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下銀行才能加息?

世間無盡路


我覺得目前國內經濟情況,離加息不遠了,後期加息降準可能會成為央行主打貨幣政策。很多人都不認可這種預判,覺得國內央行不可能加息,本來資金流動面就緊張,正是需要貨幣流動的時候,而且房地產壓力山大,怎麼可能加息呢?

這些擔憂都是事實,但是單叢它們考慮太片面,我們可以看一下貨幣國際大環境,美聯儲加息步伐不斷,縮表進程也在擴大,美元持續迴流,美指開始走高,這是美元走強的信號。隨著市場美元的減少,對市場上美元類資產造成困擾,雖然不至於出現美元荒,但是對新興市場貨幣絕對造成很大的貶值壓力,最近匯率波動也比較大。很多新興國家短時間內多次加息應對,香港也在美聯儲加息後次日跟隨加息。

美聯今年還再加息1――2次,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加息概率也很大,國際貨幣緊縮政策已經慢慢形成,加息是大勢所趨,國內加息也只是早晚問題,其實宜早不宜遲,很有可能在9月份美聯儲後加息,或者年底加息,今年加息是大概率事件。

就國內經濟形勢來看,經濟增速並未出現大幅下降,通脹水平也支持加息,唯一擔憂的是貨幣流動性,市場上資金收緊。央行通過降準釋放流動性,後續可能還會持續降準,配合MLF,SLF等金融手段調節市場平衡,來緩解壓力。

我是Roseview財經,更多問題敬請關注,歡迎一起交流討論,希望對您有幫助。



Roseview財經


關於加不加息,近期我剛好在跟一些券商分析師聊這個問題,簡單說說我的看法,以及業內的一些觀點。(注:我們這裡講的加息是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而非公開市場操作利率。)

最近有一些券商喊加息,基本理由如下:

加息既是對實體經濟復甦的確認,也有壓低明年通脹、防止資本外流的訴求;更深層來說,依靠“嚴監管、寬貨幣”控制總量的方法難以去槓桿,金融機構會通過各種辦法規避監管,基準利率過低,利差較大,仍然會使金融機構存在較大的套利空間,而通過加息這種市場化手段更加有效,也更有必要。

如果我們站在傳統的貨幣政策框架和傳導機制上來分析,未來加息確實有必要,中國央行需要維持一定的中美利差,避免使匯率出現較大波動,平抑資本外流。

不過我認為,央行一直不動基準利率是因為如今的1.5%的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已經不同於2015年1.5%的基準利率

第一,M2增速出現收縮。2016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轉向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緊縮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讓錢變貴,即上調利率;第二種是讓錢變少,即控制M2增長速度。基準利率維持不動,收縮M2也是一種緊縮,M2增速今年已經跌破9%,反映貨幣供給處於緊縮狀態;反映貨幣需求的社融增速一直在13%左右,居高不下,這種供給需求的剪刀差正是緊縮的信號。

第二,實際利率已經顯著上行。不僅是以10年期國債為代表的無風險利率,以房貸利率來說,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1月全國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為5.36%,相當於基準利率1.09倍,環比10月上升1.13個百分點,同比2016年11月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4.44%,上升20.72個百分點;而在2015~2016年間,房貸利率最低到了85折。雖然基準利率看上去沒有調,但整個社會的利率中樞都在顯著上行。
第三,利率市場化讓1.5%的基準利率失去了原有的實際意義。從2014年底央行開啟降息通道的時候就已經在逐步放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到2015年10月24日最後一次降息的時候,央行徹底放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對於居民而言,由於存款利率浮動的因素,直觀感受是存款利率變化不大;從銀行角度來說,負債端的成本也可以“浮動”以保持不動。人們更關心的是,上調基準利率影響了房貸利率,動的是存量市場,而上浮利率更多影響增量市場。所以中信證券所說的“非對稱加息”是有理論操作可能性的,但意義可能不大,因為本來MPA考核的壓力已經夠大,再壓縮存貸款利差對商業銀行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去槓桿或許是影響利率政策的考慮因素之一,但並非核心因素,我們需要觀察今年貨幣政策的核心矛盾。注意,在分析一切央行的行為和特徵上必須要從多目標製出發,中國央行在法理上有四個目標——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在中期我們還有一個目標叫金融穩定;特殊時期還有兩個特殊目標,一個叫發展金融市場,一個叫金融改革開放。這麼一數下來就有7個目標,在工具不足以應對這些目標的時候,只能抓這些目標的主要矛盾。業內判斷今年貨幣政策的主要矛盾是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僅僅跟蹤經濟增長和物價是無法判斷利率政策的。
換言之,如果明年貨幣政策的主要矛盾轉換成經濟增長過熱(GDP增速上行到7%以上)、物價上漲過快(CPI上行到3%以上),那麼上調基準利率或許會是央行的選擇之一,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從內部一致預期來看,明年GDP增速基本不可能再上行到7%,會比今年略微回落一點,也符合權威人士所說的經濟“L型”判斷,未來經濟幾乎不存在大幅上行的可能。去年年底,全球對於再通脹的預期開始升溫,對於今年PPI的樂觀傳導到了對於CPI的擔憂,結果今年國內CPI基本一直在2%以下徘徊,PPI並未對CPI進行有效的傳導;目前券商對於明年的預期也是前高後低,最高2.5%左右。
這樣不到3%的低通脹+不到7%的穩定經濟增速如何支撐上調基準利率的預期?

從外部因素來說,美聯儲貨幣政策作為全球流動性的總閘門,外溢效應很明顯,至少我們看到美聯儲加息迅速影響到了韓國央行,但是中美之間和美韓之間的經濟體量差異很大,美聯儲加息的政策外溢效應對中國的影響遠不如對韓國——韓國是被動受到美聯儲影響,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經濟體,和美國更多是互相影響,所以不能簡單判斷中國一定要在貨幣政策上跟隨美國。中美央行資產負債表差異決定貨幣政策正常化調控方式不同,美聯儲的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是資產負債表的大頭,而中國央行的資產擴張則是主要依賴外匯佔款和金融機構持有債券,故與直接調控國債市場的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政策不同,人民銀行則主要通過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調整,來影響長期利率和收益率曲線形態。

從2015年的“811匯改”到2016年的防風險的提出,中國對外在不斷加強資本管制,隔離外部風險,對內嚴監管去槓桿;同時10月份以來央行各項數據均有好轉趨勢,未來貨幣政策的空間一定是越來越大的。這一切都使得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更強,更沒必要看美聯儲的動作亦步亦趨。
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還有很多,即使央行明年真的上調基準利率了,也是象徵性加息,信號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官方明確過,要健全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即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原先貨幣政策實現不了的目標,可通過雙支柱調控模式來實現,這也使得貨幣政策應用從傳統的總量調控偏向於結構調控。

最後,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完成,原有的存貸款基準利率就顯得沒必要關注了,甚至未來可能會消失。當然這一進程是緩慢的,卻也是利率市場化必然性的方向。在銀行存貸款利率已經初步實現市場化背景下,為了推進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央行需要通過政策利率引導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利率,完善貨幣市場利率期限結構,建立起完整的價格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隨著中國央行逐步建立起成型的利率走廊,培育新的基準利率(短期如DR007,中長期如OMO、MLF、SLF利率)來引導市場利率水平,金融市場將對利率和流動性有一個穩定的預期。

總結起來:當經濟過熱通脹過高,央行就可能上調基準利率;當貨幣市場利率中樞走高,央行就有可能上調政策利率。


財經媒體人惠楊


朋友們好!近期銀行不斷上浮利息,使人們對加息充滿了遐想。如果利息上漲,肯定咱老百姓是受到最大的實惠。同樣的錢賺更多的利息,何樂而不為,而且安全可靠!但明確的講:加息也需要具備有一定的條件。


下面就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話給分析一下,什麼情況下可能加息,使得老百姓多得利息:

第一,銀行缺錢使。銀行需要放貸,放貸自然需要有存款。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放的太多,存款少,為了吸引存款,就有可能上浮利息。

第二,市場資金供求狀況。啥東西少了就貴,錢也是如此,市面而上錢緊張時,利息就會提高。以便爭奪資金

第三,經濟發展的情況經濟好時對錢需求量大!利息自然水漲船高。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也會有一些人為的控制,使這種情況相反!

第四,市場競爭的情況。隨著金融市場化,不同銀行,情況不同,有些銀行如為了爭奪資金,率先上浮利息,其它銀行也只能跟進。

第五,國際金融形勢。特別是美國聯邦儲備的動向非常重要。

第六,貨幣發行量。貨幣發行的多了,利息自然就少。錢印的少,利息自然高,就是一個蹺蹺板。

其它:地區國家的財政金融政策。例如有些國家對金融管控較嚴。會對利率的上浮和下調進行一些人為控制,也會對市場有一定影響。


總言之利率,是隨市場變化,但也受到國家經濟政策和發展階段的限制。目前我們實行的是,央行指導的浮動利率制。銀行可以在一定範圍內上浮利息,但調整利息需要中央銀行根據經濟金融運營情況來決定。

許多朋友對此問題有深刻的瞭解,歡迎,和朋友們分享,共享多贏。


理財迦


在中國經濟出現過熱時才能加息。現在經濟沒有過熱跡象,不需要加息。經濟過熱一般表現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上漲,且超過3.5%。另外,在資本持續大量流出,導致外匯儲備枯竭,人民幣匯率貶值加大時,也可以考慮加息。


金柏松


影響央行加息的因素很多。通俗地說,經濟過熱,通脹來了,央行就對存款加息,收回一些市場上的錢。經濟不行,市場刺激,央行就會降低存款利率,讓更多人把存款取出來消費,拉動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