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揭開印度又一大真相:這方面真比「神油」更猛!

徐錚、甯浩監製的《我不是藥神》火了,該片既無片酬上千萬的某冰之流客竄,又非某剛某謀等大導演作品。這一部非喜劇、非動作、非文藝的劇情片火了,它火得實在有一些意外,不是麼?

從序幕的背景音樂開始,電影中充斥著濃濃的印度風。倘若是外國人來看這片,若誤以為這片是印度拍的也不足為怪。

《我不是藥神》揭開印度又一大真相:這方面真比“神油”更猛!

印度神油、印度神藥貫穿了電影的始終。平時,印度神油以及印度的一切會被我們拿來調侃,貧窮落後、環境髒亂、自以為是構成了國人對印度的基本印象。一無是處的“神油”江湖地位儼然已經不及狗皮膏藥。

電影中的神藥是印度製造的一種仿製藥。說起印度仿製藥,其全球聞名程度絕不遜色於“神油”。據報道,印度生產了世界上20%的仿製藥,出口到200多個國家,甚至超過60%出口到歐洲、美國、日本等。在美國,有近40%的仿製藥來自於印度。

《我不是藥神》揭開印度又一大真相:這方面真比“神油”更猛!

乍?汙穢遍地、用手指擦屁股的印度除有“神油”還有真的製藥業?對,這是事實。

還有一個更震驚的事實是,印度製藥的發展竟然源自一個崇高的希望-拯救窮人!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印度當局沿用英國統治下的產品專利法,製藥業的控制非常的嚴格。在那個時期,印度由於衛生條件不濟導致疾病橫行,而本土的製藥公司無法開發出能治病的好藥,人們只能從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購買昂貴的處方藥。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有多少人能夠買得起進口藥呢?

《我不是藥神》揭開印度又一大真相:這方面真比“神油”更猛!

在巨大的需求面前,有人開創了先河。印度最大的製藥公司Ranbaxy,在沒有專利的情況下,複製生產了一批穩定劑。當時,穩定劑的價格是12000美元/公斤,而Ranbaxy公司仿製的價格僅為每公斤3000美元。當仿製的穩定劑投入市場,巨大的價差立即帶來了巨大的銷量。

在此之後,印度的仿製藥基本遵循這種模式,終於可以給人們提供更為廉價的藥物,窮人買藥治病不再是夢想了。

印度製藥公司的這種做法不僅賺取了利潤,而且挽救了許多窮人的生命,於是,印度開始鼓勵這種行為。1970年,印度頒佈了新的專利法,只要製藥技術流程不一樣,印度企業就可以隨意模仿任何一種藥品的生產。專利法頒佈後,仿製藥公司在印度蓬勃發展,除製藥企業外,最大的受益者是窮人。自專利法頒佈30多年以來,印度的仿製藥迅速增加。其中,製藥企業從1970年的2257個增加到1980年的5156個,在2005年超過2.3萬家。

《我不是藥神》揭開印度又一大真相:這方面真比“神油”更猛!

印度的仿製藥不僅療效有保證,其價格也僅為歐美原藥的20%-40%,有的甚至只有10%。根據無國界醫生2005年的一份報告,印度的艾滋病治療費用從1萬美元降至約200美元。

為什麼仿製藥會便宜呢?這個問題恐怕不需要印度人作答,咱中國人最有發言權。首先,仿製藥繞過了研發階段,無需各種臨床實驗。要知道,一種藥物的臨床試驗成本可能佔據了研發成本的70%以上。其次,由於原研藥在市場已經取得一定的份額及口碑,仿製藥的營銷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計。再次,印度人口眾多,人力成本相當之低,所以……

《我不是藥神》揭開印度又一大真相:這方面真比“神油”更猛!

當然,印度製藥公司的所作所為,已經成為了歐美大型製藥公司的眼中釘、肉中刺。嚴重妨礙了他們獲得暴利的可能,印度製藥公司被他們告上法庭都已是家常便飯的事。

是鼓勵創新研發,還是繼續仿製人人都負擔得起的藥物?這是印度的難題!但是,病有所醫,則是整個人類社會所應該努力去實現的。然而,如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原研藥公司一樣,西方的大型製藥公司追求的卻只有暴利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