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澤奇:你是如何到目前的社會地位?

邱泽奇:你是如何到目前的社会地位?

作者 | 邱澤奇

來源 | 澎湃新聞

與以往多數學者以呈現人群社會經濟地位構成和形態為目的研究社會結構不同,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邱澤奇把社會結構放入中國長時段的歷史發展演變中研究,觀察到社會結構是社會結構框架的後果,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制度安排,規定了人群可以獲得社會結構位置的域。

邱澤奇指出,在長時段的中國歷史中,社會結構框架經歷了二進制(binary)、兩極制(bipolar)、雙軌制(dual)的轉變,正在向單一制(unitary)邁進。而單一制的可能性讓人們站在了一個新機會的起點。

以下為講座內容:

邱泽奇:你是如何到目前的社会地位?

邱澤奇,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師從費孝通。著有《費孝通與江村》、《當代中國社會分層狀況的變遷》等。 澎湃新聞 劉箏 繪

大家好,在座的各位都是經過辛苦的考核考試才進入北大。無論是考研還是考博,都是付出了辛苦的汗水。大家從幼兒園開始花了十數年的時間來學習,如果大家考入北大隻是為了完成父母的心願,我覺得這就有點“二”了。

你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你要知道自己來北大的目的,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今天我選擇中國社會結構的歷史演化這個題目來和大家分享,主要想幫各位低頭看看腳下的路,看看你們的選擇到底是為什麼?到底符合不符合這個時代的潮流?

社會結構讓人瞭解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

社會結構這個概念,社會學本身對此也沒有統一的認識。

也並不是每一位社會學家都願意討論社會結構,比如涂爾幹和韋伯就沒有明確地討論過社會結構。但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在他們做學問的那個年代,社會結構的議題並沒有上升到影響社會運行。

他們感興趣的是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一些現象,涂爾幹感興趣的是有些人從熟人社會進入到陌生人社會,像從農村進入工廠後,人們如何進行交往,社會間的鏈接紐帶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的特徵。

而韋伯感興趣現代工業化社會到底有什麼組織特徵。如果說涂爾幹對勞動分工從社會學的角度做出了突出貢獻的話,那麼韋伯就是從組織的角度為我們提出了一些至今仍很睿智的視角,那就是科層制以及科層制背後的文化和力量。

馬克思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但是他預言了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只有他提出了社會結構的問題。馬克思把社會分成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

在工業化早期,也叫做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這是兩個對立的階級。他預言了當資本主義高速發展後,一定會有一個新的階級出現,即共產主義。

之後的社會學家們也不是都願意去討論社會結構,但是社會結構卻成為社會學不可越過的一個議題。當前市場上社會學教科書中的社會結構的概念都讓人一頭霧水,那些概念太複雜,太晦澀。

我更願意從一種簡單易懂的視角去分析社會結構。比如職業、收入、消費這些維度都可以用來分析社會結構。

社會學家感興趣的社會結構是階層結構和階級結構。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馬克思區分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但是階層並不認同兩種群體相互對立的關係,而更多地把社會看作一個整體來刻畫各自的位置。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社會看成一個人,每個人代表著一個大致的群體,這些人有各自的類型,比如說職業類型、性別類型、年齡類型,這些類型和他們的層次構成一個結構。

教科書上,社會結構的範疇包括家庭結構、組織結構、職業結構等各種類型、層次的結構。而我傾向於簡單地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看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結構。

摸索社會結構至關重要,因為每個社會成員必須依賴社會結構才能明白各種日常情境的意義。概括來講,社會結構對個體指的是社會身份或地位結構,受先賦和自致兩個因素形成。

就個體而言,社會結構的重要性莫過於讓自身瞭解自己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和獲得的途徑。

社會流動與工業化進程

你是如何到自己目前的位置上的呢?比如說你現在是北大的學生,怎麼你的鄰居就沒有考上北大。你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回答我的問題。有的人會說因為我努力,因為我聰明。

這是從個體的角度去回答。當然你的聰明也可能有基因的因素,你爸媽給了你很好的基因,不僅體現在外貌上,在智慧上也有體現。這是從相互的角度去回答。

社會學關於社會結構的研究有兩大主題,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層。那麼研究問題就來了,哪些因素影響了在座的向上流動。

當然也有向下流動的可能性,有時你即使不願意向下也不得不向下。社會流動問題的探討最初來自於一位從沙皇帝國流動到美國哈佛的學者,他提出這種流動是沒有趨勢、沒有規律可循的。但這個問題立馬引起了很多學者的回應。

大致可分為兩種聲音,一種是反對,比如因為工業化而帶來的社會流動,大量的人因為工作機會的因素從農村流動到城市。另外一種認為社會流動沒有規律,無法去洞察。總結下來就是,

無論是個體視角還是社會視角,這些視角都是沿著美國式的理論路徑在走,那就是職業等級。

二戰結束一直到20世紀末,只要你知道一個人的職業,就能大概知道他的社會地位在什麼水平。所以職業等級製成了美國人探討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也成了一個指標,之前既有的研究都可以納入這個框架中。

社會視角把社會流動歸咎於工業化進程,衍生出社會的階級分析和機會分析;個體視角對社會流動的理解則著眼於譬如市場經濟等其他變革因素。社會視角所帶來的群體機會性和個體視角賦予的個體自主性成為兩類形成社會結構的機制。

歷史視角下的社會結構演變

研究當下社會時,社會學家應注意視角的轉換,需放眼長時段的歷史社會的變遷,因為從長時段看,社會框架是變動的,給定基本制度安排的前提下,無論從社會視角還是從個體視角都會給研究結論帶來一定侷限。

把當下的社會情形放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段來看,我們就會發現既有的理論研究確實有非常大的侷限性。它們都忽略了基本的制度安排,不去討論基本制度是什麼,只是去討論在當下情景下是怎麼流動的。

比如說黨員身份有助於向上流動,家庭的富足有助於向上流動。這些都是在給定的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因此無論從社會視角還是個人視角,基本制度都是沒有被討論的。這就是為什麼我把社會結構後面加了框架兩個字,這才是人們流動的基礎。

二進制的社會框架

中國社會經歷過三個社會框架。

第一個社會框架是二進制(Binary),以古代中國的官-民制度及士農工商的等級為前提,圍繞一系列的二進制二元結構,如:官-民,官-商,官-兵。

二進制的二元不是隔離的,而是互倚的、制衡的。官民雙軌的流動閾值很清晰,從民到官有相應的升級制度,官的內部流動古往今來也有對應的晉升等級制。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社會的框架不是一個常量,是一個變量。

這是我們把既往的研究放到歷史的縱深中的第一個發現,這個發現的事實基礎就是二進制。

簡單來說,在二進制的制度框架下,雙方是相互依賴的,同時又是相互制衡的,是一種動態的變化。比如中國古時候皇帝的罪己詔。這就是一種動態制衡,不僅要怪罪臣民,也要怪罪自己。二進制中的雙方是缺一不可的,有父就有子,有師就有徒。

缺了任何一方都是構不成二進制的結構的。古時候官與民是一種二進制的關係,民可以做官。但民不是都平等的,民分為士農工商。這些都是身份上的劃分,不同的身份是可以變化的,農可以變成士,進而成為官。二進制的結構是可以流動的,不同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印度不同的種姓很難流動。

兩極制的社會框架。

第二個社會框架是兩極制。與二進制不同,兩極制的二元是相互隔離、對立的關係。

對立關係即敵-我,隔離關係如城-鄉。另外,戶籍制度、城鎮福利保障制度促使二極制的二元間的流動受阻,互相隔離的兩元有各自的流動制度,也會設有一定的最高點,稱為天花板效應。

兩極制是階級鬥爭出現後演化來的。除了身份二元之外,還出現地域二元,地域二元是相互隔離的,城鄉差距就是地域二元的直接結果。城市人吃的是商品糧,而農村人自己還要上交糧食,這就是地域二元的突出標線。

有一些穩定的制度來支撐兩極制,第一個是農村的向上流動。比如在一般農民層級,你最多隻能做到大隊長,這就是他的天花板。第二個是城市的向上流動,對於普通工人來說就是一到九級,對於幹部官員來說可能就是一到三十一級的行政等級,最高級就是主席。

雙軌制的社會框架。

第三個社會框架是雙軌制,雙軌制是從兩極制演化而來的,兩極制中只有價值觀認同,而在雙軌制中,出現了權力認同和財富認同。

權力和財富既不是互倚,也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平行的,甚至是互通的,從而雙軌相互轉化也有了可能。與二進制和二極制相同,雙軌制每一元內部同樣遵循一個等級結構,但這個等級的標準非權力等級即財富等級。古時候的商就是末等的,商人的衣服布料、馬車規制都有著嚴格的要求,有財富也沒有用,那個時候財富和權力不是對等的,是分開的。

雙軌制下形成的官商任選的可能也暗示了社會流動制度的不穩定性。比如宋代、明末、清末的賣官現象。但在現代,權力等級和財富等級不像之前那麼對立,官商的聯繫紐帶在當今中國社會更為緊密。

單一制的社會框架。

第四個可能出現的社會框架是單一制。

單一制結構意味著在基本制度上安排了一類認同,這類認同就是財富認同。在這種條件下,權力受到財富的支配,權力聽從於財富,那就是今天的美國。大財團掌握著政治,掌握著國會。還有一種就是權力和財富之前通過旋轉實現交換,這是今天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情形。

在單一制下,權力是保護財富的工具,財富是支持權力的基礎。而單一制的可能性也讓人們站在了一個新機會的起點。在這樣的社會,如何保護人民的福祉得到滿足,如何守護人民的利益,這是大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以上內容為邱澤奇教授4月12日在北京大學所做的題為“中國社會結構的歷史演化”演講,由王冬東整理,未經演講人審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