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霞: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推动蓬溪经济高质量发展

蓬溪县委副书记、县长 肖霞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对内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并且提出支持遂宁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蓬溪是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东北经济区交界处的重要县级节点,在未来全省的发展格局中有位置,蓬溪近年来致力于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在未来全市的发展定位中有机遇。不断提高蓬溪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工业支撑,壮大高质量发展主体。力争到2022年主导产业总产值实现200亿元,实现产值10亿元企业零的突破,初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园区建设,完善整体产业规划、生产生活配套、园区运行机制,增强园区承载功能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做实企业帮扶,从补贴物流、电价差价和宣传费等方面创新支持政策,重点扶持拥有核心技术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分类盘活存量,按照“抓大、帮困、扶小、并弱、育新”思路,不断增强优质企业动能,释放潜质企业活力,激活困难企业产能。全面提升质量,支持企业争创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主导产业从产业链中低端、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

二是提升农业效益,激发高质量发展潜能。全域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农产品销售、食品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全域园区化、“镇园结合”、产业特色化,力争把“1+3+N”现代农业体系建成全县经济增长带、农业产业线、城际交通网、乡村旅游线。优化经营体系,推动“农旅双链”,以天福万象农业博览园、常乐镇拱市村、东雨农业、金果子农业为依托,积极开发乡村体验、特色民宿、森林康养、自驾露营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突出“工农双链”,促进原产地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建成西南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川中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

三是做活服务业,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逐步形成旅游产业、新兴业态、传统餐饮娱乐并驾齐驱格局。活文化旅游,力争让“中国书法之乡”成为蓬溪代名词。加速推动“一带两路五景区”全域旅游新格局,力争四季有节会、每月有看点,形成全景、全域、全时旅游经济生态圈。2022年前全力攻坚唐兴书院项目、中国红海二期、农业大环线乡村旅游、李时珍“本草小镇”项目。2025年着力推进赤城湖、黑龙凼、白鹤林水库、高峰山为中心的200平方公里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活商贸物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成长型服务业。活新兴业态,围绕大健康产业,开发国药文化综合体等项目,打造蓬溪本土国药文化品牌;开发养老社区、候鸟式养老公寓等社会化养老服务。

四是统筹城乡建管,优化高质量发展空间。力争到2022年,蓬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左右。县城提质扩容,以“中国书法城”为统领,建成“景城一体、文城一体、产城一体”现代山水田园城市。城镇差异发展,按照“一镇一品”形成“特色明显、区域互补、协调联动”发展格局。城乡精细管理,推行大城管运行机制,有序实施“城市双修”,强化城乡综合执法。抓好乡村振兴,科学编制“1266”乡村振兴试点规划,做精城镇、做优产业、做美村庄、做亮旅游、做专园区。

五是加快改革创新,提速高质量发展引擎。到2020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家,科技创新优势企业7家,孵化“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000万元以上。持续推进“放管服”、农村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建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分类、滚动、持续培养。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的新型研发组织,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器”平台、科技风险投融资平台、产学研结合平台,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的新成果、新专利。

六是深入开放合作,优化高质量发展基础。坚定不移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加深开放层次。完善铁路客货运体系,力争成南达万高铁和绵遂内自宜城际铁路在吉祥新区交汇并设站。加快推进成南高速扩容及南潼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构建蓬溪“一环七射”道路交通网络。推进电力扶贫,加快水电绿色能源开发和能源输送管网设施建设。瞄准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企业,借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成都平原城市群等,开展“补链”“延链”“强链”招商,着力打造金桥、吉祥、蓬南三个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七是加大生态保护,筑牢高质量发展本底。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划定“三区三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中、省、市环保督察整改事项在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六项原则”“五个体系”,不断完善责任落实机制、执法监管机制、公众参与机制。

八是致力改善民生,坚守高质量发展初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公益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就医圈;规划建设少年宫、图书馆、城市规划馆等一批文化设施。抓好高质量脱贫,深化“1+8+N”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双线合一”基础上构建二次兜底屏障。守好民生底线,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