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古代影视剧中,当人们面对朋友的死亡,表现出无奈的悲凉和忧伤时,有时候还会说这样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么忧伤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这里面有什么曲折的情节呢?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故事。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故事的主人公是晋代的周顗,字伯仁。这人不但长得帅,而且声誉很高。戴渊是东南名士,善雄辩,听到周顗大名比较不服气,就专门去会会他。两人见面后,面对面坐着,谁都不说话。

很久,戴渊不但没有发挥自己善辩的才能,反而被周顗的气势压倒,直到离开时,都没敢表现,生怕一开口漏了怯。周顗对人宽厚,他的弟弟周嵩却正好相反。一次,周嵩喝醉了酒,借着醉酒的由头,拿起蜡烛扔向哥哥周顗,不服气地说,你的才气不如我,凭什么名气比我大!

周顗没有生气,甚至脸色都没变,很淡定地说:你用火攻,这本来就是个下策啊。周嵩后来很后悔自己的作为,但周顗一点都不在意,就像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过,依然对弟弟很好。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魏晋时期的人很多喜欢喝酒,周顗也不例外,而且酒量很大,他经常说自己喝酒根本就没有对手。事实证明,他的自我定位很正确。一次,江北来了个朋友,周顗非常高兴,马上设宴款待。结果两个人都喝多了。

等到周顗醒来,发现那个人已经倒在地下喝死了。这要搁现代,周顗不被罚个几十万的才怪。可见,喝酒劝酒不是什么好事。还是要量力而行才好。

在东晋建立后,晋元帝司马睿为了遏制王家的势力,重用周顗。这就有了王导向周顗求情的故事。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故事发生在王敦反叛之后,有人劝晋元帝杀了王氏家族在京城的所有人,这就有了王导带领弟子们的入朝请罪。在宫门口,王导遇见了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

王导之所以说这话,是因为他觉得和周顗的关系还不错。而他们的关系,也确实不错,曾经一度几乎到了好“基友”的地步。有一次,王导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指着周顗的肚子问,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周顗笑着回答,“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导是宰相级别,周顗却说自己的肚量能顶他这样的几百个,很明显是在抬高自己。不过,王导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呵呵一笑。这是成语“空洞无物”的由来,也是周顗和王导交好的证据。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被王导求情的周顗,连看都没看王导就进宫了。周顗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顗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顗,周顗没搭理他。

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系肘,应该是说放到衣袖里,古人的长袖里一般有个兜,用来装东西)。”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

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王敦带兵进入京城,王氏家族又重新得志。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王导不回答。

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得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揭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