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色、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助力鄉村振興

立足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

浙江在線7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晶晶)鄉村的價值如何發掘?鄉村的新動能如何尋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優勢是否能帶動鄉村振興提速增效? 7月10日,“築夢長三角鄉村振興”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上海舉行,來自浙江、上海、江蘇、安徽等地的相關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鄉鎮幹部100餘人圍繞“如何推動長三角區域鄉村振興”展開對話。

鄉村振興,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關係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而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三省一市的地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億,經濟總量達到19.5萬億元,佔到全國的近四分之一。但無論城市經濟多麼發達,長三角絕大多數區域還是農村,甚至上海郊區也依舊有上千個村莊存在,因此加快推進長三角區域鄉村協同發展、共享發展,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內在要求。

對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去年以來,長三角各地頻出新招,尋找新時代推動鄉村發展的路徑和方法。浙江持續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培育綠色經濟、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造就了一大批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的美麗鄉村。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上海也在重新認識和發現鄉村的價值,崇明、松江、金山等地,一個個“有風貌更有韻味,要顏值更要氣質”的鄉村正逐漸顯現。江蘇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互聯網+三農”、創意休閒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做文章,泰州現代農業、興化千垛菜花、泗洪“漁光互補”、溧陽1號公路等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安徽則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對此,原農業部副部長尹成傑、上海市農委秘書長邵啟良等強調,新時代下各地應繼續採取多種路徑、多種模式,發展出適合當地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立足個性、探尋特色的基礎上,長三角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的優勢如何發揮?復旦大學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周偉林認為,應儘快構建推動共同振興的平臺和機制,促進城鄉要素自由而高效流動,釋放村鎮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實現全面融合創新。

目前,隨著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落地、長三角一體化進入快車道,三省一市鄉村發展的聯動合作已經啟動。嘉興與上海青浦區、江蘇蘇州與上海嘉定區分別簽訂了戰略框架協議。同時,上海金山區與浙江交界的毗鄰地區,蘇州崑山與上海交界地區,建設超大型長三角田園綜合體等探索和實踐,也已展開。

參與論壇的不少專家表示,長三角地區要將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加快鄉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城鄉要素交流市場統一建設,進一步推動區域資源整合、一體化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