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時代在變遷,全社會在促進女性平等就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男女平等早已成為基本國情,但是無論男女性別歧視現象依舊是職場頑疾。

據《心理諮詢大百科全書》中解釋,性別歧視意為,“針對特定性別在行為上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表現。”(這裡的性別包括女性、男性以及跨性別者。)

然而,很多數據和報道都顯示,現實生活中性別歧視大部分集中在女性身上。由於女性的生理特點,職場上對於女性的性別歧視更為“明目張膽”。

“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鋪天蓋地的性別歧視

據2017年智聯招聘發佈的信息顯示:80%的女性求職者認為現在的職場中存在針對女性的歧視問題,其中有22%的人認為這種歧視問題非常嚴重,60%的人認為職場中存在著一般性質的性別歧視。

這種對女性歧視的認知的現象不僅僅出現在學歷相對較低的人群中,相反一些學歷較高的女性對於職場中性別歧視的感知更為強烈。擁有專科學歷的女性有18%認為職場中存在歧視女性的現象,而28%的本科學歷女性有遭受到強烈的性別歧視感受,而到了碩士學歷,有40%以上的人認為職場中存在著性別歧視。

隨著女性學歷不斷提高和社會進步的浪潮,在當今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上的不少輿論也紛紛指向了女性歧視的相關問題上,一些常常在招聘時出現的不恰當字眼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熱點,不少的知名企業都被推上了輿論浪尖。

就在前幾天,盒馬鮮生就因為不招北京人等地域歧視引發異論,最後官方發佈致歉信;

而阿里巴巴,這家電子商務巨頭公司也曾在2015年的一則計算機程序員鼓勵師招聘廣告中希望應聘者能擁有如日本成人電影女星蒼井空那樣的身材;

騰訊和百度都在社交媒體賬戶上發佈了對男性員工的採訪,這些男性員工稱,身邊有漂亮女性是他們工作的動力。一名騰訊職工在視頻中說道:“我最初加入騰訊是因為原始衝動。主要是因為人力資源部的女士們和麵試我的女士都非常漂亮”;

華為也曾在2013年的時候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文稱不管華為園區風景多麼美麗,漂亮女性仍不可缺少。

這些企業通過吹捧他們僱傭的都是有吸引力的女性,以此激勵更多的男性加入,這無形中無不是對女性職場價值的一種歧視。

好在報道出來後,阿里立即刪除了該部分內容。阿里在回應其招聘廣告中的性別歧視問題時稱,公司將對招聘廣告進行更嚴的審核以確保合乎公眾期盼。

騰訊稱媒體所提的案例“顯然不反映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將對該事件進行調查,並立即做出改變,確保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百度公司也稱,“我們珍視女性在公司所做的重要工作,對我們的招聘信息沒有與價值觀相一致深感遺憾。”

即使如此,這些企業到底是真心反省自身人才觀念還是為了應付廣大網民的炮轟呢,結果不得而知,職場的性別歧視並不會因為企業的一紙回應就消失。

“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產生性別歧視的原因是什麼?

隨著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十三五規劃,中國進入了全面二孩時代。然而,在一些職場女性看來,即便有這樣的利好政策,她們也不敢隨便說“生”。儘管我國法律禁止就業性別歧視,但在實際中,這道無形的門檻一直存在。

在職場上,女性還沒生孩子,已經被打上“以後要請婚假和生兩個孩子產假的特大定時炸彈”的標籤;生育一個孩子的女性,在職場會被貼上“這是個隨時生二孩定時炸彈”的標籤;已經生完二孩的女性,職場上的標籤變成“沒有精力工作”。

某HR曾在報道中說過:“的確如此,女性在職場上受歧視的情況越來越多。以前,只要女性已婚已育,企業還是願意聘用;現在,就算求職女性已經生育,企業也會很戒備——他們擔心,萬一生二孩,那該怎麼辦?”

產生性別歧視的原因:

1. 先天性的不足。女性身體素質不如男性“精壯”,大多數女性相比於男性來說更容易生病,而且每個月女性有幾天是特殊時期,通常提出請假,領導也都是不好拒絕的。

2. 從傳統社會到現在,大家都有一個固有觀念,女性不如男性能吃苦。由於身體原因,女性通常會被打上“柔弱”的標籤,需要被保護,而男性則不同,以“強壯”和“陽剛之氣”為標誌。

3. 女性需要懷孕生育。這是人們對女性職場認知中最重要的一點,女性總需要在合適的階段孕育生命,懷孕10月,這期間不能安排重活,休產假近半年,這使企業損失勞動力又不得不付相應的薪資,特別是二胎開放後,企業就需要承擔雙倍的風險。在用人是女性的情況下,單位需考慮到備用崗位,用於這時段的崗位頂替。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是增強競爭力、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使然,因此企業在合法的情況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無可厚非的。

4. 監管制度不足。考慮到法律法規要求,企業在招聘時大多不會明目張膽地提出“只招男性”的要求,性別要求往往成為一個“隱性門檻”。一些公司採取“女性簡歷看都不看”的篩選方法,讓不少女性求職者“躺槍”。更有嚴重的,部分公司故意將已懷孕員工調整到條件惡劣的崗位,迫使其主動辭職。

其實我們國家早就在職場性別歧視上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

《勞動法》

第13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婦女權益保障法》

第24條第1款規定:實行男女同工同酬。

第2款規定:婦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

第25條規定:在晉職、晉級、評定專業技術職務等方面,應當堅持男女平等的原則,不得歧視婦女。

第27條第1款規定:任何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其工資、予以辭退、與其解除勞動或者聘用合同。雖然國家在憲法保障就業平等權的一般性原則下,制定了《婦女權益保障法》、《就業促進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但當前的立法結構是將反就業性別歧視的相關保護性規定納入到其他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各種規章之中,這對於千變萬化的就業性別歧視案件並沒有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所以大部分女性在職場遭受到性別歧視時,並不能立馬依法反擊和訴告,往往只會採取離職或者在大眾媒體上發聲的途徑尋求公平。

“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性別歧視≠女性性別歧視

我們討論了那麼久的性別歧視問題,我們常常會忽略掉一個問題:男性也同樣面臨著針對他們性別屬性的歧視。

男性為什麼不能做前臺?

崗位選擇是男性遭遇職場歧視的第一個場景。

而這個場景比傳統印象中的男護士或是男幼教範圍要廣得多:社會似乎對於工作的性別區分已經完成,大多數入門級別,或是對“硬性條件”要求較高的崗位,默認是不屬於男性的。

就像面對工程師職位申請時,同等條件下的女性申請者需要更大競爭力一樣;面對行政類工作,男性申請者的成功率似乎低得可憐。

而當我們把視角轉移到更為細微、更為日常的工作場景中去,這份“理所當然”幾乎貫穿了男性的整個職業生涯:你說你內向?你又不是小姑娘,男人就該高談闊論;你說你不能喝酒?你又不是小女孩兒,男人就該陪客戶喝得開心喝得滿意;你說你委屈?你又不是小女生,我憑什麼要照顧你的情緒......

原因就是我們主流的職場環境勾勒出了一種理想的男性員工畫像:陽剛、圓熟、強勢、能抗事兒,整瓶茅臺說幹就幹。

對於男性來說,遭遇到職場的性別歧視時,第一反應往往會把問題根源想到自己身上,默認這是自己的問題內向也好、斯文也好、敏感細膩也好,都是我自己的錯。所謂的“精英”於男性而言,也並不見得是一種惹人反感的優越感。男性大可不必按照所謂的“精英”模版去工作、生活,也不必對“精英樣板”抱有敵意,這才是保持著真正意義上的平權心態和同理心。

“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關於男女平等這個永恆的話題

性別歧視不僅僅是在職場上不可避免,在職場外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我們提倡的男女平等,指的是精神、權利獲得和使用上的平等,而不是全方面、絕對的平等。

我們承認男女有別,但對於某些涉及性別的事情,我們不要不加以辨別、也不要反應過激。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領導考慮女員工懷孕就職的情況,跟她商量是否需要減輕工作量或者選擇休假,這個並不算性別歧視,而是企業對員工的關懷照顧,自主選擇權在員工的身上,她可以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但是如果領導因為女員工懷孕,而將其調離原崗、降薪等變相壓迫她自行離職,這就是性別歧視。

所以判別的關鍵點,在於某種情景,對某種行為,你是否有自主選擇權。

比性別歧視更可怕的是你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已經在性別歧視當中。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看到職場的性別歧視,也不想生活在充滿性別歧視的世界裡。在現代,我們完全有能力去直面性別歧視並改變它。

01.心態上,放平心態,不卑不亢地面對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擺正心態,保持積極努力的工作態度,換句話說,如果你擁有優秀的能力,但是這個企業卻因為性別歧視而無法認同你,那麼你也沒有必要繼續留下了,放平心態,相信自己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的。

02.行動上,善用社交平臺,勇敢的說出來

在現行的法律能提供的幫助極其匱乏得情況下,如果遭遇到了傷害到自身權益的職場性別歧視,可以利用現在互聯網四通八達的社交平臺,把自己遭遇的經歷大膽地說出來,輿論的壓力往往會給企業的一個不小的打擊,還可以警醒尚在性別歧視中不敢發聲的他人。

03.發揮性別特質,做好本職工作

發揮男女有別的優勢,第一個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有時候男女之別反而會成為你發展工作的優勢。比如幼師普遍以女性為主,但是其實,幼兒園的男幼師卻很受小孩歡迎。男幼師會從不同於女幼師的角度,對孩子的教育、相處方式等加以補充,孩子們也能體驗到不同的教育方式。

04.克服心理障礙,不要給自己設限

有些時候你所遭遇的性別歧視並不是來自於社會,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不少女性會自認為能力弱、競爭心不足、抗壓能力差等,對職場產生退讓放棄的想法,甚至會認為自己就應該嫁人在家生兒育女,如果在社會已經有一定的性別限制的前提下,你還要把自己框死,怎麼還會有發展空間呢?

“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文章的最後,阿熊想說我們談到的性別歧視,是無論男女,無論職場還是職場外的,我們不能把性別歧視完全根治,但是大環境下的性別歧視已經在慢慢得到改善了,希望大家求職的時候遇到性別歧視的時候,不要輕易妥協,也不要輕言放棄,自己把握住選擇權!拒絕性別歧視,從我做起!

-END-

“我們公司不招男性,也不招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