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中英如何打貿易戰?

文|陳卿美

兩國貿易,最好的方式,就是你買我的東西,我也買你的東西。雙方若能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則相安無事。否則,一旦出現所謂的逆差,也就是我只能買你的,而你不買我的,那必定會引發貿易戰,甚至會槍炮相加,大打出手。某種意義上來說,第一次鴉片戰爭就是中英貿易戰的結果。

鴉片戰爭前,中英的貿易是什麼樣呢?中國自古就有三宗寶,茶葉、絲綢、瓷器。這三樣中國特產,一直備受西方國家歡迎。中國與英國的貿易也是一樣。英國人愛喝茶,愛喝中國茶。據相關貿易數據顯示,1830年,英國進口中國茶葉3000萬磅,到1840年時,已經高達5000磅。增長速度驚人。為何茶葉會佔據“老大”的位置呢?因為絲綢、瓷器是奢侈品,非普通百姓可以消費,而茶葉不同,可以進入尋常百姓家。

由於英國對中國茶葉的依賴,清廷官員逐漸產生了一種自負的心理,甚至還有一種迷信的認識,認為英國人愛吃牛羊肉,若不喝中國的茶葉,就會大便乾結,被憋死。讓中國自豪的還不止這些,除了絲綢、瓷器外,還要諸多商品可以打入英國市場,如大黃、樟腦、桂圓、冰糖。

英國這邊開始還比較享受。享受著中國美味的茶葉,還有大量的茶葉稅收入,自然樂不可支。但時間一長,發現問題越來越嚴重。因為,英國對中國的商品依賴過強,而英國卻沒有一樣拿得出手的東西出口到中國。對英國來說,這就是典型的貿易逆差。都知道晚清的中國,大量白銀外流。其實,鴉片戰爭前,英國的白銀也曾大量外流到中國。根據《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記載,英國到中國的貨船,所攜帶的商品大概只有10%,而90%為購買中國商品的白銀。說白了,就是給中國送錢來了。

英國人絞盡腦汁也想不出有什麼東西可以出口到中國。1819年,英國人將自己的洋布推銷到中國,包括條紋布、做襯衫的料子,嘗試撬開中國市場。廣州怡和洋行專門為此召開展銷競拍會,結果來的人挺多,而無人叫價。因為在中國人看來,英國人自認為很好的東西根本沒法和中國自產的布比,中國有南京布,而且大幅出口歐美,一度佔據出口額前三的位置。

英國人不氣餒,棉紡織品不行,就出口毛紡織品,什麼毛呢大衣、棉襖,還有胡椒、檀香,甚至鉛、銅、錫等金屬,但同樣也不受中國人的歡迎。此時,英國人真的有點惱了,強行向東印度公司規定,中國行商向英國賣茶葉,必須購買一定的毛織品。用經濟術語來說,就是配額制。但英國人所有出口商品的貿易額也遠遠達不到茶葉的貿易額。

據相關貿易數據統計,在1760-1800年的四十年間,英國與中國的進出口逆差達到了2100萬英鎊,約合6300兩白銀。

由於長期的貿易逆差會威脅到國家戰略安全,英國人一直在嘗試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比如依賴中國的茶葉,那能不能把中國的茶樹移植到其他地方。為此,英國採取偷竊的方法,秘密將茶樹苗從中國海關偷運到印度,進行栽植,但效果並不理想。

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又把目光從自己的本土轉移到了同樣地大物博的印度。如果將印度的商品賣到中國,也是非常不錯的。英國想到了印度棉花。結果證明,印度棉花這條路走對了,非常適合中國人。18世紀的一百年,中英貿易中,英國商品幾乎完全以印度棉花為主。鴉片戰爭前的二十年,印度棉花的貿易額達到了每年250萬兩。英國人總算出了一口鳥氣,但印度棉花還是無法與茶葉相比。讓人鬱悶的是,印度棉花在中國的行情並穩定,好的時候脫銷,不好的是賣不出去。英國人急於尋找一個更好的商品,結果他們在印度發現了鴉片。

鴉片戰爭前中英如何打貿易戰?

英國在印度的鴉片倉庫

鴉片進入中國,反響很好。鴉片在中國的銷售既不同於紡織產品,也不同於印度棉花,基本沒有波動一說,銷售量一路上揚。最重要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從此,英國長達200年的貿易逆差得到歷史性的扭轉。據相關統計,鴉片戰爭前的前夜,1838年的中英貿易額,英國已經反超中國900萬元。

這回輪到中國開始鬱悶。原本中國一直自詡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對外貿易一直保持強勁的順差勢頭,賺其他國家的銀子賺到手軟。英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日本都曾試圖想改變這種狀況,但均沒成功。這次,英國突然冒出一個大殺器,鴉片這東西還容易讓人上癮,形勢太可怕。

英國這邊有了鴉片這個寶貝,急切想擴大中國市場,要求清政府開闢更多口岸通商。清政府滿臉不樂意,憑啥?在廣州一個地方完全就可以了。但英國人顯然不幹,自恃是世界第一大強國,便與中國動手開幹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這回輪到中國大量白銀外流。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事輪迴。加上戰爭失敗,賠款的數額,中國賺英國的白銀又加速流回到英國的國庫中。

由此可以看出,貿易戰,不僅僅是貿易的鬥爭,是真的會引發戰爭。縱觀這場中英貿易戰,中國有錯嗎?似乎沒有,你英國的商品競爭不過我,怪誰呢?道理雖如此,但清政府拒絕開放,只想佔便宜,不想付出也是不對的。因為只有互惠互利才是共贏之道。英國有錯嗎?似乎也有。向中國輸入鴉片,賺了錢,還害了普通百姓,很不地道。但英國要的是平等,是對等的開放,似乎又沒有多少錯。

貿易戰,從來不是商品貿易誰輸誰贏那麼簡單,背後則是國家體制、意識形態的無聲較量。當觸碰到深層次矛盾又不可調和的時候,那戰爭就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