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那麼多,憑什麼屈原霸占了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一曲兒歌唱罷,端午節又快來到了。

端午節一直以來都是小編最喜歡的節日之一,為什麼呢?看小書童校區裡堆滿小飯桌的粽葉、糯米、紅棗、紅豆......大家自然就明白了,因為能吃的節日都是值得慶祝的,況且還要放假!

詩人那麼多,憑什麼屈原霸佔了端午節?

但是中國那麼多節日,為什麼就端午可以放假,還可以吃粽子呢?

帶著這個疑問,小編去小書童的各個校區問了我們的僮寶們。

僮寶:因為為了紀念屈原。

僮寶:因為怕投江的屈原遺體被魚吃掉。

僮寶:是的,我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詩人那麼多,憑什麼屈原霸佔了端午節?

嗯,沒錯,小時候長輩也是這樣告訴小編。不過,在小編的記憶裡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擦雄黃酒、掛菖蒲、配帶香包等端午傳統習俗,那這些又跟屈原有什麼關係呢?

而且我國的詩人那麼多,為什麼偏偏就屈原可以有自己的紀念節?

詩人那麼多,憑什麼屈原霸佔了端午節?

翻開資料,細細一查,嘿!事情果然不簡單!

端午節,現在人又叫粽子節。而粽子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古稱“角黍”,或“粽(zòng)”,最初是用來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有吃粽子這一習俗最早可考證時間在春秋時期。

而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比粽子出現的時期還晚了400多年!所以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時間上就是說不通的。

那不為屈原,端午節又是怎樣來的呢?

事實上,端午本來就不止是“一個”節日。

在古代社會,端午的時段極其特別,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的夏至節,節後一段時間是否風調雨順,關係到全年的農業收成。

而在以農為本的時代,理所當然會為此舉行大規模的祭典。而端午粽子其說是特製魚食,更可能的存在是當時祭祀夏至的祀品。因為在可考的資料《荊楚歲時記》就有明確記載:“夏至節日食粽。”可見南北朝時期,食粽子還主要是夏至的習俗。

詩人那麼多,憑什麼屈原霸佔了端午節?

並且對比今天各地包粽子賽龍舟的歡樂節日氛圍,那時候的端午更多的帶著一種不祥的色彩,可能是因為,仲夏到來,洪水和瘟疫也來了。因為古有文獻記載夏至是陽氣的頂點,同時也是陰氣發展的起點,陰陽相爭,正是萬物死生之界,所以在這個月萬事都要注重“戒”。

五是陽數,重五也有“極陽”之意,所以五月五對於迷信的的古人而言更是兇上加兇。東漢末年的《風俗通》即提到,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古人將端午視為“惡日”。孟嘗君生日正逢端午,所以父親不要他;宋徽宗因為這天出生,也從小被寄養宮外。

有“惡”就要避。所以端午就形成了各種驅邪習俗,比如插菖蒲、艾葉,佩戴香包、喝雄黃酒、撒雄黃,薰蒼朮、白芷等。而現在獨屬端午的賽龍舟活動也只是為了“送瘟”而已。

詩人那麼多,憑什麼屈原霸佔了端午節?

屈原是怎麼跟現在的端午掛上鉤的呢?

既然早期的端午只是祭祀和驅邪的存在,那它現在又是怎樣跟屈原掛上關係的呢?這,就與屈原的身份和投江有關係了。

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出生於貴族家庭,但是他體恤百姓之苦,處處為百姓著想。奈何當時國君昏庸無能,奸臣當道,遭人誣陷的屈原在經過了兩次流放後終在五月五這天聽到楚國首都被秦國攻破的消息後投了汨羅江。

詩人那麼多,憑什麼屈原霸佔了端午節?

他忠君愛國的形象受到了人們的推崇,所以一些原本屬於端午的祭祀活動就慢慢演變成了為紀念屈原而存在了。即前面我們僮寶提到的粽子投江,防止魚蝦吃掉他的遺體;賽龍舟是為了去江裡打撈他的遺體。

實際關於這個問題,說法還有很多,除了紀念屈原,蘇州一帶還有紀念伍子胥一說,山西還有紀念介子推。另外民間還有紀念東漢孝女曹娥,周昭王......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演變到今天的端午節更多的還是在展現一種愛國主義,它是一種愛國精神的傳承,除了“吃喝玩樂”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也別忘了對僮寶們進行愛國教育的普及哦。

詩人那麼多,憑什麼屈原霸佔了端午節?

另外除了屈原,我們的愛國詩人還有哪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