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银行才能加息?

世间无尽路


我觉得目前国内经济情况,离加息不远了,后期加息降准可能会成为央行主打货币政策。很多人都不认可这种预判,觉得国内央行不可能加息,本来资金流动面就紧张,正是需要货币流动的时候,而且房地产压力山大,怎么可能加息呢?

这些担忧都是事实,但是单丛它们考虑太片面,我们可以看一下货币国际大环境,美联储加息步伐不断,缩表进程也在扩大,美元持续回流,美指开始走高,这是美元走强的信号。随着市场美元的减少,对市场上美元类资产造成困扰,虽然不至于出现美元荒,但是对新兴市场货币绝对造成很大的贬值压力,最近汇率波动也比较大。很多新兴国家短时间内多次加息应对,香港也在美联储加息后次日跟随加息。

美联今年还再加息1――2次,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加息概率也很大,国际货币紧缩政策已经慢慢形成,加息是大势所趋,国内加息也只是早晚问题,其实宜早不宜迟,很有可能在9月份美联储后加息,或者年底加息,今年加息是大概率事件。

就国内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增速并未出现大幅下降,通胀水平也支持加息,唯一担忧的是货币流动性,市场上资金收紧。央行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后续可能还会持续降准,配合MLF,SLF等金融手段调节市场平衡,来缓解压力。

我是Roseview财经,更多问题敬请关注,欢迎一起交流讨论,希望对您有帮助。



Roseview财经


关于加不加息,近期我刚好在跟一些券商分析师聊这个问题,简单说说我的看法,以及业内的一些观点。(注:我们这里讲的加息是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非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最近有一些券商喊加息,基本理由如下:

加息既是对实体经济复苏的确认,也有压低明年通胀、防止资本外流的诉求;更深层来说,依靠“严监管、宽货币”控制总量的方法难以去杠杆,金融机构会通过各种办法规避监管,基准利率过低,利差较大,仍然会使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套利空间,而通过加息这种市场化手段更加有效,也更有必要。

如果我们站在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和传导机制上来分析,未来加息确实有必要,中国央行需要维持一定的中美利差,避免使汇率出现较大波动,平抑资本外流。

不过我认为,央行一直不动基准利率是因为如今的1.5%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经不同于2015年1.5%的基准利率

第一,M2增速出现收缩。2016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紧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让钱变贵,即上调利率;第二种是让钱变少,即控制M2增长速度。基准利率维持不动,收缩M2也是一种紧缩,M2增速今年已经跌破9%,反映货币供给处于紧缩状态;反映货币需求的社融增速一直在13%左右,居高不下,这种供给需求的剪刀差正是紧缩的信号。

第二,实际利率已经显著上行。不仅是以10年期国债为代表的无风险利率,以房贷利率来说,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1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36%,相当于基准利率1.09倍,环比10月上升1.13个百分点,同比2016年11月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4.44%,上升20.72个百分点;而在2015~2016年间,房贷利率最低到了85折。虽然基准利率看上去没有调,但整个社会的利率中枢都在显著上行。
第三,利率市场化让1.5%的基准利率失去了原有的实际意义。从2014年底央行开启降息通道的时候就已经在逐步放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到2015年10月24日最后一次降息的时候,央行彻底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对于居民而言,由于存款利率浮动的因素,直观感受是存款利率变化不大;从银行角度来说,负债端的成本也可以“浮动”以保持不动。人们更关心的是,上调基准利率影响了房贷利率,动的是存量市场,而上浮利率更多影响增量市场。所以中信证券所说的“非对称加息”是有理论操作可能性的,但意义可能不大,因为本来MPA考核的压力已经够大,再压缩存贷款利差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去杠杆或许是影响利率政策的考虑因素之一,但并非核心因素,我们需要观察今年货币政策的核心矛盾。注意,在分析一切央行的行为和特征上必须要从多目标制出发,中国央行在法理上有四个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在中期我们还有一个目标叫金融稳定;特殊时期还有两个特殊目标,一个叫发展金融市场,一个叫金融改革开放。这么一数下来就有7个目标,在工具不足以应对这些目标的时候,只能抓这些目标的主要矛盾。业内判断今年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是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仅仅跟踪经济增长和物价是无法判断利率政策的。
换言之,如果明年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转换成经济增长过热(GDP增速上行到7%以上)、物价上涨过快(CPI上行到3%以上),那么上调基准利率或许会是央行的选择之一,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从内部一致预期来看,明年GDP增速基本不可能再上行到7%,会比今年略微回落一点,也符合权威人士所说的经济“L型”判断,未来经济几乎不存在大幅上行的可能。去年年底,全球对于再通胀的预期开始升温,对于今年PPI的乐观传导到了对于CPI的担忧,结果今年国内CPI基本一直在2%以下徘徊,PPI并未对CPI进行有效的传导;目前券商对于明年的预期也是前高后低,最高2.5%左右。
这样不到3%的低通胀+不到7%的稳定经济增速如何支撑上调基准利率的预期?

从外部因素来说,美联储货币政策作为全球流动性的总闸门,外溢效应很明显,至少我们看到美联储加息迅速影响到了韩国央行,但是中美之间和美韩之间的经济体量差异很大,美联储加息的政策外溢效应对中国的影响远不如对韩国——韩国是被动受到美联储影响,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和美国更多是互相影响,所以不能简单判断中国一定要在货币政策上跟随美国。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差异决定货币政策正常化调控方式不同,美联储的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是资产负债表的大头,而中国央行的资产扩张则是主要依赖外汇占款和金融机构持有债券,故与直接调控国债市场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政策不同,人民银行则主要通过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调整,来影响长期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形态。

从2015年的“811汇改”到2016年的防风险的提出,中国对外在不断加强资本管制,隔离外部风险,对内严监管去杠杆;同时10月份以来央行各项数据均有好转趋势,未来货币政策的空间一定是越来越大的。这一切都使得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更强,更没必要看美联储的动作亦步亦趋。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还有很多,即使央行明年真的上调基准利率了,也是象征性加息,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官方明确过,要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即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原先货币政策实现不了的目标,可通过双支柱调控模式来实现,这也使得货币政策应用从传统的总量调控偏向于结构调控。

最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原有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就显得没必要关注了,甚至未来可能会消失。当然这一进程是缓慢的,却也是利率市场化必然性的方向。在银行存贷款利率已经初步实现市场化背景下,为了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央行需要通过政策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完善货币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建立起完整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随着中国央行逐步建立起成型的利率走廊,培育新的基准利率(短期如DR007,中长期如OMO、MLF、SLF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水平,金融市场将对利率和流动性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总结起来:当经济过热通胀过高,央行就可能上调基准利率;当货币市场利率中枢走高,央行就有可能上调政策利率。


财经媒体人惠杨


朋友们好!近期银行不断上浮利息,使人们对加息充满了遐想。如果利息上涨,肯定咱老百姓是受到最大的实惠。同样的钱赚更多的利息,何乐而不为,而且安全可靠!但明确的讲:加息也需要具备有一定的条件。


下面就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给分析一下,什么情况下可能加息,使得老百姓多得利息:

第一,银行缺钱使。银行需要放贷,放贷自然需要有存款。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放的太多,存款少,为了吸引存款,就有可能上浮利息。

第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啥东西少了就贵,钱也是如此,市面而上钱紧张时,利息就会提高。以便争夺资金

第三,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好时对钱需求量大!利息自然水涨船高。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人为的控制,使这种情况相反!

第四,市场竞争的情况。随着金融市场化,不同银行,情况不同,有些银行如为了争夺资金,率先上浮利息,其它银行也只能跟进。

第五,国际金融形势。特别是美国联邦储备的动向非常重要。

第六,货币发行量。货币发行的多了,利息自然就少。钱印的少,利息自然高,就是一个跷跷板。

其它:地区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例如有些国家对金融管控较严。会对利率的上浮和下调进行一些人为控制,也会对市场有一定影响。


总言之利率,是随市场变化,但也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阶段的限制。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央行指导的浮动利率制。银行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上浮利息,但调整利息需要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金融运营情况来决定。

许多朋友对此问题有深刻的了解,欢迎,和朋友们分享,共享多赢。


理财迦


在中国经济出现过热时才能加息。现在经济没有过热迹象,不需要加息。经济过热一般表现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持续上涨,且超过3.5%。另外,在资本持续大量流出,导致外汇储备枯竭,人民币汇率贬值加大时,也可以考虑加息。


金柏松


影响央行加息的因素很多。通俗地说,经济过热,通胀来了,央行就对存款加息,收回一些市场上的钱。经济不行,市场刺激,央行就会降低存款利率,让更多人把存款取出来消费,拉动经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