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掌」背後那些事

半碗豬肉、一記耳光,一件陳年舊事連日來刷爆網絡。

周振興、伊巧雲、劉齊濱,《菏澤日報》7月3日刊發的一篇800字的短文把三個人的名字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公而忘私、自我犧牲、勇於奉獻的精神品質必將穿越時空,成為人們永恆的追求。

在“半碗豬肉”新聞事件前,伊巧雲老人的知名度並不高,今天的很多菏澤人對其事蹟知之甚少。但在多年前的曹縣韓集鎮“紅三村”,說起她卻是無人不曉,她的丈夫便是魯西南革命先烈劉齊濱。

當專員是給人民當長工

7月10日下午,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電話採訪了曹縣韓集鎮劉崗村村支書劉紅憲。他告訴記者,劉齊濱舊居年久失修,多年前倒塌。當地有關部門準備在原址修建一處紀念館,目前正在收集相關材料、紀念品。“我與他其中一個孫女是同學。”劉紅憲說,劉齊濱的兩個兒子已經去世,孫子、孫女目前生活在曹縣。

“劉齊濱當時家境殷實,為了革命事業奉獻了整個家庭和自己的生命,我們全村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劉紅憲說。

劉齊濱,1908年生於曹縣韓集鎮劉崗村,1931年考入北京大學。1938年3月,“曹縣青年抗日救國會”成立,劉齊濱被選為會長。1938年8月,劉齊濱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5月1日,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二專署成立,劉齊濱被任命為專員。在專署成立大會上,劉齊濱面對來自根據地、游擊區和敵佔區的各界代表和劉崗村周圍的群眾近萬人,發出肺腑之言:“我當專員是人民的公僕,就好比給人民當長工。”

有一次天氣酷熱難耐,有人提議買西瓜消暑。劉齊濱見有人有了脫水症狀,擔心中暑耽誤工作,便批了個條子:“西瓜用款,請從我的津貼費中扣除。”後來會計入賬,因考慮他體弱多病,便從公雜費中支出,沒有扣他的津貼。在月底查賬時,劉齊濱發現了此處紕漏,他批評會計:“不要把它看成小事,這樣亂開支下去,制度被破壞了,人民的財產就要受損失,個人也容易犯錯誤。”他堅決要求補交了購買西瓜的費用。

一年冬天,上級考慮到天氣寒冷,給專署撥發了一批棉衣禦寒。但因為物資緊缺,專署幹部每人都攤不上一件穿。劉齊濱的棉衣單薄,又因肺病身體虛弱,分發衣服的工作人員便自作主張分給了他一件。但劉齊濱卻堅決不接受,他說:“我這件棉衣舊點破點沒關係,破了補一補還能穿。”

一天做過9頓飯

在抗日戰爭時期,伊巧雲曾經做過楊得志將軍的房東。1939年2月,楊得志到魯西南地區開展鬥爭,就住在伊巧雲家裡。當時的伊巧雲和劉齊濱,把自己的家辦成了抗日武裝的“革命旅館”。一些同志在他家裡歇腳、吃飯,伊巧雲、劉齊濱總是忙個不停。為接待來往將士,伊巧雲曾一天做過9頓飯。為讓將士吃飽吃好,她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物件,和孃家陪送的嫁妝。

2010年劉齊濱的兒子劉振堂在回憶錄中寫道:“不管嚴暑,不論白天黑夜,同志們一到家,母親就把洗臉水送過去,接著便抱柴禾生火做飯。往往是這幾位同志剛擱下飯碗,還沒有來得及收拾,跟著又進來幾位,母親就撩起衣襟擦把臉上的汗珠,又笑盈盈地給新來的同志做飯去了。這樣,常常一天做七、八頓飯。有時一次來幾十位同志,遇到這種時候,母親總是跟著忙前忙後,飯做好了,同志們一起,三人一堆,五人一攤地吃了起來,大家邊吃邊交談,有說有笑,親如一家。”

一天,伊巧雲悄悄走到劉齊濱面前,輕聲地說:“咱的糧食快吃完了,怎麼辦?”

“賣樹!”劉齊濱毫不猶豫地說。

過了一陣子,伊巧雲又愁蹙蹙地來到劉齊濱面前:“糧食又快吃完了,咋辦啊?”

思前想後,劉齊濱想到,家裡還有三畝地呢!便果斷地說:“賣地!撐過去這一關!”

兒子要吃炒雞蛋被攔回去

1942年初,劉齊濱的肺病開始頻繁發作。組織上出於對他身體的考慮,讓他離職休息治療,但劉齊濱仍憂慮著根據地的存亡興衰。同志們前來探病,他總是先詢問百姓的生活如何。

有一次,伊巧雲帶著大兒子去看他。劉齊濱已臥床不起,桌子上放著沒吃完的炒雞蛋。當時只有四五歲的大兒子,一見桌上有炒雞蛋,伸著小手就去拿。劉齊濱趕緊把兒子的小手攔了回去。因為他覺得,組織對他的照顧,如果讓家人沾光了,性質就像貪汙一樣。他對妻子說:“這是黨和人民對我的照顧,為的是讓我早日恢復健康,更好地工作,孩子雖小,也不能隨便享用。剩下的這一半,下頓飯熱一下,不是又能對付一頓嗎?”

肺病癒來愈重,咳嗽頻繁,疼痛劇烈,劉齊濱的身體每況愈下。臨終前,他忍著痛苦,向身旁同志們囑咐後事:“我死後,可開個小型追悼會,要節約,通知各縣自帶乾糧,燒鍋開水就行了。對家屬不要特殊照顧,讓他們自食其力。請同志們不要難過,你們做好工作,就是對我的最大安慰!”

1942年5月29日,劉齊濱病逝,終年34歲。1943年8月,中共魯西南地委將曹縣西北地區改稱為齊濱縣,以紀念劉齊濱烈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