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古代影視劇中,當人們面對朋友的死亡,表現出無奈的悲涼和憂傷時,有時候還會說這樣一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麼憂傷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這裡面有什麼曲折的情節呢?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個故事。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故事的主人公是晉代的周顗,字伯仁。這人不但長得帥,而且聲譽很高。戴淵是東南名士,善雄辯,聽到周顗大名比較不服氣,就專門去會會他。兩人見面後,面對面坐著,誰都不說話。

很久,戴淵不但沒有發揮自己善辯的才能,反而被周顗的氣勢壓倒,直到離開時,都沒敢表現,生怕一開口漏了怯。周顗對人寬厚,他的弟弟周嵩卻正好相反。一次,周嵩喝醉了酒,藉著醉酒的由頭,拿起蠟燭扔向哥哥周顗,不服氣地說,你的才氣不如我,憑什麼名氣比我大!

周顗沒有生氣,甚至臉色都沒變,很淡定地說:你用火攻,這本來就是個下策啊。周嵩後來很後悔自己的作為,但周顗一點都不在意,就像這件事根本沒有發生過,依然對弟弟很好。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魏晉時期的人很多喜歡喝酒,周顗也不例外,而且酒量很大,他經常說自己喝酒根本就沒有對手。事實證明,他的自我定位很正確。一次,江北來了個朋友,周顗非常高興,馬上設宴款待。結果兩個人都喝多了。

等到周顗醒來,發現那個人已經倒在地下喝死了。這要擱現代,周顗不被罰個幾十萬的才怪。可見,喝酒勸酒不是什麼好事。還是要量力而行才好。

在東晉建立後,晉元帝司馬睿為了遏制王家的勢力,重用周顗。這就有了王導向周顗求情的故事。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故事發生在王敦反叛之後,有人勸晉元帝殺了王氏家族在京城的所有人,這就有了王導帶領弟子們的入朝請罪。在宮門口,王導遇見了正要進宮的周顗。王導希望周顗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

王導之所以說這話,是因為他覺得和周顗的關係還不錯。而他們的關係,也確實不錯,曾經一度幾乎到了好“基友”的地步。有一次,王導把頭枕在周顗的腿上,指著周顗的肚子問,這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周顗笑著回答,“此中空洞無物,然容卿輩數百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王導是宰相級別,周顗卻說自己的肚量能頂他這樣的幾百個,很明顯是在抬高自己。不過,王導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呵呵一笑。這是成語“空洞無物”的由來,也是周顗和王導交好的證據。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被王導求情的周顗,連看都沒看王導就進宮了。周顗見到皇帝,說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說盡了好話,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顗喜歡喝酒,在宮裡喝醉了才出來。這時王導仍然在宮門口等著,又叫周顗,周顗沒搭理他。

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叛軍賊子,換個個斗大金印帶在身上(系肘,應該是說放到衣袖裡,古人的長袖裡一般有個兜,用來裝東西)。”出去後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王導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王敦帶兵進入京城,王氏家族又重新得志。王敦總攬朝政,詢問王導:“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應該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沒有什麼可以疑慮的。”王導不回答。

又問:“如果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還不說話。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

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文件時,才發現周顗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維護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來而已。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得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揭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