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港北區:脫貧攻堅有「三度」

近日,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桂中村駐村第一書記韋善教忙個不停,他挨家挨戶動員貧困戶籌資進行危房改造,想點子幫貧困戶脫貧摘帽。7月5日,他來到貧困戶廖財茂家瞭解情況。廖財茂說:“現在養了300只雞,還種花生、水稻各兩畝,今年脫貧不成問題。”

港北區慶豐鎮萬新村貧困戶莫壽陳流轉土地種了13畝優質富硒稻,眼下正是水稻成熟期。他說:“今年早稻畝產500公斤左右,按目前市價,每畝有700元收入,孩子的學費有著落了。”

6月22日,港北區農業部門在中裡鄉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為100多名貧困戶傳授百香果種植知識,幫助他們發展產業。

……

港北區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精準幫扶、產業扶貧、發展村集體經濟等“硬骨頭”,多管齊下打好扶貧“組合拳”,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出堅實步伐。

A 信息+平臺 扶貧有精度

“用手機或電腦錄入脫貧攻堅輔助系統,村裡‘十有一低於’數據、貧困戶‘八有一超’數據一目瞭然,通過手機APP還可以隨時隨地查詢、錄入、修改貧困戶資料,方便又快捷。”7月6日,港北區武樂鎮東南村第一書記盧業章說,自從駐村以來,他每次入戶走訪,都會打開脫貧攻堅輔助系統掃貧困戶二維碼,記錄並拍下照片,如實反映走訪的情況以及貧困戶遇到的問題和需求,擺脫了紙質筆記本記錄的原始方式。“這樣一來,貧困情況看得見、摸得著,為制定下一步幫扶措施提供依據。”

這樣便捷的工作方式,得益於“港北區脫貧攻堅輔助系統”。為解決精準幫扶難題,該區聯合梧州學院共同研發脫貧攻堅輔助平臺,利用移動互聯網、二維碼、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將幫扶對象、幫扶者、扶貧項目(資金)、扶貧事務等信息整合起來,將扶貧大數據、資金、項目、鄉鎮貧困村扶貧脫貧落實以及社會扶貧對接等“五個平臺”融合其中,實行平臺間無縫對接,推動基礎數據來源更精準、扶貧政策和扶貧資源投向更精準、扶貧管理更精準,實現了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打造“精準扶貧”大格局。

港北區扶貧辦負責人介紹,該系統不僅可以實時查看貧困人口總戶數、總人數,還可直接查看貧困戶的詳細信息,實時監測貧困戶幫扶進程。“城區5848戶貧困戶的‘八有一超’完成率、‘收支數據’等信息都是實時錄入、實時顯示,我們任意選擇一個貧困戶,點擊其姓名,就可以直接查看。”

該系統還可對駐村工作隊員(幫扶人)掃碼考勤。通過手機APP掃描貧困戶(村)對應的二維碼,利用衛星定位系統實現對駐村工作隊員(幫扶人)到村入戶的考勤。港北區委組織部負責人表示,APP的使用,使幫扶工作落到實處,駐村工作隊員(幫扶人)到哪裡走訪,都能實時監測,解決了因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分散難以考勤管理的問題。

港北區還以此平臺為依託,創建“扶貧一張圖”系統,即扶貧電子沙盤,以視頻、圖片、圖表、文字等形式對扶貧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能方便快速、直觀、清晰地瞭解扶貧工作推進進度及幫扶成效。打開該系統,扶貧地圖立即躍出界面,點擊進入系統的模塊,全城區概況、貧困村情況、基礎設施、特色產業、易地移民搬遷、貧困戶收支、收入來源、“八有一超”完成進度等一覽無餘。

港北區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優勢,創新“信息+扶貧”方式,實現了精準扶貧的高效化和智能化,為脫貧攻堅找到了新動力。

B 產業+務工 發展有深度

當下正是馬蹄筍豐收的季節,在位於港北區武樂鎮吉鬥村的廣西閩桂生態農業科技公司生態農業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李貴如正與村民一起挖筍:輕輕用鋤頭將土刨開,一根根嫩筍便露出來。李貴如說,今年馬蹄筍畝產約1250公斤,每公斤20元,畝產值2.5萬元。“每天聘請30人,其中貧困人口11人,日工資70元。我們還成立貧困戶產業園,貧困戶獲得股權純利潤的50%,即使沒有收成,基地也給他們股權8%的保底分紅。”

吉鬥村是“十三五”時期貧困村,有貧困人口68戶282人。近年來,該村因地制宜發展4個種養項目,貧困群眾獲得“租地收入、務工收入、股金分紅”多重收入。該村還積極探索“村民合作社+專業合作社”模式,以村集體產業扶持資金210萬元入股合作社,村裡每年獲得16.8萬元收益。2016年,該村成功脫貧摘帽,減少貧困人口28戶122人。

這是港北區夯實產業基礎,增強造血功能的縮影。港北區在龍頭企業帶動扶貧、“以獎代補”扶貧、探索資產收益扶貧、產業扶貧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強化扶貧措施,創新體制機制,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夯實產業扶貧基礎,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破解貧困戶增收瓶頸,增強“造血”功能。同時,注重加強扶貧車間建設,大力發展“長線+短線”產業組合、鄉村旅遊、訂單農業,確保增收致富有可持續的“源頭活水”。港北區農業局負責人說,該區目前所有行政村都成立了村民合作社,每個鄉鎮均打造兩個以上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共有45個產業扶貧基地,其中有28個貧困村建立了扶貧產業基地。“我們還創建就業扶貧車間6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200多人,有效促進了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

該區還按照“一村一策”思路,以村民合作社為發展平臺,推行“村黨支部+村民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多元化發展土地產權流轉服務、物業租賃、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產業,著力破解村集體增收難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截至5月底,該區102個行政村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有42個,其中貧困村21個。

C 扶志+扶智 脫貧有溫度

“去年我家人均收入超萬元,成功脫貧,今年子女也有工作了,生活越來越好。”6月26日,港北區大圩鎮石古村紅衛屯村民楊福堂說,今年家裡種植8畝水稻、養6頭肉豬,有技術有產業,致富更有奔頭。

窮帽是是如何甩掉的?楊福堂說,有雨露計劃補助、低保、水庫移民、產業扶持等扶貧政策支持,再加上種水稻、養豬養鴨,還兼職做村級保潔員,家庭收入成倍增加。

像楊福堂這樣靠勤勞雙手脫貧致富的貧困戶,港北區還有很多。武樂鎮東南村村民蒙建良,曾是因學致貧的貧困戶。去年夏天,在村委班子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的鼓勵下加入了合作社,種植兩畝百香果。半年後,增加收入5000多元,加上閒時就近打零工,光榮摘掉了貧困帽。

貧困戶舊觀念的轉變源自港北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抓實抓細精神扶貧,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港北區創新扶貧政策宣傳方式,在網上開設“扶貧政策微講堂”,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幫扶聯繫人等黨員幹部以“一對一”“面對面”的“微課堂”方式講深講透脫貧攻堅政策,各鄉鎮和街道利用村屯空白牆體、公共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載體,大力宣傳扶貧政策,為貧困戶脫貧致富鼓幹勁,打通脫貧攻堅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

為促進貧困人口就業,港北區積極開展貧困人口實用技能培訓,讓貧困人員學技術;出臺轉移就業交通補助,整合1000個崗位,對連續穩定就業8個月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每年每人給予1000元的交通補助。現已審核發放交通補助49萬元,惠及貧困勞動力490人,並幫扶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02人。

港北區還大力培育、弘揚鄉賢文化,發揮鄉賢的示範引領作用,提升貧困群眾的“智”與“志”,讓貧困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目前,已成立“中裡鄉黨委+東方尚賢”等鄉賢會10個,成員約100多人。中裡鄉村民韋軍民創業成功後返回老家創業,成立廣西東方尚賢文化有限公司,為400多戶貧困戶培訓宮燈編織技術,培養了一大批鄉土技術人才,帶動貧困戶致富增收,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扶貧產業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