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地獄,你會怎麼做?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地獄,你會怎麼做?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善良還是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每當你認為祖國強大、國泰民安、一切都在變得更好的時候,殘酷的現實總是如影隨形,在寒夜裡往頭上澆一盆冷水,足以澆滅所有希望。

感恩節的這一天,“紅黃藍幼兒園性虐”事件讓人憤怒又心寒。

全國人民都在譴責喂孩子吃芥末、隨意打罵孩子的幼師禽獸不如,原以為鋪天蓋地的罵聲能稍微推動相關部門對幼教機構的管理、暫時唬一唬那些喪心病狂的虐童者…

哪知,僅僅過了半個月,一個在天子腳下、已經上市的幼兒園又被曝出性虐兒童,這次不僅僅是個人虐待,而是一個長期性、有組織、有計劃的性侵+虐待兒童的事件!!

北電有下文了嗎,攜程給回覆了嗎,豫章書院關門了嗎,劉鑫懺悔了嗎,陳世峰判死刑了嗎,紅黃藍被嚴懲了嗎...

但這些討論卻始終像一汪湖水。其實,只要翻看數據,我們就會發現,身體上的、看得到的“虐童”,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更多孩子正經歷著精神上的、無形的“霸凌”,沉默而焦急地等待著身邊的人發現、拯救。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們免於霸凌。

保護孩子免於霸凌的三把利劍

前幾天,我推薦了今年口碑之作《起跑線》(點擊查看文章:說來慚愧,這部電影里居然都是中國家長的眾生相),其中談到了最好的教育應是家、校、社會三位一體,這句話的其中一個意思,是家長萬萬不可覺得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搞定了——那只是一切的開始,我們要觀察,要溝通,但具體而言,到底該怎麼做?下面分享三把利劍。

第一把利劍:觀察。

美國noodle.com總結過孩子可能受到霸凌的14個表徵,是我們觀察孩子時一份非常寶貴的比對清單:

  • 頻繁頭痛、噁心

  • 做噩夢,週一到週五持續做或者在週日晚上尤其明顯

  • 上學前哭鬧或發脾氣

  • 行為有很奇怪突兀的改變

  • 放學之後心情明顯不好,在行為上直接表現出來

  • 開始自己嘲笑自己

  • 不想出門

  • 找藉口不上學,說要呆在家

  • 不喜歡學校

  • 告訴我們,老師不喜歡自己

  • 抱怨自己總是被老師找茬兒

  • 抱怨自己被老師大聲責罵

  • 抱怨自己被老師當眾羞辱

  • 抱怨老師行為粗魯、嘲笑或不尊重自己

第二把利劍:溝通。

如果我們發現了異樣,如何打開孩子的心房?首先穩住情緒,過激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大事不好了”從而保持沉默,下面這兩個問題很適合用來開場:

“我看前幾天你好像都不是很想上學,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每到週日晚你好像心情就很差,有的時候還偷偷哭。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嗎?我在想是不是學校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

但溝通的功夫要花在平時。

其一,創造一個可以開放交流的家庭環境。任何時候孩子都能自信表達自己的感受。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嘗試和孩子分享我們一天中的苦與樂,問孩子有沒有相似的經歷。如果父母總是開放地把自己最艱難的經歷,以及如何解決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孩子,孩子也會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態,並且樂於與我們分享。

其二,提醒孩子我們是父母,我們有能力保護他們。如果孩子被霸凌,對方還是某位有權威的大人,孩子很有可能會覺得非常難為情,這時,要積極傾聽。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這麼解釋:“這種情況下,做出這樣的反應,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情緒的權利”……或者分享一下當年我們自己或者朋友遭遇類似事情時的感受等,這能讓孩子更願意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如果孩子繼續否認自己被霸凌,或者緘口不語,那就告訴孩子,我們這麼想了解其想法的原因,告訴孩子,“我一定會站在你這邊。”

第三把利劍:直面老師。

  • 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孩子總說您不喜歡他,您覺得呢?”

  • 給老師解釋的機會,即使我們已經不再相信老師,但換個角度,我們能更全面地瞭解整件事。

  • 讓老師更瞭解孩子,如“孩子自尊心強,不是說有錯誤不應該批評,但單獨糾結比當眾指出,效果會更好一些。”

  • 爭取和校領導溝通,這能監督老師是否有按照我們的建議去執行。當然,如果性質嚴重,一定要立即告知校方,必要的話,第一時間報警。

  • 每次溝通後都保留信息文本或錄音,包括日期。

童年時孩子經歷的一切,都將成為他們身心的一部分。有一些傷害的確是偶發的,我們不必成為驚弓之鳥或草木皆兵,我甚至希望這份貼士,所有人永遠用不上,但如果烏雲真的來臨,我們就是孩子最後的庇護所,那個時候的我們,必須做好了準備。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地獄,你會怎麼做?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地獄,你會怎麼做?

電影上映第37天,韓國國會以207票通過,1票棄權壓倒性通過“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爐法”。

性侵女身障者、不滿13歲幼童,最重可處無期徒刑;廢除公訴期。加害者如任職於社會福利機構或特殊教育單位可加重處罰,新法於2012年7月實施。

而我們國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