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壽總經理張可:感知客戶需求 做高性價比產品

張可認為,壽險公司不可能依靠簡單激進的方式來實現長久發展,而是必須堅持長期經營的理念,找到一條專業的增長路徑

太平人壽總經理張可:感知客戶需求 做高性價比產品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總結了人生的三大境界:第一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後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總結而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做大學問者必須立志篤行才會突破成功。

事實上,中國保險業從開放到飛速發展,從點點星火到百花齊放,又從粗放經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也同樣適用於這三種境界。

7月6日,保險行業一年一度的超級盛會“第三屆國際保險節暨2017年度保險名家頒獎盛典”在上海世博會議中心隆重開幕。

會議上,太平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可發表演講,並提出壽險發展的三種境界——“立”、“行”、“破”。對於保險公司如何“以客戶為中心”,提高服務水平,改善客戶體驗,張可給出了諸多有價值的思考方向。

做“親民”產品

“行業能持續健康發展,它的起點一定是有親民的產品。沒有老百姓接受的產品,怎麼可能有健康發展的負債端呢?沒有負債,那又怎麼能帶來資產呢?”張可說。

從行業現實情況看,做高端產品並不難,但要做平價的、給客戶帶來更高性價比的產品卻不容易。就拿重疾險來說,以前人們總會覺得重疾險比較貴,動輒數萬元的年交保費,讓普通家庭高攀不起;而且重疾產品對發生率較高的輕症疾病保障也不夠。隨著監管出臺一系列產品新政,各家公司開始圍繞回歸保障做一些全新的嘗試和變革,比如突破疾病保障數量、輕症多次賠付,不僅功能更全,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費率上實現突破,讓更多普通家庭能夠買得起。

那麼高性價比,是不是就意味著沒有能力去給客戶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保障類產品並不是沒有利潤,相反與以前市場熱賣的多數產品相比,其價值貢獻更高。同時,因為親民,保費總量自然會增加。

張可強調到,所謂親民,一定是將客戶需求,轉化成自身產品結構變化的動力,轉化成倒逼公司管理改革的動力。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風險管控,讓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實現將福利讓渡給客戶與公司持續發展的兼顧,這也是保險迴歸保障的一種體現。

引領消費體驗

“以客戶為中心”是金融服務行業所推崇的理念,但怎麼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張可解釋道,就是要從客戶真正需要的角度去設計產品,從客戶感受最好的角度來提供服務。“做客戶喜歡的事,效果就會超過我們的想象。”

銀保監會黃洪副主席曾經指出,進入新時代,保險業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險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迸發、不斷升級的保險需求之間的矛盾”。

“這是對保險行業現階段的一個深刻認識。我們應該不斷反思,我們離客戶真正的需求有多遠?客戶想要什麼樣的服務?還存在哪些痛點?比如剛談到的重疾險價格偏高,不夠親民;還有客戶經常反映的保險條款太複雜,不容易理解;以及行業居高不下的理賠投訴問題等等,這些都是行業發展、服務改革的發力點。”張可說。

優質的保險服務應該是雪中送炭,解客戶燃眉之急。《投資時報》記者瞭解到,壽險業已經開始著手推出各種人性化服務,比如秒賠、閃賠、快賠等,持續提高理賠的效率。

隨著互聯網的滲透,保險業近年出現了很多“現象級”創新,帶動了一次次消費熱潮。比如互聯網重疾險的興起,以前傳統線上產品主要是簡單的旅遊險、意外險,後來逐漸挖掘到線上健康險的市場空白,推出了很多創新產品,市場反響非常熱烈。還有多家公司通過社交平臺開發特定產品,讓更多互聯網用戶接觸到保險,也喚醒了更多年輕群體潛在的保險意識。

張可表示,以客戶為本,不光要強調保險作為“溫度計”的作用,時刻感知客戶需求的變化,看看客戶有哪些地方不滿意,及時調整產品和服務;同時,更要像“恆溫器”一樣,通過不斷創新和迭代,始終做到比市場更快一步、比客戶更懂客戶,提前挖掘潛在需求,提供超出預期的服務,走進客戶心裡,贏得客戶信任。

跨界與融合

如今,所有企業面臨的挑戰已經不止發生在行業圍牆之內,沒有什麼圍牆是攻不破的,也沒有什麼護城河能讓企業高枕無憂。

張可表示,“行業跨界與融合已成為大趨勢,幾年前大家競爭的主戰場還是保單,搶保費、搶人力、搶渠道,而現階段,醫、養、娛、吃、住、行等多領域,都給了保險業充分想象的空間。壽險業生態正在重塑,不去跨界,就有人敢跨過來“打劫”;不去融合,就會被吞食。”

記者獲悉,目前很多壽險公司紛紛搶灘養老社區,投入資金上千億。不管是重資產投入,還是輕資產整合,因為發展時間短,社區運營都屬於“摸著石頭過河”。未來,保險公司在養老產業發展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內養老產業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入住率。在美國成熟的養老社區,入住率可以達到95%,老年人在養老社區的平均居住年限超過10年,所以能保證有穩定的盈利。目前國內入住率還不錯,但未來社區建得多了,如何保證充足的客源?另一個問題是客戶定位。國內養老社區目前大多是服務於健康老人,但實際上,失能、半失能老人更需要入住專業養老機構,這個群體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大。如何把這些老人納入服務體系,提供更多元的社區模式,也需要進行深入地研究探討。”張可說。

北宋的張載曾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張可看來,這四句話最能表達每一位保險人對國家、對社會的擔當和責任。保險絕不是隻賣一個產品,而是要喚起人們對健康、幸福、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