期很难弥补,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就是学习语言明显有敏感期。如果你高中再上美国,英语说得很好就非常困难。如果小学毕业就在英语环境中成长,汉语像中国人一样好是非常难的。

按照动物学法则,在高中之前是一个人社会交往及各种原始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孩子虽然没有像日本动物实验的猕猴一样与世隔绝,自然成长、自然交往的时间却被严重压缩,着会造成巨大的群体性损失,会影响到整个一个国家的人口。现在的应试教育涉及到全民,虽然不会达到社会性剥夺的程度,但社会性缺失是必然的,成人之后无法弥补,这才是全民应试,导致竞争强度过高的最大恶果。

但是,这没有任何解药。就算你学习行有余力,但你找不到玩伴,大家都在学习。

一句话,疯狂的考试让所有非考试项目全部被阉割,其中一些极其重要的能力也一并被阉割,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中国教育缺失的一个环节是学校和社会职场之间皆然分开,缺乏必要的衔接,成人职场世界和学生的世界完全分开,从学校门跨入职场时很可能已经错过最佳适应年龄。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把本来的群居动物变成独居动物。这些貌似小事,实际上却有可能深刻改变社会面貌。

如何应对?

原则上,这是一个无法退让的竞争游戏,原则上不存在很简单、普遍性的解决方法。标准化应试教育体制已经是各种操蛋方案中最不坏的方案了。

另外一方面,已经有无数的案例统计证实,小学距离起跑线太远,小学的学习成绩几乎无足轻重,从某种角度说玩得多比学得好更有优势。

据说,西方教育在幼小阶段就是放羊式教育,以玩为主,养成一些好习惯即可。而令人费解的是心理学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科学化,像牛顿三定律一样人人皆知。西方的方法也许仅仅是恰好符合了人类动物心理学的发育规律,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我们恰好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不知不觉的遭受全民性的、长达一生的惩罚。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孩子天生智商高的表现却被95%的父母忽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