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中英如何打贸易战?

文|陈卿美

两国贸易,最好的方式,就是你买我的东西,我也买你的东西。双方若能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则相安无事。否则,一旦出现所谓的逆差,也就是我只能买你的,而你不买我的,那必定会引发贸易战,甚至会枪炮相加,大打出手。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中英贸易战的结果。

鸦片战争前,中英的贸易是什么样呢?中国自古就有三宗宝,茶叶、丝绸、瓷器。这三样中国特产,一直备受西方国家欢迎。中国与英国的贸易也是一样。英国人爱喝茶,爱喝中国茶。据相关贸易数据显示,1830年,英国进口中国茶叶3000万磅,到1840年时,已经高达5000磅。增长速度惊人。为何茶叶会占据“老大”的位置呢?因为丝绸、瓷器是奢侈品,非普通百姓可以消费,而茶叶不同,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

由于英国对中国茶叶的依赖,清廷官员逐渐产生了一种自负的心理,甚至还有一种迷信的认识,认为英国人爱吃牛羊肉,若不喝中国的茶叶,就会大便干结,被憋死。让中国自豪的还不止这些,除了丝绸、瓷器外,还要诸多商品可以打入英国市场,如大黄、樟脑、桂圆、冰糖。

英国这边开始还比较享受。享受着中国美味的茶叶,还有大量的茶叶税收入,自然乐不可支。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英国对中国的商品依赖过强,而英国却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出口到中国。对英国来说,这就是典型的贸易逆差。都知道晚清的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其实,鸦片战争前,英国的白银也曾大量外流到中国。根据《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记载,英国到中国的货船,所携带的商品大概只有10%,而90%为购买中国商品的白银。说白了,就是给中国送钱来了。

英国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以出口到中国。1819年,英国人将自己的洋布推销到中国,包括条纹布、做衬衫的料子,尝试撬开中国市场。广州怡和洋行专门为此召开展销竞拍会,结果来的人挺多,而无人叫价。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英国人自认为很好的东西根本没法和中国自产的布比,中国有南京布,而且大幅出口欧美,一度占据出口额前三的位置。

英国人不气馁,棉纺织品不行,就出口毛纺织品,什么毛呢大衣、棉袄,还有胡椒、檀香,甚至铅、铜、锡等金属,但同样也不受中国人的欢迎。此时,英国人真的有点恼了,强行向东印度公司规定,中国行商向英国卖茶叶,必须购买一定的毛织品。用经济术语来说,就是配额制。但英国人所有出口商品的贸易额也远远达不到茶叶的贸易额。

据相关贸易数据统计,在1760-1800年的四十年间,英国与中国的进出口逆差达到了2100万英镑,约合6300两白银。

由于长期的贸易逆差会威胁到国家战略安全,英国人一直在尝试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比如依赖中国的茶叶,那能不能把中国的茶树移植到其他地方。为此,英国采取偷窃的方法,秘密将茶树苗从中国海关偷运到印度,进行栽植,但效果并不理想。

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又把目光从自己的本土转移到了同样地大物博的印度。如果将印度的商品卖到中国,也是非常不错的。英国想到了印度棉花。结果证明,印度棉花这条路走对了,非常适合中国人。18世纪的一百年,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几乎完全以印度棉花为主。鸦片战争前的二十年,印度棉花的贸易额达到了每年250万两。英国人总算出了一口鸟气,但印度棉花还是无法与茶叶相比。让人郁闷的是,印度棉花在中国的行情并稳定,好的时候脱销,不好的是卖不出去。英国人急于寻找一个更好的商品,结果他们在印度发现了鸦片。

鸦片战争前中英如何打贸易战?

英国在印度的鸦片仓库

鸦片进入中国,反响很好。鸦片在中国的销售既不同于纺织产品,也不同于印度棉花,基本没有波动一说,销售量一路上扬。最重要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此,英国长达200年的贸易逆差得到历史性的扭转。据相关统计,鸦片战争前的前夜,1838年的中英贸易额,英国已经反超中国900万元。

这回轮到中国开始郁闷。原本中国一直自诩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强劲的顺差势头,赚其他国家的银子赚到手软。英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日本都曾试图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均没成功。这次,英国突然冒出一个大杀器,鸦片这东西还容易让人上瘾,形势太可怕。

英国这边有了鸦片这个宝贝,急切想扩大中国市场,要求清政府开辟更多口岸通商。清政府满脸不乐意,凭啥?在广州一个地方完全就可以了。但英国人显然不干,自恃是世界第一大强国,便与中国动手开干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这回轮到中国大量白银外流。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轮回。加上战争失败,赔款的数额,中国赚英国的白银又加速流回到英国的国库中。

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战,不仅仅是贸易的斗争,是真的会引发战争。纵观这场中英贸易战,中国有错吗?似乎没有,你英国的商品竞争不过我,怪谁呢?道理虽如此,但清政府拒绝开放,只想占便宜,不想付出也是不对的。因为只有互惠互利才是共赢之道。英国有错吗?似乎也有。向中国输入鸦片,赚了钱,还害了普通百姓,很不地道。但英国要的是平等,是对等的开放,似乎又没有多少错。

贸易战,从来不是商品贸易谁输谁赢那么简单,背后则是国家体制、意识形态的无声较量。当触碰到深层次矛盾又不可调和的时候,那战争就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