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领为何不怕中统,而畏惧军统?

用户6333435174


这就要从两个组织的性质和宗旨等方面来看了,在中统和军统形成对峙时期,中统主要负责国民党内部的党务,而军统则是不局限于党务。换句话说,中统一直隶属于中央组织部,对国民党内的要员有着极强的震撼;但是军统本身就隶属于军事委员会,所以,军方会害怕,戴笠就没有加入国民党,中统想管也管不了啊!

什么是中统?国军将领为何不惧怕?

中统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统计调查处,后来更名为国民政府统计调查局,始终都是由中央组织部所掌控,因此简称中统?

在军统发展壮大之前,中统也一度辉煌过,当年有“蒋家天下陈家党”并非空穴来风,中统一直为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所控制,一度令人胆战心惊。

很多人不了解陈果夫、陈立夫为何会有这么大的能力,竟然到了替蒋介石管理党务的地步,其实这就要说到老蒋以前的结拜大哥,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之一陈其美,是他将蒋介石领上革命的道路,早年也一直提携老蒋,两个感情特别深,陈其美被杀后,也就蒋介石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收尸。

而陈其美就是陈果夫和陈立夫的叔叔,陈其美也是搞暗杀活动出身,因此老蒋在初期为了控制国民党所以重要他们兄弟。

在军统成立之前,中统是国民党唯一的有组织的特务机构,党务主要就是甄别你是不是共产党,在四一二、七一五事变之后,谁是共产党那就是死路一条,国民政府的要员哪个不怕,老蒋当时还说了一句:“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国民将领不怕中统而畏惧军统则是在军统成立之后

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紧接着抗战爆发后,国民党的情报对象发生了变法,以前是专对中共,后来则是主要针对日本侵略者,这是根本矛盾的转变,再加上中统的基层组织在国土沦丧之后就遭到了破坏,其组织也缺乏严谨性。

因此,中统的地位不断下降,一些延伸之外的职能也随着军统的发展壮大而不断缩减。

军统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处,这个就厉害了,这是隶属军委会的组织,当然对军队的活动首当其中,在抗日战争中获得敌人情报,打入敌人内部,瓦解敌人固然是军统的主要任务,但是肃清军中日本间谍和投日分子也是重要职能。

这个时候,军统说谁是汉奸,谁就难逃一死,而且军统还要直接暗杀的权限,这一点是中统所不能及的。所以,国军将领特别怕军统,包括傅作义后期和我党进行联络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军统特务。

另外,军统的组织结构更严密一些,潜伏的更深,不像中统没有什么秘密情报可言,而且戴笠实际上对军委会负责,但是戴笠连党都不入,只为老蒋一人负责,所以深受老蒋的信赖。

中统和军统之间为了争夺秘密工作主导权,也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

当然,这并不代表中统就放弃了秘密工作主导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明争暗斗,中统虽然没有了对军队的控制权,但是作战对象也包括敌对力量如汪伪政权等。在电视剧《麻雀》和《潜伏》中,除了有军统,其中也有中统的身影,但是,可以明确发现的一点就是,双方虽然都是国民党的情报特务机构,但是在对敌上,并没有进行过合作。

军统中的四大金刚赵理君在河南期间更是将中统的特工枪杀扔进黄河,遭到中统的强烈不满,最后给老蒋一些黑材料,说赵理君已经叛国,是汉奸。再加上赵理君杀了河南官员,蒋鼎文等人极为愤恨,要蒋介石严惩赵理君,赵理君因此被杀。

所以,军统和中统的矛盾一直都存在。

败退台湾之后,两个组织虽然进行了改组中统成为国家安全局,军统成为军事情报局,对工作范围和内容进行了区分,国安局是台湾岛,军统则是大陆,到蒋经国时期,更是扳倒情报局,国安局成为最大的情报机关,当然,也就意味着中统最后战胜了军统。


史论纵横


民国时期局势混乱,因为地下党的泛滥以及抗日战争后大量投敌的汉奸,在1938年的时候,蒋介石不得不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来对这些众多的汉奸实行打击,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军统。


一开始军统的局长并不是戴笠,后来戴笠凭借着他过人的领导水平取得了蒋介石的信任,所以掌控了军统局的大权,军统在他的掌控下开始绽放它令人胆寒的光芒,无论是在外人还是同僚们看来,戴笠的军统局就是蒋介石座下的一条凶狠鹰犬,拥有着敏锐的视力以及敏感的嗅觉,为蒋介石监控着他的整个帝国。

国民党的将领们之所以不怕中统而怕军统,是因为这二者之间的管辖范围不一样,中统主要管辖着国民党的党务、政治文化教育以及正常的生产。


而军统就不一样了,军统主要管的就是军队、行政机关以及警察、交通等部门,还有各种各样的暗杀行动以及潜伏监视行动都是由军统把控的。

军统常年在籍特工有15000多名,在战争时期,最多的时候发展到了5万多人,这些特工潜伏在各大政要机关以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军队当中。

甚至还有无数潜在敌方占领区的隐藏特工,他们都是蒋介石和戴笠隐藏在黑暗角落中的眼睛,为他们监视着一切,甚至在有必要的时候会付出生命对所要处决的目标实行刺杀。

除了这些正牌的特工之外,中统的外围还有着很多相关的人员铺助,这些人员分布在全国的各行各业当中,是军统的暗线,为庞大的军统机构输送着重要的信息,甚至在戴笠的手下还掌控着一支3万人的武装部队直接受他差遣。


在整个战争时期,军统的核心以及外围人员加起来,总共达到了30多万人,势力非常的庞大恐怖,这个时候只能掌管一些党务和文化的中统相比于军统来说,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了,虽然级别上差不多,但是被军统压了不止一头。

所以国民党的将领们之所以不怕中统而怕军统,是因为中统的职权管辖不到他们,中统只能管辖到国民党内部的政要们,对于这些军事大拿是没有任何威胁力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没有戴笠那样有着强大恐怖能力的领导人,也没有军统那样神秘让人胆寒的职权,所以他们没有必要怕中统,而像军统这样的鹰犬部门在任何年代都是受人恐惧的,正如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粘杆处一样。


孤客生


蒋介石为维护其统治建立了两大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因其属于军队序列,所以一般称其为军统。而中统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因其始终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掌控,故称其为中统。

中统与军统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统先于军统成立。中统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29年11月,蒋介石授意陈立夫、陈果夫把原来由江浙买办流氓所组成的“浙江革命同志会”扩大改组为“中央俱乐部”,从而形成以二陈为中心的所谓c.C系(C.C就是中央俱乐部英文名称“Central club”的缩写,也有人把C.C解释为“二陈”的英文缩写)。1938年春,蒋介石借口抗日战争时期困难当头,为了防止日谍汉奸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抗战力量,决定把原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改组。于是在3月29日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提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

军统的成立基础是中华复兴社特务处。中华复兴社是“蓝衣社”的外围组织。“蓝衣社”是因该社社员制服定为蓝衣黄裤而得名,其公开名称是“力行社”。1938年8月,统计局二处扩充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复兴社并入军统局,由此军统正式成立。

军统特工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1946年3月,军统局局长戴笠坠机死亡,6月,蒋介石对该局进行改组。原军统局核心系统改组为以毛人凤为首的国防部保密局,1949年随国民党撤选台湾。

军统与中统的主要职责

中统局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它干涉越权。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类似现在美国的联邦调查局FBI)。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类似今天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中统和军统互相之间常常打对方的“报告”,但中统并不敢对军统进行渗透,中统在军队里也不直接开展工作,它的政策是“不碰军队”;另一方面。军统也不试图对中统进行渗透——起码在总部这一层上。但是由于军统局成立后不久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形势严峻,军统局也担负了一些诸如对行政机关、交通、金融等要害部门的监控,这样就引起了与中统局的权限冲突。

国民党败选台湾后,蒋介石对两个特务组织进行了改组,成立了国家安全局和军事情报局,这实际上就是中统与军统的延伸。

中统成立之初,其工作重心除对国民党内部的各反蒋派系进行渗透、瓦解活动外,还专门破坏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和对革命人士实行迫害。在对被其逮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采取“非叛即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残暴政策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即拘

捕革命人士约600人。据‘中华民国史》记载,中统在上世纪30年代上半期共“捕获”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19人、中级干部80人、下级干部和普通党员1.5万人。

抗战期间在朱家骅、徐恩曾主持下,中统局各级组织在全国各地如重庆、浙江、安徽、贵州、新疆等省市,大肆进行罪恶活动。军统局则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囚禁和追害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革命学生,施以种种酷刑,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两个集中营成了他们杀人的魔窟。军统局局长戴笠以残酷无情著称,号称“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最神秘人物”、“杀人魔王”。

抗战时期军统的特工活动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断提升。军统工作重心放在搜集敌方情报和对敌实行恐怖活动上,因此,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起了一些作用。

对敌实行恐怖活动主要指暗杀日本军事人员和汉奸,暗杀汉奸汪精卫就是其中之一。1938年10月,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从重庆逃到越南河内。1939年元旦,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决定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一切职务,同时要求抢在汪离开河内到南京筹组伪政府之前将其杀掉。军统局局长戴笠奉蒋介石之命马上行动,亲偕军统特务陈恭澍等人飞往河内,并任命陈为行动组组长。陈恭澍是军统天津站站长,此人思维缜密,策划过枪杀张敬尧、绑架吉鸿昌等一系列行动。

1939年1月,陈恭澍亲自侦察,了解到汪精卫住在河内的一个高级住宅区——高朗街27号。这是一栋三层西式楼房,陈恭澍对其考察了一番:后门的道路复杂,巷道纵横,对暗杀后撤离十分有利。3月19日,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戴笠从重庆给河内的陈恭澍发去急电“立即对汪逆精卫予以严厉制裁。”

3月21日夜ll时40分,陈恭澍驾车带着6人出发,到了高朗街27号后门越墙而入。特务王鲁翘冲上三楼,发现北屋屋里有一男一女,便对准床下的男子开枪,三发子弹均击中此人腰背,但无法进入房间验明正身。随后,王鲁翘招呼特务们撤离。凌晨4时50分,军统的内线传来情报,说汪精卫安然无恙,打死并非是汪精卫。原来汪精卫为人狡猾,行动诡秘,白天多在北房起居会客,夜晚去别的房间睡觉,因此刺汪行动组的行动才会失败。

搜集敌方情报是军统在抗战时期又一项重要工作,其中最值得一述的战绩是破译了日本将偷袭珍珠港的绝密情报。

1941年12月初,当时担任军统局译电组组长的姜毅英破译了日本军部无线电密码,侦知日军将于同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的绝密情报。她即将此情报交戴笠亲自处理,戴笠极为兴奋,立刻将电报转呈蒋介石。蒋如获至宝,即批“速通知美国政府。”但是美国人一向轻视中国,对中国的情报工作自然也瞧不上眼,因而对中国提供的情报付之一笑。一位海军官员还说什么:“哪有这种事?是中国故意挑拨美日关系的伎俩吧。”

由于美方丝毫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和海军航空兵于美国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突袭珍珠港,使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灭顶之灾。

日军的偷袭证实了军统情报的可靠性,美方开始对军统刮目相看。后来。美国海军司令部主动找戴笠,协商成立了“中美情报合作所”,由戴笠任主任,美国海军准将梅乐斯副之。从此,大批美国特务人员及特种装备,源源进入中国。


回忆还是要忘记


这个问题问得好!通俗的说,国民党将领之所以更惧怕军统是因为军统“厉害”!

1.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需先了解什么是军统?什么又是中统?

中统和军统都是国民党的特务机构。

“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它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中统早期被称为“党员通讯社”,后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行政部内政部。

中统的工作重心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

军统的全称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国民党的又一特勤机构,属于国民党军队序列。

大名鼎鼎的戴笠便是军统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进行逮捕和暗杀。

所以中统和军统他们的工作领域不同,中统的是党内,军统的是军中。

2.竞争中的胜出

这两者都是国民党统治的马前卒,并且分工清晰,按理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从成立之时起到国民党败退大陆,一直是明争暗斗,势同水火。

同为国民党领导下的两个特务组织,为了争权夺位、邀功求赏,争个高低,慢慢的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

刚开始,国民党处于内部发展阶段,主要是由中统发挥作用,所以中统的地位是高于军统的,又加上中统控制了邮政系统,能获取大量的情报,因此立功无数。

后来战争爆发,军统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借机发展势力范围,还获得了资源的倾斜,于是在地位上超越了中统。

此后直到国民党败退,军统一直保持着绝对的优势。

3.戴笠的能力和蒋介石的需求。

其实,军统和中统发展到势同水火,与蒋介石有直接的关系。

蒋介石精于权术,明白中统和军统相互牵制,他才能更容易掌控大局,所以这两者的矛盾其实是由蒋介石的制衡术直接导致的。

权利的严重倾斜还与戴笠的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军统头子戴笠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言听计从,他的工作原则就是“秉承领袖意旨,体验领袖苦心”,由此可见,戴笠这个人除了忠心于蒋介石还非常善于揣摩,他能够清晰的洞察蒋的喜好和需求。可以说当时军统的一切都听命于蒋介石,所以蒋介石在态度上偏爱军统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来军统在戴笠的发展下,除了蒋介石和戴笠本人之外,简直无人制约。加之他们具有隐秘拘捕和暗算的权利,这就使得军统有了生杀大权。

鼎盛时期的军统,招募了近5万奸细,散布在戎行、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组织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进行监督、劫持、拘捕和暗算活动。

此外,军统局在很多地方都设有隐秘监狱和看守所,用来关押嫌犯。嫌疑对象一旦进了军统局的隐秘监狱和看守所,基本再没有全身而退的可能。

后来,基于蒋介石的需求,军统的间谍手法也用来维系国民党内部的统治,所以,军统局还被授权监督和查询当地戎行的主官。这就意味着国民党的将领如果成为蒋介石或军统的怀疑对象,便会遭到军统的调查和处置。

所以在当时,就连国民党高级将领,也畏之如虎,谈军统色变。

以上便是国民党将领惧怕军统的原因,不知您还满意吗?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有书共读


谢答友邀请,问题是不准确的,国民党军队将领对中统也曾经畏如蝎虎,弄清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中统和军统两个特务组织历史沿革的了解,以及他们职能划分的区别。因为对国民党军队及将领的监视与控制,是中统行使权力在前,军统耀武扬威在后。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中统找谈话”。

(中统创始人,首任军统局长陈立夫,1938年由贺耀祖接任。)

这一时期是从1927年国民党建立政权到1932年戴笠“复兴社特务处”的成立之前,中统是唯一的一家特务机构,别无分号;它全权负责对党、政、军的甄别与控制,由于国共刚刚决裂,实际上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中统的“党务调查科”有权对国民党军队的军官执行“清党”政策,许多将领因此被解除兵权或直接捕杀,怎么可能不怕?

直到1936年,中统陕西省党部还敢抓捕东北军老大张学良的副官兼秘书,也就是这位少帅敢武装营救,其它国民党将领是没这个胆量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1932年戴笠以10个人起家成立特务处,到1934年“南昌大火案”发生,这一时期戴笠的势力还很弱小,仅能完成蒋介石直接交办的部分任务,中统局仍然保持着在党政军中的庞大势力和威慑力,不过蒋介石支持戴笠成立特务处,本身就存了分散中统权力之心。“南昌大火案”是涉及军用机场和空军的案件,仍然还是由中统侦办,可见一斑。



(军事委员会密查组长邓文仪)

但在这个案件中,中统想吞并军事委员会密查组的阴谋失败,蒋介石把原属邓文仪的密查组近千名军事特工和技术专家转隶特务处指挥,戴雨农一下子就壮大起来了,军统雏形渐成。

从1934年到1937年,戴笠的特务处发展比较迅速,但主要负责对苏区、对地方杂牌军队的特务工作,比如配合蒋系中央军扑灭“福建事变”、“两广事变”等等,触角开始伸入军队,但控制力还没有完全形成,蒋介石也没有给两个特务组织划分明确的“红线”,国军将领还是在意中统多些,因为二陈和cc系势力较大。

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底“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正式成立,所有的特务机构都被塞进这个大单位里,陈立夫为局长,一处徐恩曾,二处戴笠,三处丁默邨,此时戴笠资历尚浅,中统依仗陈立夫的局长身份继续占着上风。但戴笠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已经开始抓权,与中统逐渐分庭抗礼,到1938年6月蒋介石下令分家。

(复兴社特务处长、军统局第二处处长戴笠,1938年任副局长主持实际工作)

第一处正式成立中统局,不得再插手军队事务;第二处继承“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招牌,成为后来人们嘴里真正意义上的“军统”,不得插手党务和政府部门,蒋介石终于给两大特务组织划了各自的“红线”。

从这个时候起,国民党将领才不再对“中统”太多顾忌,转而惧怕戴笠实际负责的“军统”,因为军统局正式有了监视和直接向蒋介石汇报军队异动的权力。


度度狼gg


中统是国民党党中央的情报机构,而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一个管党,一个管军。

国民党许多将领不怕中统,畏惧军统,主要在于这两个特务系统各自的分工不同。中统的主要任务是管党务,清除党内异己。而军统的任务就是管军队,专司监视,暗杀,绑架等任务。


所以对于军队里的将领来说,都要接受军统的监视,而军统特务又有秘密逮捕和暗杀的权力,再加上他们有权监视和调查地方军队的主官,更兼军统直接对蒋介石负责,其他人无权过问(有点类似锦衣卫),不由得国民党将领不害怕呀。

而中统呢?因为蒋介石给他们的任务查党,这让“不碰军队”成为中统的第一宗旨,所以即使中统得到了关于军队的情报也必须交给戴笠,让戴笠去负责调查相关的人和事情。所以这无形中更增加了国民党将领的军统的恐惧。

军统的雷霆手段

军统的赫赫威名也是他们所做所为打下来的,他们的功绩是无数人的鲜血写就的。刺杀张敬尧,毒杀石友三,袭击王克敏,枪杀张啸林,刀劈傅莜庵,对于军中人物军统的手段也同样决绝,抗战时期诱捕韩复瞿,毒杀四川刘湘。这些都是用无数人的死来证明了军统的威名。

也有一些将领和军统关系不错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国民党将领都对军统畏之如虎,也有一些和军统关系并不差,或者说军统不敢得罪。胡宗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胡宗南是黄埔学生,标准的“天子门生”,加上个人能力比较强,深得蒋介石信任,所以军统和将领的关系还是不错的。除了胡宗南以外,还有陈诚,汤恩伯等人,所以并不是国民党将领都对军统畏之如虎。

不知道大家对军统有什么看法呢?毕竟军统不是一般机构,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想法。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一树梅花一放翁


中统管党,军统管军,就好像两条大狼狗,各自有势力范围,军队是军统的禁脔,中统不敢从军统嘴里抢肉吃,国民党将领属于军统的监视对象,畏惧军统再自然不过。

中统和军统的性质和职责分工十分明确,中统属于国民党的党内机构,主要职责是监督国民党的党政机关,打击其他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军统属于军队序列,主要任务是监视军队、收集情报,以及对敌对势力的各种秘密逮捕暗杀活动。

最初,由“二陈“(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中统势力更大,但随着抗战爆发和军事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蒋介石对“二陈“势力的遏制,军统得到了更多支持,地位上超越了中统。

在管辖范围上,军队、警察和宪兵(军警宪)是军统的”专属禁脔“,无论反谍反贪,还是违纪违法都是由军统调查处理,戴笠是绝对不允许中统插手,而“不碰军队”也是中统的第一宗旨,即使他们得到了关于军队内的重要情报线索,也要直接将情报转交给戴笠。

军统特务属军队编制,有军衔,着军装,势力巅峰时对监控对象略有怀疑即可逮捕,无需证据,军队各级将领但凡见到军统金梅花徽章,无不头疼,避之不及,唯恐受到牵连。

综上所述,中统完全管辖不到军队,而军统就是专门管军队,国民党将领对中统毫不感冒,而对军统畏惧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


狄飞惊


主要是中统的负责范围不在军队啊,中统局在各省、市、县党部都有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军队不是它的对象。

中统局的全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内的党务调查科,1932年秘密成立“特工总部”后,中统才开始在全国展开,成为人人闻之色变的特务组织。

1938年正式改名为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领导,1947年改名为党通局。

中统职责不包括军队,而且它也不敢染指军队,首先蒋介石最看重的就是军权,他就是靠黄埔军校起家,对手里的军队,绝对不会允许不经他的同意,让二陈的手伸进来。

其次,军队是戴笠和毛人凤的地盘,二陈跟他俩比,还是差一点,无论是从当年的复兴社和励进社时代,还是后来的中统、军统对立时代,二陈都没占过上风。

军统则不一样了,全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成立时就是一个目的,方便蒋介石控制军队,它的组织形式是特工人员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以及交通运输等各个部门,军统针对的就是军职人员,国民党将领当然会怕他们了,《潜伏》里演过,天津的军队长官都怕天津站站长的,戴笠到天津后查办的也都是军队的人员。


渔樵侃史


谢邀!从名称看,中统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而军统则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前者主要对党,后者主要对军,而且后者主要对蒋委员长负责,所以国军将领害怕后者而不怕中统。从两个组织的职能看,军统主要以监视、绑架、逮捕、暗杀手段进行活动,1938年建立,人员曾最多发展至5万余人,遍布军队、警察、政府机关、运输交通机构乃至住外领使馆等,抗战期间,军统也曾以刺探敌情为己任,特别是军统曾暗杀过不少汉奸走狗和爱国民主人士,也包括许多中共党员,而中统虽然也是国民党特务组织,其工作对象主要是中共和国民党,不象军统无处不在,没有人能逃出军统的监视和暗算,稍有不慎,会遭到军统特务的陷害和威胁,这正是国军将领害怕军统的主要原因。蒋介石依靠军统控制国军将领和军队,应该说处心积虑,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军统特务也是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和致命弱点,尽管军统为他也干了不少实事,但在最关键时刻,也曾给他重重地一击,使许多将领和他在重要关头离心离德,弃他而去,导致战略和战役上的节节败退,教训非常极其深刻!国军将领怕军统对蒋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可惜蒋公却不以为然,到最后失败也没明白这个道理。谢谢!


知未是也




军统和中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特务组织。

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BIS),除负责刺探情报,进行反谍工作外,军统局亦以刺杀等手段执行情报任务,针对党外势力清党。

而中统则负责党务,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主要是针对国民党党内党员的调查和反贪。因为国民党从孙中山创办同盟会开始就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党员来去自由,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导致国民党成员复杂,组织混乱,成立中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对本党党员的管理,进行反腐败工作,加强党组织的活力和组织纪律性。



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干部,都比较害怕军统,因为军统主要负责军事系统内部的几乎全部调查谍战工作。

相反,中统主要负责国民党党内部的调查,主要工作是整党,他们的手伸不到军队系统内部,所以军事干部一般都不是很怕中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