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丧偶式育儿”的现象越来越多?

“丧偶式育儿”是最近比较火的一个词。这个词汇诠释的涵义直接、犀利,又狠又准,一下子触碰到了许多妈妈的神经,引发了诸多共鸣,引发了一场吐槽老公、批判老爸的网络热潮。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共同参与是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大前提,“丧偶式育儿”便是直接指出了当下社会上许多家庭存在的一个共同现象--孩子教育过程中“父亲的缺席”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某老师布置作业:让孩子写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小明写了一篇作文如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爸爸,那就是“父爱如山”因为不管平时妈妈多忙,爸爸都像永远稳如泰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为什么“丧偶式育儿”的现象越来越多?

1.一个奇怪的理由叫“男主外,女主内”

这个理由可以说由来已久,并且冠冕堂皇。它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把孩子的教育划分成了家庭内部事务,既是内部的事,就该交给主内的妈妈来负责,爸爸就该去考虑和忙碌挣钱养家等等外面的大事,与孩子聊天,督促孩子写作业,给孩子开家长会这类内事,抱歉,不是爸爸业务范围。这完全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借口,孩子的教育不能单纯的用内和外来划分,更不是无关大局的小事,恰恰相反,真的把家里所有的事情按照重要性罗列起来,我看没有哪件事情比孩子未来的幸福更重要。

为什么“丧偶式育儿”的现象越来越多?

2.“做不好”与“不去做”

有些当爹的对这个名头不以为然,不是自己不想做,而是实在没有妈妈做的好,既不够细心也没有耐心,要想自己当年就是讨厌别人管束的孩子,现在自己再来扮演这个角色,sorry,导演这戏路和我不对啊。所以蹩脚的去做,还不如不要画蛇添足找麻烦呢。做的好与不好是一回事,是否参与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可能每个爸爸都是教育专家,但是每个孩子的童年不能没有爸爸的参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可不是来自书本学习,而是实实在在来自每日的陪伴。

为什么“丧偶式育儿”的现象越来越多?

3.妈妈一个人的“独角戏”

中国自古传承的哲学智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阴阳平衡。父母在一个孩子的生活中的影响就是一种阴阳的相互作用于相互调和。假若孩子成长过程中只有父母中一方参与介入,便会导致孩子阴阳失调表现出以下几点:

(1)认知能力受阻

长期缺少父爱关注的孩子,认知能力无法得到应有的开发,会导致孩子逻辑思辨能力以及想象力受阻,与健康家庭的孩子比较学习中的自我定势更多,更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2)产生性格缺陷

孩子3-11岁期间是规则意识形成时间,父亲对孩子遵守规则以及勇于面对的能力产生的影响巨大。与健康家庭孩子比较会表现出自信不足,胆小、意志力薄弱等特征。

(3)取向失调

性别取向的发育包含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这两个方面都必须得益于双亲的协调影响,长期只有一方陪伴,会导致孩子取向无法沿着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表现为与异性交往能力弱,不会换位思考,自私自利等。

为什么“丧偶式育儿”的现象越来越多?

4.心理疏导角度给家长的建议

许多我见过的男性家长会和我说这样的话:“我不知道怎样正确的培养孩子,与其添乱还不如就让他妈妈去做”。这就相当于还没有做,就把自己的责任全部摘清了,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孕育的,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给他更好的培养与关怀,不论到了什么年代,什么时候,家庭教育中爸爸的参与都至关重要,原生家庭的意义就在于此,不要让孩子觉得那个全家福相框里的爸爸形象越来越模糊,“丧偶式育儿”该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