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衣錦還鄉卻沒有大張旗鼓,爲何走到村頭就下車步行?

Power_G




福垊先上答案:竊以為因為孔孟、留洋、郭子儀、後路還有父老鄉親!

沐猴而冠的項羽把西楚王國的國都定在老家。仗義痞氣的劉邦想把漢皇朝的首都定在老家。他倆都沒成功,但晉(山西)王閻錫山實現了還很成功!



從沒那個軍閥像他一樣控制家鄉四十來年(1911年10月29日-1949年4月24日)。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是每個人的夢想,但閻錫山的方式不太一樣。每次回故鄉都是輕車簡從,從不叨擾地方,一入街巷晉王變晉民,全然沒有架子。見到父老鄉親,都噓寒問暖,親切問好。那麼他到村頭就步行的詳細原因是什麼呢?


閻錫山故居


第一、受教育有關。



閻錫山少時讀孔孟,長大又赴日上軍校。他這個武夫可以用儒將來形容,他最推崇儒家的“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他一直緊跟北洋的,加上日本重禮儀,也決定他對任何人都不會過於偏激,總能做到凡事留一線,以後好相見。對於自己的父老鄉親,就更善待了。

第二、留後路有關。



①那時各種新舊軍閥,爭來鬥去,朝不保夕。稍不小心,今天你是晉(山西)王明天你就可能是晉奴,甚至家破人亡。典型的如齊(山東)王張宗昌,這個三不知(錢、兵、女人數量)的混世魔王,出盡風頭,成為人見人恨的笑柄。被人刺殺後,還暴屍一天,鄉親拍手稱快!



②再加上唐朝山西有個汾陽王郭子儀的榜樣。他能做到開門讓大家看見他像奴僕一樣給妻女梳妝,他能做到父親的墳墓被挖而能對皇帝流淚自疚。所以他再造唐朝功蓋天下上不疑,統帥三軍權傾天下朝不忌,窮奢極欲而人不非。終成七朝元老!人生大贏家!

第三、鄉土情有關



家鄉養育了他,他不忘本,他勵精圖治,只為回報鄉親。但並沒有像網上傳說的一直都是人人都有飯吃,娃娃都有學上。在災荒時,他也做不到這點。但他一直在努力!

福垊以為在地方建設上,他與粵(廣東)王陳炯明齊名,可稱之為南陳北閻。陳炯明提的是聯省自治,他提的服從center命令,保衛地方治安,與鄰睦好。“上奉天子,保境安民”是五代南楚馬殷的主張,被他承襲。

①他比陳炯明更會建設。他主政山西期間,重視人才,培養人才,創辦技校,提升技術,實行包工制。

②多次拒戰,為民謀利。培養民德、提升民智、讓民獲利。豫、魯、冀、秦等地災民、人才大量湧入。人口紅利更促進山西發展,被評為模範省。

③興辦產業,發行債券。大力發展水利、蠶桑、造林、棉麻、畜牧。發行各種債券,促進金融繁榮。為父老鄉親的福祉而努力,故而深受晉民愛戴。這也為他學田橫五百士造出的太原五百完人提供了土壤,其實自殺的有40來人。



最後簡述下其生平。閻錫山生於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年九月初八週一,卒於一九六零年四月廿八週一,天秤座,山西布政使司代州五臺縣河邊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河邊鎮河邊村)人。閻錫山故居也叫河邊民俗博物館。


福垊


閻錫山不是十惡不赦的壞蛋,他雖然發達了,但他不忘初心,不改初衷,知道無論混到什麼程度,都是這個村的人兒,家鄉父老永遠是自己最親的人。

東渡日本求學,學成回國革命

1883年10月8日,閻錫山出生于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今山西定襄縣河邊鎮),他少年輟學,跟著父親學習經商放債,搞金融投機,但很不幸,他的金融才華不足以抵擋金融風險,父子倆遭遇一次投機慘敗後,被迫逃亡太原躲債。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次慘痛的失敗卻徹底改變了閻錫山的命運。

1902年,在太原打工的閻錫山重拾書本,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又被公費保送到日本留學,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並接受民主革命思潮,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鬧革命。

1909年,26歲的閻錫山學成回國,加入新軍,他承擔著一個重要的使命——在山西新軍中秘密從事革命宣傳,爭取更多革命力量的支持,以便待司機成熟,發動革命。

參加辛亥革命,成為山西都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地蜂起呼應。10月28日,閻錫山等聯新軍中的革命志士,毅然發動起義,並於次日攻佔太原,殺死山西巡撫,成立軍政府,公推閻錫山為山西都督。

參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在山西的統治,這是閻錫山一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從1902年讀書,到1911年成為山西都督,閻錫山的鹹魚翻身只用了9年。

從此以後,無論是袁世凱稱帝,還是北洋軍閥當權,以及軍閥混戰、兩次北伐、國民政府統一和日本入侵,閻錫山在山西的地位都牢不可破,他對山西統治長達38年之久。

不到10年,從一個打工仔,成為山西最高長官,閻錫山的成功堪稱屌絲逆襲,勵志典型。

衣錦還鄉風光,村口下車步行

中國曆來講究衣錦還鄉。《史記·項羽本紀傳》記載,西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關中,可王天下,但目光短淺的項羽因思念江東故鄉,急於東歸。不過,與其說他思念故鄉和家鄉父老,不如說他想要衣錦還鄉,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


這便是成語“衣錦還鄉”的來源,說白了就是虛榮心。古往今來,中國所有的成功人士幾乎都逃不過這一點,無非是成就大小不同,虛榮心輕重不同而已。

1911年臨近春節時,閻錫山在外闖蕩數年未歸,突然有了回老家探望父母相親的想法。

領導一句話,下屬跑斷腿。手下一聽,這是閻老大功成名就,準備衣錦還鄉了,於是趕緊跑上下跑下,好一番忙活,回頭稟報閻錫山:

報告都督!公車安排好了,節日禮品裝了30大車,侍從配了100多個,就等您一聲令下,咱這就軍車開道,鑼鼓喧天,一路拉風,衣錦還鄉了!

閻錫山看了看,大筆一揮,只要1輛吉普車,2個侍從官,還有1個司機,就顛顛回家了。

一路之上,閻錫山輕車簡從,沒有通知沿途各級官府,悄悄回到了五臺縣河邊村。

車開到村頭時,閻錫山突然讓司機停了下來,他換上自己老祖母親手給他做的粗布衣服,然後讓司機把車停在村頭,自己一個人步行走進入村裡,回到了自己家中。

有人可能認為這是作秀。但實際情況是,自從1911年開始,閻錫山每次回老家,都是1車、3人、幾個簡單禮盒,每次都把車停在村頭,步行回到家中。這樣一條不成文的回家規矩,從1911年到1949年,閻錫山一共堅持了38年。

遺憾的是,1949年,閻錫山選擇離開山西,追隨蔣介石去到臺灣。離開山西這個生他養他的一方熱土,閻錫山的晚年生活並不幸福,他一直希望返回祖國和故鄉,但始終未能成行。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病逝於臺北,終年77歲,葬於七星區陽明山。

閻錫山在山西生活了大半輩子,最終卻客死他鄉,不得不說這是命運的捉弄。只是閻錫山不知道的是,他在山西的故居被人民保護的很好,一直等待著他歸來,這應該讓他頗感欣慰吧!

從政治上來講,閻錫山是地方軍閥,是盤踞山西數十年的土皇帝,他兩面三刀,跟誰都是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閻錫山不是十惡不赦的壞蛋,他生在山西,長在山西,一輩子很少出山西。

山西是他的根,是他的脈,是他的生命所在,所以閻錫山始終熱愛這片土地,熱愛山西的父老鄉親。這便是他每次回村必定下車,步行回家的原因所在,因為他永遠是河邊村的普通孩子。


狄飛驚




閻錫山1905年在日本學習軍事時,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在和孫中山交談中,他極力贊成“南響北應”的戰略,也就是說中國同盟會在“南部各省起義時,閻錫山須在晉省遙應”。

1910年,閻錫山在升任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與標統(相當於上校團長),正式掌握了新軍的領導權。



1911年10月28日,閻錫山決定次日發動起義,起義成功後,被社會各界推舉為都督。

為了打擊清政府軍隊的反撲,擴大革命成果,閻錫山領兵出省作戰,北上綏遠,攻下包頭,殺向呼和浩特。

1912年4月,南北議和,中華民國建立後,閻錫山才回到太原,以都督的身份開始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



從1911年開始,每年春節前閻錫山都會回五臺縣河邊村,看望父母陪他們一起過年。

因為這是第一次,閻錫山身邊的幕僚們認為應該隆重一點,所以經過準備,理出一個清單給他看。看完他笑了,車30多輛,隨行的文武官員幾十個,保衛軍隊一百多人,禮品物件都能裝好多車。

閻錫山把上邊的東西全部劃掉,重新寫:一輛陳舊的美式吉普和兩名年輕單身的軍官和一名司機,外加幾身換新衣服。

到了回家的那天,當車開到河邊村時,閻錫山就把家人給他做的衣服換上,然後下車,走回家中。

路上碰到不少鄉親,一邊走,一邊打招呼聊天,短短的幾百米竟然走了一個多小時。

在家中陪同家人吃過飯,看望一些關鍵的直屬親戚,最後到祠堂去拜祭一下祖先,就悄悄的回城去了。



這一個習慣就堅持了38年,直到1949年,國民黨戰敗,閻錫山去了臺灣才停止。

有不少人問閻錫山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孫先生(孫中山)常說,民為本,我為僕。我豈能以嚴威懾於父老鄉親;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謙恭,有德於百姓,則伯川可少過矣!”。

閻錫山的意思就是說:孫中山先生一直教導我們說,老百姓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當官的不過是僕人罷了。明白了這一點,我怎麼可以領那麼多人回家來嚇唬家鄉父老呢?如果我能做到忠孝謙讓,對三晉百姓有功德,那我就少犯不少過錯了。


後來閻錫山又補充說,故鄉的山山水水養育了我,做人不能忘本,得志不能猖狂。父老鄉親是看著我長大的,在他們面前擺譜不是讓他們笑話我嗎?

1960年,閻錫山在臺灣去世,他的墓碑上寫著:發於仁,歸於中。以仁義立本,以中庸處世,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新知傳習閣


民國時期,全國陷入混亂。但是有一個地方很特別,就是軍閥閻錫山所佔據的山西。山西在他的治理下可謂是百姓安康,甚至連上學都不要錢。周邊很多省份難民紛紛逃往山西,希望在這裡尋求避難。


閻錫山出生在山西五臺,故鄉情懷特別嚴重。即使工作再繁忙,平時只要有時間,都會回家看看。當他坐上山西第一把交椅時,就提出回家祭祖的想法。

當時很多人認為他這是衣錦還鄉之舉,其實也是在情理之中。部下為了迎合他的意願,先是大操大辦十幾個車隊送行。但是他拒絕了屬下的好意,只是帶了幾個隨從,開著平時的車就回家了。

當汽車到達村頭時,更是停下車步行。遇到昔日長輩,按照當地禮節問好。絲毫沒有顯山露水,在老家祭祖完畢就匆匆離開,周圍人也不知道他這幾年究竟幹了什麼。

在這之後的很多年裡面,閻錫山每次回到老家。從來都是收起在外面的架子,本本分分的做一名山西五臺“普通人”。後來很多人問他為何如此行徑?

他的回答很令人動容,自己老家孕育了他。就算在外面過得再風光,回到老家在老人面前還是一個孩子。做人不能忘本,我是在鄉親父老眼皮子下長大,怎麼會在他們面前炫耀?

而閻錫山並沒有只是說說而已,他先是在山西普及義務教育,又建設起諸如太原兵工廠在內的工業體系。改善了山西的交通情況,在農村地區推行六政三事。抗日戰爭時期,更是積極投入到抗戰中。是所有軍閥當中,口碑比較好的一位。


史之策


人是一種很複雜的生物,評價一個人有時候並不能的簡單用非黑即白來形容,閻錫山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一方面,閻錫山是一箇舊時代的軍閥,這就註定了他身上會具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比如說在抗日戰爭時期,閻錫山為了維護自己利益,和日本人也有過眉來眼去,雙方甚至還簽訂了《日閻停戰基本協定條款》(最終這個條款還是沒有生效),只差一點點,閻錫山就淪為漢奸,揹負千古罵名!


另一方面,閻錫山在個人作風方面,卻又是一個無可指責的人,這裡講兩個例子來說明問題。


一、回家祭祖,從不大張旗鼓

閻錫山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老家就在五臺山。閻錫山又是一個鄉土情懷比較嚴重的人,因此主政山西后,只要有空,便會回家祭祖。

閻錫山手下的人以為閻是為了炫耀,畢竟楚霸王項羽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於是他們自作主張,不僅給閻錫山準備了一支豪華的車隊,還裝了十幾輛大卡車的物資,務必要讓自己的長官風風光光的回去,在老家親戚面前揚眉吐氣,狠狠的炫耀一下。

然而,閻錫山對於手下的安排,卻是毫不領情,反而是狠狠的批評一頓。然後輕車簡從,只帶了幾個隨從,開了一輛舊車就回去了。到了村口,閻錫山讓司機停了車,自己步行了過去。路上遇到了自己親戚,也是親切的打招呼,毫無架子。


回到家中,祭完祖後,閻錫山又悄悄的走路回去,絲毫沒有驚動周圍的人!


二、對妻子忠貞

作為一箇舊時代的軍閥,三妻四妾是很常有的事情,比如與閻錫山同時代的軍閥張作霖,就非常熱衷於娶姨太太,前前後後娶了六房姨太太。但是閻錫山終其一生,也只有一妻一妾。

而且這個小妾,也不是閻錫山自己想要娶的,只是閻錫山的原配妻子徐竹青無法生育。古語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閻錫山經不住家裡人的壓力,最後娶了一房姓許的小妾。


這位許夫人,也算是給力,一口氣給閻錫山生了5男1女。而這6個孩子,卻是不得叫許氏媽,得叫她姨,只能管徐竹青叫媽

對於娶小妾這件事情,閻錫山對於徐竹青一直是心存愧疚的。他在日記中寫道:對的起父母易,對的起妻子難。對的起眾人易,對的起摯友難


小鎮月明


仁不節則馳,義不節則刻,禮不節則繁,智不節則亂,節其要哉。

智以知止,仁以知足,義以知進,勇以知退,由此四德,可以自處。

——閻錫山

閻錫山(1883、9——1960、4),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河邊鎮河邊村人。同盟會成員的閻錫山響應了南方的國民政府號召,1911年10月29日,率領山西新軍推翻了當時山西巡撫陸忠琪,被社會各界推舉為都督,當時他年僅28歲。開始了他後半生與山西省的不解之緣(1911年10月29日-1949年4月24日)。

1912年春節前,剛坐上山西頭把交椅的閻錫山決定回老家五臺縣河邊村祭祖。無疑這是進取好男兒人生最得意的時刻——享擁功成名就,可以衣錦還鄉。


部下認為他剛任山西都督,又上第一次回家過年,所以自作主張決定搞個大場面,要顯出閻都督的氣魄。於是佈置了30多輛汽車,還裝了十幾輛大卡車的物資,各種吹鑼打鼓的儀仗隊、明槍持火的護衛隊,人數眾多、紛雜之極,一個官員回鄉該有的場面在此刻都達到了頂端。務必要讓自己的長官風風光光的回去,在老家親戚面前揚眉吐氣,狠狠的炫耀一下。

可是閻錫山看到後什麼都沒說,只坐著一輛破舊的汽車,帶著兩三名手下就回鄉探親了,而且並沒有通知當地政府。 到村頭時閻錫山仍然覺得自己還是太過於張揚,便令將汽車靠在村外,自己帶著手下走回家中。碰見村裡的長輩,閻錫山總是熱情的和他們交談,詢問他們的身體狀況,家裡有沒有困難等等,絲毫看不出軍閥的戾氣和驕橫,最後和以往的親戚朋友們簡單的敘了一下舊,就這樣度過了自己發跡後回鄉的第一個春節。


自此每次閻錫山回鄉省親,都是如此安排,並且堅持了38年從未改變。對於眾人疑問,閻錫山回應說:孫先生常說,民為本,我為僕,我豈能以嚴威懾於父老鄉親,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謙恭,有德於百姓,則伯川可少過矣

閻錫山的回答令人動容,是的家鄉的土地孕育了自己,就算在外面過得再風光,回到家鄉在老人面前仍是孩子,做人不能忘本,我怎能在家鄉父老面前炫耀?

1960年,閻錫山在臺灣去世,他的墓碑上寫著:發於仁,歸於中。以仁義立本,以中庸處世,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美麗青春您真痘


閻錫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異類的軍閥,他身上集合了太多其他人沒有的性格特點,即狡猾又善變而且懂得經營,這也是他能夠保持在山西幾十年統治的根本。而閻錫山統治的山西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來說也算是非常好的,是當時除桂系把持的廣西外的另一個模範省,在這裡就不得不說閻錫山的治理之道了



閻錫山或許是一個軍閥,山西在那個時候雖然屬於閻錫山的獨立王國,但閻錫山不能說他對山西沒有貢獻,首先,閻錫山在當時的山西發展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教育。當時整個中國還沒有普及義務教育,很多人都是文盲,而閻錫山在統治山西時期乾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普及四年義務教育,儘管只有四年,但這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已經難得可貴,這算是他對山西人民乾的第一件實事。



再者,他還大力發展山西經濟,在其執政期間,他廣修鐵路,興建水利,大力發展經濟,使得當時的山西成為了為數不多的發達省份,從而被外國人讚譽,被稱為模範省,當然了,閻錫山最大的功績還是領導了山西人民抗戰。在日軍入侵山西之後,做為山西的軍政一把手,閻錫山為了保衛自己的老巢,參加了忻口會戰、太原會戰等戰役,有力的打擊了日寇,並且其晉綏軍也走出瞭如傅作義一般的抗戰名將,這對於一個軍閥來說,實屬不易。



而像閻老西這樣的一個人,他深知民眾的重要性,其一點一滴的舉動都格外注意,因而和普通百姓關係融洽,而且頗有威望,他當然要禮待百姓。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太原因為閻老西統治的鞏固,因而在解放戰鬥中給予了我人民解放軍極大的傷亡,尤其太原攻堅戰中,徐向前元帥親自指揮,依然是久攻不克,這就不得不說閻錫山的統治能力了。

當然做為一個封建軍閥,他身上還有著極大的獨裁性質,這對於民主國家是不能容忍的,在我解放軍視死如歸的氣勢下,太原最終被攻克,而閻老西也逃跑,結束了他在山西幾十年的獨裁統治。


書中歷史


如今是一個大佬備受追捧的時代。如此一來,大佬們就獲得了一個用各自腔調來彰顯成功的舞臺。表面上看,大佬們低調的不行,實質上卻是各領風騷的另一種裝逼。

這種各領風騷的低調裝逼其實是另一種衣錦還鄉,另一種自鳴得意的炫耀。

看透了,他們的低調就是他們的浮躁!

在這種浮躁心態下,雖不能說他們講的不忘初心,不忘本就是假的,但落到關鍵處至少可以說他們並不純粹,並沒有真正的大家風範。

那什麼是純粹的、真正的不忘初心,不忘本?

這個問題提到的閻錫山就是標準答案。

1912年春節前,剛坐上山西頭把交椅的閻錫山決定回老家五臺縣河邊村祭祖。無疑,這是進取好男兒人生最得意的時刻——享擁功成名就,可以衣錦還鄉。

說到衣錦還鄉,千年前的楚霸王項羽算是此種心態的鼻祖。史記記載,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部下勸他定都關中,但項羽卻有著強烈的鄉土虛榮心,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此話一出,衣錦還鄉也就成了“功成名就”時中國人的一個共同心聲。

當然,咱們不能說這種心理不對不好,但在真有風雲境界的大人物眼中,衣錦還鄉實在不是什麼高級的東西。

說到底,衣錦還鄉不是炫,就是裝。它能滿足人的虛榮心,卻也能讓人變得狹隘甚至可笑。

在真正的大人物那裡,“功成名就”帶來的最大榮耀不是富貴權勢,而是有機會去做一個真正“溫良恭謙讓”的中國人。

比起貧賤時,富貴下的“溫良恭謙讓”才是中國人的大境界和大美德。

大家始終在談初心,談不忘本,但很少有人具體談初心究竟是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溫良恭謙讓”就是每個中國人的初心,每個中國人的根本。

說回閻錫山回老家這事,拒絕衣錦還鄉的排場,只一輛老吉普代步,這是一種謙;到了村頭下車步行歸家,這是一種恭敬;其實還應該看看閻錫山回家後的情景,就像他自己說的,不管在外什麼樣,回到家就是家鄉的娃,就該是家鄉娃的樣,真正溫良的中國人什麼樣,就是這樣。

再說一個讓字,不用任何想像力幾乎就能還原閻錫山回家後的場景,一定是眾人捧著他,他也捧著眾人,而這就是讓。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用“溫良恭謙讓”這種方式回家的大人物,一定是隻報恩不報怨的人。

山西的閻錫山是這樣,東北的張作霖也是這樣。

這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也只有在面對家鄉人始終能“溫良恭謙讓”的大人物,才會用接地氣的方式去愛一方土地,一方人民。

東北的張作霖是這樣,山西的閻錫山也是這樣。

拋開階級立場、歷史是非,關於閻錫山治理山西的美談其實不少,在此就不細說了,只說一點,早十來年,山西七八十的大爺老太太多數都是認字識理的,單這一點就是其他省份難比的。

最後,借這個問答給大傢伙推薦兩句閻錫山的箴言——

仁不節則馳,義不節則刻,禮不節則繁,智不節則亂,節其要哉。

智以知止,仁以知足,義以知進,勇以知退,由此四德,可以自處。

這樣的人生箴言難道不是“溫良恭謙讓”下的智思?


黑句本


關於閻錫山,我小時候一直以為是個很壞的人。因為當時看的電視劇裡演的(忘了什麼名字)蔣介石坐在長桌的一頭,閻錫山坐在對頭,而其他人坐在兩側。覺得他都能和蔣介石平起平坐了。甚至也做了很多壞事。閻錫山我是一直覺得他是個很壞的人的。

不過顯然歷史並不如此。閻錫山在民國軍閥當中算是個非常不錯的人。他出身山西,發跡後也統治山西,他是真正將山西當成家一般去經營。包括興辦義務教育,辦兵工廠——這當然是為了他本人的軍隊服務的。但起碼,山西成了民國時期難得的一片樂土。百姓算得上安居樂業。


閻錫山老家在五臺山。他身上有封建時代很重的士大夫思想。就是仁義禮的思想根植心間。所以功成名就後的閻錫山每次回鄉都安安靜靜,以很低的姿態面對家鄉的父老。家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老鄉就是自己的父母官。

閻錫山和漢光武帝有個本質的區別是劉秀回鄉與老百姓同樂,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悅,讓家鄉父老與有榮焉。而閻錫山是不打擾鄉里,他就像一個普通回鄉祭祖的普通人一樣,雖然過得不錯,但也不擺架子,與同村的父老鄉親拉拉家常,見到長輩見禮,見到晚輩勉勵,卻絕口不提自己的身份。每次走到村口都下車,不行進村,畢竟那時候的小汽車可比現在的飛機稀罕多了。開車進村遭到的圍觀,絕不比現在開飛機進村更少引起譁然。


閻錫山當然算不得一個善良的人,作為一個老牌軍閥,一樣採取高壓政策,甚至和日本人曾經眉來眼去的。還好最終沒有攜手,不然汪精衛就是他的下場。

解放後,閻錫山也去了臺灣。軍權當然沒有了,成了高級幕僚。閻老先生雖然鬱悶。也沒辦法,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閒暇之餘,著書立說,回憶了自己的一輩子。所以閻老先生至今還不錯的名聲,也和他的回憶錄有關。畢竟自己寫自己都要更好一點。這一點,比之最近焦頭爛額的張學良,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也是很幸運了。

總的來說,閻錫山作為舊軍閥,比之其他各路軍閥是要好一點,在民族最危急時刻,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線,也算難能可貴。就這樣吧。

君箋雅聊歷史,偶爾聊聊。你的關注將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關注一下。非常感謝!


君箋雅侃紅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無論再囂張的人,回到家鄉都是很低調的。

我們看看蔣介石。

蔣介石老家在奉化溪口鎮。他成為國家領袖以後,曾考慮擴建一些故居。

他的故居門口是一個賣千層餅的店,小販是蔣家多年的鄰居。

蔣介石曾經派蔣經國去和這家人談,能否將小店賣給蔣家,這樣才能擴建。

誰知道,這家小販回答:他現在當皇帝了,了不起啦!他看上我的房子,叫他自己來講好了。

無奈之下,蔣經國只能告訴老蔣,這家人不願意賣。

按照大家的想法,蔣介石萬人之上,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領袖斯大林也要讓他三分,區區一個小販敢找麻煩?

誰知道,蔣介石卻說:人家不肯搬,不要強迫。

後蔣介石回老家小住,剛出門就遇到這家小販。小販很不客氣的攔住他,喊老蔣的小名說:你要我房子?現在你做‘皇帝’了,我哪裡敢不讓呢?只好讓你。

蔣介石尷尬的回答: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我怎麼會要你房子?呵呵!我們還做鄰居好了。

於是,今天大家去溪口鎮旅遊,就會發現蔣介石的這個祖居並不是一個方方正正的院子,在院子正面的東角有個千層餅鋪

至於毛澤東,也是如此。

毛澤東在建國以後幾乎沒有回過老家。難得回去幾次,都客客氣氣的請村裡的長者和黨員們吃飯,從不擺架子。這些長者也敢在毛澤東面前說話,有些人還抱怨當時的一些政策。毛澤東總是耐心的聽。

為什麼這些領袖在自己老家,卻如此老實?

這是中國傳統鄉紳文化決定的。

在以前的中國農村,所謂皇權不下縣,地方實際是有名望的鄉紳、族長在管理。

這些族長並不是僅僅要有錢有地位,更要有名望。

所謂有名望,就是要講道理,不能蠻橫,更不能欺壓良善。如果你在老家口碑不好,就算再有錢再有地位,鄉親們也瞧不起你。

你這一代可能囂張,別人不敢說什麼。但你的子孫將來可就難過了。

所以,民國幾乎所有的軍閥和高級官員,回到老家都是老老實實的,從不敢惹事,更不敢仗勢欺人。

不然,恐怕他們兒子都娶不上像樣的媳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