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地狱,你会怎么做?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地狱,你会怎么做?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善良还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每当你认为祖国强大、国泰民安、一切都在变得更好的时候,残酷的现实总是如影随形,在寒夜里往头上浇一盆冷水,足以浇灭所有希望。

感恩节的这一天,“红黄蓝幼儿园性虐”事件让人愤怒又心寒。

全国人民都在谴责喂孩子吃芥末、随意打骂孩子的幼师禽兽不如,原以为铺天盖地的骂声能稍微推动相关部门对幼教机构的管理、暂时唬一唬那些丧心病狂的虐童者…

哪知,仅仅过了半个月,一个在天子脚下、已经上市的幼儿园又被曝出性虐儿童,这次不仅仅是个人虐待,而是一个长期性、有组织、有计划的性侵+虐待儿童的事件!!

北电有下文了吗,携程给回复了吗,豫章书院关门了吗,刘鑫忏悔了吗,陈世峰判死刑了吗,红黄蓝被严惩了吗...

但这些讨论却始终像一汪湖水。其实,只要翻看数据,我们就会发现,身体上的、看得到的“虐童”,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更多孩子正经历着精神上的、无形的“霸凌”,沉默而焦急地等待着身边的人发现、拯救。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们免于霸凌。

保护孩子免于霸凌的三把利剑

前几天,我推荐了今年口碑之作《起跑线》(点击查看文章:说来惭愧,这部电影里居然都是中国家长的众生相),其中谈到了最好的教育应是家、校、社会三位一体,这句话的其中一个意思,是家长万万不可觉得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搞定了——那只是一切的开始,我们要观察,要沟通,但具体而言,到底该怎么做?下面分享三把利剑。

第一把利剑:观察。

美国noodle.com总结过孩子可能受到霸凌的14个表征,是我们观察孩子时一份非常宝贵的比对清单:

  • 频繁头痛、恶心

  • 做噩梦,周一到周五持续做或者在周日晚上尤其明显

  • 上学前哭闹或发脾气

  • 行为有很奇怪突兀的改变

  • 放学之后心情明显不好,在行为上直接表现出来

  • 开始自己嘲笑自己

  • 不想出门

  • 找借口不上学,说要呆在家

  • 不喜欢学校

  • 告诉我们,老师不喜欢自己

  • 抱怨自己总是被老师找茬儿

  • 抱怨自己被老师大声责骂

  • 抱怨自己被老师当众羞辱

  • 抱怨老师行为粗鲁、嘲笑或不尊重自己

第二把利剑:沟通。

如果我们发现了异样,如何打开孩子的心房?首先稳住情绪,过激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大事不好了”从而保持沉默,下面这两个问题很适合用来开场:

“我看前几天你好像都不是很想上学,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每到周日晚你好像心情就很差,有的时候还偷偷哭。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我在想是不是学校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但沟通的功夫要花在平时。

其一,创造一个可以开放交流的家庭环境。任何时候孩子都能自信表达自己的感受。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尝试和孩子分享我们一天中的苦与乐,问孩子有没有相似的经历。如果父母总是开放地把自己最艰难的经历,以及如何解决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孩子,孩子也会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并且乐于与我们分享。

其二,提醒孩子我们是父母,我们有能力保护他们。如果孩子被霸凌,对方还是某位有权威的大人,孩子很有可能会觉得非常难为情,这时,要积极倾听。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么解释:“这种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反应,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或者分享一下当年我们自己或者朋友遭遇类似事情时的感受等,这能让孩子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

如果孩子继续否认自己被霸凌,或者缄口不语,那就告诉孩子,我们这么想了解其想法的原因,告诉孩子,“我一定会站在你这边。”

第三把利剑:直面老师。

  • 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孩子总说您不喜欢他,您觉得呢?”

  • 给老师解释的机会,即使我们已经不再相信老师,但换个角度,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整件事。

  • 让老师更了解孩子,如“孩子自尊心强,不是说有错误不应该批评,但单独纠结比当众指出,效果会更好一些。”

  • 争取和校领导沟通,这能监督老师是否有按照我们的建议去执行。当然,如果性质严重,一定要立即告知校方,必要的话,第一时间报警。

  • 每次沟通后都保留信息文本或录音,包括日期。

童年时孩子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他们身心的一部分。有一些伤害的确是偶发的,我们不必成为惊弓之鸟或草木皆兵,我甚至希望这份贴士,所有人永远用不上,但如果乌云真的来临,我们就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那个时候的我们,必须做好了准备。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地狱,你会怎么做?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地狱,你会怎么做?

电影上映第37天,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压倒性通过“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炉法”。

性侵女身障者、不满13岁幼童,最重可处无期徒刑;废除公诉期。加害者如任职于社会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单位可加重处罚,新法于2012年7月实施。

而我们国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