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背景下錦城學院積極探索「未來型」課堂建設

“錦城”課堂的變革

———在“互聯網+”背景下錦城學院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探索與創新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常態化

  從2012年“慕課”元年開始,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便開始探索學習可汗學院的經驗,到2015年,錦城學院明確提出“翻轉課堂”的全覆蓋,倡導教師熟悉慕課、微課等在線教學方式,掌握微視頻製作等核心教學技術,要求每位專職教師均要實現所教授課程的“翻轉”。為此,學校建設了專業的微課製作室,為教師提供微課製作的基本設備和空間,各個學院積極響應,陸續建立了微課製作室。學校與超星、爾雅機構合作,開發了實施校內翻轉課堂的數字平臺——“錦城在線課堂”,簡稱JCOC。在這個平臺上,錦城教師們“獨創”及“改編”的視頻微課一一呈現,除此之外,還有超星、爾雅機構提供的優質“慕課”資源。學生利用該平臺進行在線課程學習,除了在PC端觀看,還可以通過下載超星手機客戶端,實現手機端學習,即實現了學習場所的全覆蓋,學生可隨時隨地在移動端學習。2016年錦城學院“翻轉課堂”實現了全校教師的全覆蓋。截至目前,“錦城在線”已開設翻轉課程2000門次,上傳視頻26000餘個,音頻數3000餘個,圖書數2000餘冊,文檔數30000餘個。今年累計訪問量已近2000萬人次。學生課前通過微視頻、相關PPT等進行學習,課後在線提交作業、在線討論、閱讀資料,老師在線評分,發佈通知公告,監控學生點擊以及學習情況等,錦城在線將課前、課中、課後的全程連接起來,拓寬了課堂的界限。通過錦城師生這幾年的努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形成了錦城課堂的新常態。

在“互聯網+”背景下錦城學院積極探索“未來型”課堂建設

“翻轉課堂”讓學生參與度更高

在“互聯網+”背景下錦城學院積極探索“未來型”課堂建設

老師們錄製微視頻

  計算機與軟件學院的趙杉老師,承擔著《計算機科學技術基礎》這一門課程的講授。這門課是讓同學們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梳理計算機專業課程結構,為後面開設的專科課做鋪墊,對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理論和實踐並重的入門課。趙老師認為,本門課程理論教學部分內容明確,實踐操作部分學生掌握參差不齊,非常適合通過“翻轉課堂”進行教學。他上傳自制視頻9段,總時長72分鐘,上傳題庫600道。截止目前,學生總訪問量37000餘次,平均每人70.2次;線上討論主題總數712個,平均每人3.9次。在這門課上,學生基本實現了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教師根據具體情境給予指導和幫助,課堂效率、學習效率十分顯著。學生反饋認為,“翻轉課堂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並能跟老師一起探討問題的平臺,大量課餘時間我們可以在錦城在線上面自學一些內容。趙杉老師的視頻錄製得很好,講解清晰、充分,調動了我們的學習積極性,快速地掌握了一些計算機基礎知識。”錦城翻轉課堂的全覆蓋,錦城微課的大量更新迭代,傳統課堂與在線課程的深度融合,讓課堂不再是老師單向知識的傳遞,而成為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答疑解惑、交流碰撞與內化、鞏固,運用知識的課堂。

  “移動與智能”引領課堂模式的進化

  錦城的第一課堂(教室教學課堂),並不排斥手機移動終端。相反,學校正在大力探索和追蹤移動、智能設備在傳統課堂上的融合與運用,將技術媒介與教育教學嫁接聯繫,形成學校師生共建、共享、共治的學習社區。其中,手機直播成為了錦城學院課堂變革的又一探索。藝術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師謝蕾敏銳地看到了傳媒行業在融媒體背景下的激烈競爭,傳統媒體人紛紛轉型,自媒體、新媒體等發展迅猛。她思考到,傳統的播音主持專業的課程教學已經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的需求,當前,國家級省市媒體到互聯網巨頭以及自媒體人,紛紛湧入視頻直播的大潮中去,在播音主持教學中嵌入移動媒體是大勢所趨,高校的傳媒人才培養應該符合當下社會需求以及未來傳媒業發展趨勢。於是,謝蕾老師的《小屏直播》課程在本學期全新上線,將手機直播帶入課堂,這門課幫助學生掌握大小屏直播的差異,專業學習小屏直播的語言策略,話語特點,互動形式以及全程設計等方面。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她非常強調實戰訓練,她會讓學生直接擔任“一線媒體人”,去從事實際的工作,快速實踐小屏直播的技能,提高小屏直播的水平。在今年的開學典禮、融媒體時代下播音主持專業發展高校教學研討峰會上,她所指導的學生們紛紛拿起手機進行小屏直播,內容通過四川觀察、優酷等平臺分發,直播內容觀看、點擊率超百萬。除了直播各種校內外活動,謝蕾老師也表示,將在下學期進行課堂教學的直播演練,通過專業的課堂教學直播策劃與設計,將錦城課堂通過手機直播的形式推出去。錦城學院超前的人才培養理念、師生的專業態度以及實踐能力受到了社會的認可,近期,四川觀察網、熊貓視頻以及封面新聞等媒體紛紛與錦城學院藝術學院簽訂校企合作框架協議,將來會在移動視頻、直播領域合作打造更加優質創新的新媒體內容和產品。智能終端連接無限可能,錦城學院課堂與移動智能終端的結合碰撞出創新之火。

在“互聯網+”背景下錦城學院積極探索“未來型”課堂建設

同學們在進行手機直播

  據文傳學院教師吳治剛老師介紹,今日頭條在錦城學院開設的新媒體課程定向培訓班——頭條學院,從授課到考核,本課程全部依靠移動端和PC端完成。這完全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授課形式和授課方法。教師授課利用微信群語音講授,授課教師不侷限於校內,由頭條學院聘請各個領域的大V、自媒體達人進行授課,主要講授新媒體內容建設及運維營銷,學生可以根據內容自選進度、自由進出該微信群,學生實踐和考核則是直接通過今日頭條,創建維護自己的個人頭條號來進行評比,所有的作業完成方式、批改作業形式全部是在移動端上完成,成績評定(階段性考勤+頭條號的閱讀數據量)也一目瞭然。而錦城學院教師在其中的角色也在發生轉變,更多的是一個輔助者、引導者的作用,實現了線上線下混合的“雙師課堂”或者是“多師課堂”,能夠更加全方位與學生對話、交流、答疑,陪伴著他們一步步成長起來。“頭條學院”是錦城學院文傳學院新媒體專業的必修課和其他五個專業的選修課,共設置一個學分,從2016年9月開設至今共計3期,授課人數500左右,上課時間為每週一次。據統計,已經有500餘名學生通過頭條號進行實踐,而發佈在今日頭條的作品的總閱讀量超過3億。

在“互聯網+”背景下錦城學院積極探索“未來型”課堂建設

  教師們在建立智慧化學習空間的路上還在不斷摸索,文傳學院的鄭偉老師直接對微信公眾號進行二次開發,建立了自己所授課程《網頁前端技術》的“智慧課堂”。學生通過二維碼關注在線學習平臺,綁定學號開展系列學習活動,功能主要有簽到、查詢成績、觀看微課程、接收通知、聯繫老師同學、提交作業、測試以及設置個人主頁等,都是通過在線完成和提交,而老師通過後臺統計可以及時瞭解相關數據,例如簽到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並且還通過簽到領取積分,再用積分兌換平時成績。他構建起以“微課程+微作業+微測驗+微學分”為主體的模式。課程、課堂變革與創新所帶來的一系列教學成果已經初見成效。2014級新媒體專業的張雪敏同學,其個人頭條號閱讀量已經達9000萬餘次,她說到,“直播”課程、在線課程帶給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習無處不在,自己有時候入睡之前還會拿出手機把微信課程語音全部再聽一遍,加強鞏固學習。目前,她已經在國內知名網站愛奇藝實習,這段特殊的“課堂學習”經歷讓她受益匪淺。

  “未來課堂”:錦城學院在探索

  立足現在,面向未來,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未來的大學課堂將走向何方,教育者們難以預測。但不管怎樣,網絡在線課堂與傳統課堂的融合,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整合在日益推進,怎麼創建更加有效的課堂,拓寬學生學習的深度,滿足個性化學習定製需求等方面始終是課堂研究的課題。錦城學院一直堅持“錦城課堂大於天”的理念,師生在課堂教學的探索和研究也從不間斷。據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毛建華介紹,今年,文傳學院的教師們正在積極探索“手播課”,這是一款完全基於移動設備的知識分享視頻直播應用,主要載體是手機,對專業設備要求較低,如果開展,受眾能完全覆蓋師生,可實現一鍵開啟教學直播。他介紹到,手播課能傳遞知識文檔、直播視頻圖像,及時互動溝通,甚至在線連麥。所有的操作不再侷限於時間和地點,完全通過智能手機就可以完成。手播課將直播與播放電子文檔的需求連接在一起,提供了更加多鏡頭多場景的切換。連麥提問、塗鴉、遙控操作以及重點勾畫等主要功能加強師生互動,這將對在線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計算機與軟件學院的副院長王建介紹,他們將引進ITBEGIN平臺,嵌入錦城在線,更適合編程類課程的教授,有助於學生學習編程,當某位同學在ITbegin上開始“我的課程”學習起,他寫的每段程序、每次運行、每個答疑、每次課程筆記,都會被記錄下來,平臺會記錄下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而通過這個平臺,老師的評測也更加科學、高效,老師們依託平臺數據快速查看學生對於編程的掌握以及學習情況,減輕了機械化的重複勞動,幫助老師更加專注地分析同學的技術能力弱點和問題所在,讓課堂更加“專業化、智慧化、高效率”。通識學院副院長文舉還向記者介紹了錦城學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簽訂了在線開放課程合作協議,錦城學院教師將參與愛課程網的中國大學慕課建設,開發、製作授課內容相關的教學視頻、音頻、文字及圖片等。愛課程網是由教育部委託高等教育出版社開發的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共享系統。這次合作是對錦城學院在線課程建設所取得成果的肯定,也是對整合校內優質教育資源和技術資源,實現課程和平臺的多種形式應用與共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次機遇和挑戰。

圖文/宣景容 甘雨絲 周奕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