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重名难免闹误会

原创丨重名难免闹误会

天津人高桂馨,字一山,号丹五,1898年戊戌科考中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高翰林民初官越做越小,1914年通过县知事(后称县长)甄录考试,历官广东文昌县、江苏江宁县知事及江宁认捐局局长。2007年版《中国美术家大辞典》称其“书法见称于时”。

同时代有一位同名者,亦为名流。此高桂馨,为临榆县(今属秦皇岛市)人,字一山、槐川,监生出身。清末民初任顺直咨议局、直隶省议会议员,常在京津一带活动。

居然有两位高桂馨,而且表字相同,今人难免掰扯不清,即便时人也称奇。

《论语》1946年第119期《庆云县的双包案》对此描摹绘声绘色:“民国元年,直隶布政使曹锐去职前,放了个起身炮,委高桂馨署理庆云县知事。便有一个名高桂馨的衣冠来谢。曹问了几句他的出身,他答:‘前清曾任翰林院编修,现在是天津的绅士。’隔一天,又有一个高桂馨求见。曹当面骂他:‘该死的东西,怎样敢来冒充高某人?高某人我已见过了!’那人对答说:‘不敢,卑职是临榆县绅士,特赶来谢委到差的。’曹怔了半响才说:‘你不是冒充,那么前回来的那个人,一定是冒充的了!’他果然查出来后来的人并非冒充,乃召见天津的高,向之索还委札。不料那一高也说:‘我姓高名桂馨,一个字不错,怎么说我是冒充?’曹说:‘冒充不冒充是另一件事,总之我委的庆云县,不是你。’那人提出一个要求来:‘做官不做官倒不在乎。我聘幕僚、买家具、雇公丁,用了很多的钱,这笔本钱我不能白丢。’曹不得已给他一千块钱。他一连说了几声‘岂有此理’,悻然走了。”

奇文共赏之余,这个记载是否靠谱?《恽毓鼎澄斋日记》1912年10月8日载:“高一山来访。饭后写八尺大横披一幅,纵笔挥洒,兔起鹘落,而仍凝结圆满。笔力余于字外,此近日大进境也。”11月20日又载:“高一山来谈,今春以编修旧资,赴直隶本省注册候补。今日牌示:‘署广昌县知事’。宦途如此,生面特开矣。”

恽毓鼎所载,当指天津高桂馨,只是把其曾拥有的翰林院检讨头衔,误载为翰林院编修。1929年版《临榆县志》则载有“广昌县知事、清邑监生高桂馨(一山)”一语。况且,曹锐确于1912年4月至12月任直隶省布政使。可见,对于县知事人选的“摆乌龙”,恐非无据。

重名着实令人尴尬,生怕无端扯上麻烦。天津《益世报》1930年10月20日《刘俊卿易字启事》载:“鄙人籍隶蓟县,承乏天津益世报社长,历有年所,为各处亲友所公知。近阅某报,载有聚丰麻庄呈控刘俊卿广告,当然另系一人。姓字相同,事本习见,惟虑远方传闻失实、张冠李戴,每易滋人误会。鄙人自今日起,将贱字之‘俊’字改为‘浚’字,并另刻‘浚卿’二字图章,以免混淆。‘曾参杀人,见疑曾母’。鄙人实栗栗滋惧也。”

刘浚卿之名被写成刘俊卿,笔者原以为是误植,敢情是这么回事。名人为避免无妄之灾,屈尊更名,实属无奈。

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