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翁20年騎行做公益,來到壽光就做了這件事

七旬老翁20年騎行做公益,來到壽光就做了這件事

20年間,他奔波在公益助學的一線,成為愛心人士與貧困學校、兒童、家庭之間的橋樑,通過他聯繫修建的學校近70所、資助的學生近萬名、幫扶貧困家庭超5000家,他公益路上騎行的路程能繞地球5圈……他曾獲得了央視年度“三農人物”提名獎,並多次被央視媒體報道。

如今這位70歲的老人依然堅持自費騎行做著公益事業,單從年齡、公益方式等方面就能對這個人肅然起敬。近日,這位老公益人騎行到了壽光,他跟壽光公益志願圈的朋友進行了交流,記者也有幸聯繫到了他,瞭解了這位老人的故事。

七旬老翁20年騎行做公益,來到壽光就做了這件事

“6月27日晚上,我跟壽光很多公益組織的志願者們在一起進行了一場‘聊天會’,6月28日一大早,壽光啟航單車的一群老年人朋友便與我相邀騎行遊覽介紹了壽光,進一步瞭解了壽光的公益志願事業,讓我收穫很大。”6月28日中午,記者見到了這位老公益人周忠民,他精神矍鑠,說話和藹可親,相互介紹之後,話題轉向了公益志願服務。

七旬老翁20年騎行做公益,來到壽光就做了這件事

他是一線志願者,自費公益紮根大山

七旬老翁20年騎行做公益,來到壽光就做了這件事

“我的原籍是山東聊城,退休前,是甘肅省金昌市金川有色金屬公司的技術人員。”周忠民說,1968年,他還不滿20週歲就到了部隊,當時是部隊裡為數不多的高中生,他又自學了大學建築課程,在軍隊負責營房建設工作,工作之餘他常幫助駐地附近的群眾,部隊領導曾用“一個人做六個人的工作”來讚譽他,他還被評為了“學習雷鋒標兵”

“到農村去是我自己的決定。”1976年,周忠民向部隊提出申請,“離開部隊後不回城市,不保留幹部身份。”周忠民從部隊退伍,到內蒙古做了一個拿工分的農民。1982年,他轉到甘肅省金昌市金川有色金屬公司工作,從普通鉗工幹起,做過車間副主任、副廠長。但周忠民始終沒有忘記為農村發展做貢獻的夙願,多次積極參與企業扶貧支農活動。1996年,周忠民在企業減員增效時,提前辦理了退休手續,去了農村。他先到山東聊城劉莊新興實業公司,幫助鄉鎮企業實施計算機管理。

1998年,周忠民報名參加了團中央組織的扶貧接力計劃,成為一名社會招募志願者,當時做扶貧接力計劃志願者沒有任何報酬補貼,周忠民跟老伴商量拿出家裡積蓄,自費買了六臺計算機(後來增加到九臺),到甘肅省古浪縣一中借了教室,建立了當地第一個開放的計算機培訓班,進行無償計算機培訓活動,“周老師”稱呼就是從那時開始的。通過這次活動,周忠民收穫了成就感,從此他與志願者活動結下不解之緣。

2002年至2003年,周忠民再次成為團中央從社會招募的扶貧接力計劃志願者,到廣西田陽縣支教,同他一起到田陽的有七位來自不同行業的志願者,分別分配到五個地方的學校裡任教。

一年的服務期結束了,其他志願者離開了,但周忠民沒有離開,而是應當地邀請,以民間助學志願者身份到更偏遠的貧困縣凌雲縣工作。周忠民開始在這個偏遠山區縣,逐一走訪尋找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通過網絡為他們尋求資助。在這個過程中,周忠民帶著當地的愛心志願者一起做,很快帶出了一個當地的志願者團隊。周忠民說:“這是我到每個地方最注意的事,我們外來志願者在當地能夠做的事很有限,終歸是要離開,只有找到並支持當地的志願者做起來才會有最好的結果。”

離開凌雲縣後,周忠民受邀成為“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的監察員,開始在西部十多個省份的探訪活動,他先後到了甘肅、陝西、蒙古族等地,探訪受助學生家庭,並用《新西行漫記》系列文章在網絡上介紹各地農村教育的現狀。

七旬老翁20年騎行做公益,來到壽光就做了這件事

他是一公益騎友,萬里河山單車縱橫

七旬老翁20年騎行做公益,來到壽光就做了這件事

“2006年,我在心橋助學團隊支持下做了單騎萬里助學行活動,從6月18日至9月10日,歷時近3個月,行程超3000公里。騎著單車從廣西南寧出發,歷經橫縣、武宣、玉林等20多個城市,最終回到南寧。”周忠民介紹,每到一地他都同當地誌願者一起,走訪需要資助的貧困高中學生家庭,並在一些山區學校建立了心橋圖書室。

單騎萬里助學行就像一支公益火炬,引燃了諸多民間公益組織和志願者的熱情,使各個志願者組織之間的交流更通暢、頻繁,並整合各自優勢為貧困地區教育做出更大奉獻。周忠民一路上跟各地誌願者座談,讓各個原先只是在網絡裡活躍的公益組織鮮活起來,他一邊走一邊訪談,走訪17所學校,123家貧困家庭,留下資料照片3578 張。

騎行助學活動並非一帆風順,對於一個年近60歲的老人更是不易,活動剛開始,周忠民的身體出現了尿道結石、腎積水,但他頑強地堅持了下來。而在山區騎行做公益,危險無處不在,活動進行到7月22日,周忠民遭遇了車禍,右後第二、三、四肋骨骨折,右肩盂骨局部骨碎。然而他僅休息了20天后,便繼續上路了。在助學行程中,周忠民的母親患病住院,他等到活動結束才匆匆趕回看望。

在此之後,周忠民根據實際情況,把自己定義為“獨立的一線民間助學志願者”,不再歸屬於任何團隊,不再參與任何團隊的內部事務,而是可為任何助學團隊做一線服務,專注於貧困地區一線走訪活動。那些年裡,周忠民足跡遍佈十多個省份,每年回到家中的時間僅有一兩個月。很多國內外的助學團隊都同周忠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如: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中國滋根基金會、信天助學等。周忠民每在一地活動時間長時,都會帶動助學團隊到當地做綜合性助學活動,如建校、建圖書室等,對當地教育給予多方面的支持。

2007年,周忠民獲得了央視年度“三農人物”提名獎,當時他為助學跑的路程已可繞地球兩圈半。

七旬老翁20年騎行做公益,來到壽光就做了這件事

他是愛心傳播者,用行動感染周圍人

“去年開始,我有個新想法,我已快70歲,快不能做一線志願者了,這麼多年幫助貧困學生、建學校等活動都是很多愛心人士在後面支持我,但很多朋友還沒有見過面,要趁現在還有能力,去看看他們;同時,自己常年在貧困山區活動,同外界公益團隊接觸很少,也希望出來接觸更多的公益團隊,學習一下,看看將來跑不動了,還能夠做些什麼。”周忠民說,2017年,他開始了率性探友萬里行活動,騎上自行車去探望公益老朋友、結識新朋友。

2017年,他花3個月時間跑了山東、江蘇、上海、河南等12省兩市,總行程九千公里。“去年,我在山東去過曲阜,在那裡認識了壽光市天行健公益服務中心的理事長劉炳周,在他的邀請下,我也曾到過壽光,之前一直知道壽光是蔬菜之鄉,那次來雖然因為時間緊張我僅待了一天,但是對壽光的城市建設及農業,尤其是蔬菜技術留下很深印象。這次又應他的邀請來為壽光公益圈裡的朋友分享這些年助學的經歷及心得,希望能為民間公益組織的助學活動提供點參考。”周忠民告訴記者。

今年4月2日,周忠民再次上路,他先把自行車郵寄到廣西,自己坐火車抵達目的地,從這裡開始他到多地探望年輕的一線助學志願者、看望老朋友,他去了欽州、南寧、珠海、廣州、東莞、深圳等地,再經江西、浙江等地北上。6月27日,他從青州騎行到壽光,晚上便與壽光志願服務聯合會的多個公益組織志願者們見面交流。

七旬老翁20年騎行做公益,來到壽光就做了這件事

“這次到壽光,讓我如願以償結實了很多公益朋友,我在跟他們講述自己的公益經歷時,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周忠民說,6月28日一大早,啟航單車的一群老年騎行愛好者,便跟他一同騎行到瀏覽壽光,路上他們還交流了公益助學。“我們的隊伍理念與周老師的騎行助學活動有很多相通之處,周老師靠騎行助學,我們這群老年人也是為了健康而騎行,同時近年來也在關注公益。”啟航單車負責人李懷金表示,他們希望通過與周忠民的交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

七旬老翁20年騎行做公益,來到壽光就做了這件事

“這次歷時3個月的騎行,總行程6000公里,之所以選擇騎行,主要是費用低,我多年的助學活動沒有什麼經費,基本是靠幾千元的退休金來維持。我騎行一路很少住賓館,一般住自己的小帳篷,路上吃飯也花不了多少錢,一路走來,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得到他們的接待。”近日,周忠民已騎行返回北京,他表示會一直跟壽光這些公益朋友們保持聯繫,共同用行動傳遞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