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福:醉心于望江挑花的蓝白世界

王世福:醉心于望江挑花的蓝白世界

“日里撑船撒大网、夜里点火织网纱”是古时候生活在雷池大地一方百姓的日常,虽不富裕,但胜在安逸。或许是出于一种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男耕女织”之余,天生爱美的姑娘们便常常一起琢磨着怎样把亲手织就的纱巾、头布添出些漂亮的花纹,就这样,最初的望江挑花便在村姑们的揣摩中应运而生了。

王世福:醉心于望江挑花的蓝白世界

后来,巧姑娘们手中的挑花布逐渐演变成了老辈人的头巾、农家汉子的汗巾、村口娃娃们的肚兜,还有那俊俏媳妇身上的围裙……挑花也自然而然融汇进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了望江一抹靓丽、独特的风景。

在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安徽展厅里,不少人为这一块块蓝底白花的望江挑花驻足,带其来参展的省级项目传承人王世福忙碌地向参展嘉宾介绍着,虽已年逾六旬,但参观者的热情让其似乎忘却了疲惫。

王世福:醉心于望江挑花的蓝白世界

据王世福介绍,望江挑花相传始于唐代。最早人们是以麻布发绣,把虔诚的心愿表达在画面之中,类似于现在的壁挂作品。有心智的人在下方亲手编制各种吊件,最常用的主题是鱼,预示万事如意。从简单的头饰到围裙的装饰,延伸到婴儿的襁褓、风帽、围嘴,再到情人的信物以及男人的汗巾、坎肩等。内容大都是祈求平安预示吉祥,以借景、借物、借图腾纹饰构成图案,以象形、会意、同音通假反映心境。

王世福:醉心于望江挑花的蓝白世界

对于望江挑花和其它挑花的区别所在,王世福介绍说首先是针法,“望江挑花传统的针法分挑、钻、游、织四种,每种针法风格各异,自有妙处。而且,最大的特点是由其针法制造出来的挑花能‘正反成趣’,无论从正面看还是反面看,图案都是一样的,这是很多地区的挑花做不到的。”

其次,从色彩上来看,望江挑花多以白底青花或黑花,青底白花或粉色花,对比强烈,古朴典雅。

再次,从图案的寓意上欣赏望江挑花,望江挑花多以寓意的手法再现情感,如牡丹寓意“富贵”、蝙蝠寓意“福”、佛手寓意“福”、桃子寓意“寿”、石榴寓意“多子”……组合后寓意更丰富,如蝙蝠、桃子和二个铜钱寓意“福寿双全”;蜜蜂和猴寓意“封侯”;佛手、石榴和桃子寓意“多子多福多寿”;荷花、鱼和蟹寓意“和谐有余”;鱼和羊寓意“如意吉祥”等等。

王世福:醉心于望江挑花的蓝白世界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望江挑花的许多古老工艺渐渐失传。王世福不忍心,像是自己爱恋了多年的东西,要离自己而去。从20多岁在工作中无意接触到望江挑花,王世福便爱上了这门民间艺术,暗下决心要发掘、整理、研究,后来更是辞去了县博物馆馆长的职务,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他先后在多家刊物上发表有关望江挑花文章。2006年主持申报望江挑花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成功。2007年主持申报望江挑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成功。200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望江挑花传承人。

王世福:醉心于望江挑花的蓝白世界

现在的他一边成立公司推动挑花走市场,一边为中小学生们教授挑花技艺,目的就是对传统挑花工艺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生产。用老王自己的话说,“老布挑花从实用生活品变身装饰艺术品,还得回归生活。” 此次的文博会,已经不知道是他带望江挑花走过的第几个地方,在未来,他希望能将望江挑花带给更多的人认识……(文/段颖)

本文系中华网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