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的战斗力不强,为何淝水之战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万前秦军

很多人认为古代军事打仗,是类似回合制游戏或者电影中,二个阵营。你有5万人,我有10万人。两军对阵发动进攻。经过长时间搏斗厮杀。结果我损失了5万人马获得胜利。

人少的一方战败,部队全灭。

晋军的战斗力不强,为何淝水之战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万前秦军

对阵

历史上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战场上,两军对阵。你有2万人,我有1万人。

但并不一定是2万人的部队获胜。

两军对阵,开始接触之后,如果按照游戏的设定,双方开始“损血”。开始有士兵阵亡。

可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其中一方的军团会开始崩溃。

一旦心态崩溃,整支军团的战斗力会迅速下降到0.

士兵们会争先恐后地扔下手中的兵器,对于死亡的恐惧笼罩了他们的心头。失败的恐惧,像瘟疫传遍整个军团。将军再也无法指挥士兵。士兵们转身开始逃走。

而一个逃跑的士兵,是没有任战斗力的。一旦军阵崩溃,那就是单方面的屠杀了。

所以,最符合陆军规律的其实是军棋。司令吃军长,军长吃师长,师长吃旅长。

陆军之间的较量,就是一种“比大小”的游戏。

看看哪只部队更加精锐,哪只部队更加强悍。一旦分出胜负,就是赢者通吃的局面。

所以司令吃军长,司令本身是没有任何损伤的。

坦克

另外一种战法,则是根本连“10%的损伤”也不需要。

我直接搞到你混乱,只要你“军阵崩溃”了。战术的目的就达到了。

比如说用骑兵克制步兵。骑克步经历了三个阶段。

  • 轻骑兵

  • 中型骑兵

  • 重骑兵

最早的时候,是轻骑兵。

轻骑兵的使用限制很大。他必须“绕”到敌人的背后去。

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

现在坦克都只有一根炮管,而在最初的时候,坦克是“多炮塔”的。

因为最初的时候,坦克的设计,是为了碾压步兵。

步兵通常没有太强的火力。基本上没有防御能力。

因此坦克常装备多管小炮。主要是碾压步兵用。

但是,随着坦克的发展。坦克怼坦克成为主流。

坦克战,成为了最重要的主力决战。“坦克战”的约束,使得坦克设计迅速抛弃了诸多小炮。

而把全部的“火力,射程”堆积到一枚主炮上面。主炮射得远,射得猛。就是最强坦克。

同样道理,对于步兵的“防御阵型”,也是成立的。

最早的步兵阵型,有一种圆形阵。

结成一个大圆,前后左右防护力一样。

晋军的战斗力不强,为何淝水之战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万前秦军

但随着战争的发展,“阵型”迅速地演变,进化。

军事家们很快就发现,把“防护力”全部堆在正前方。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与其四面均匀的防护力。不如加强正面,薄弱侧面,放弃背面。

在大型的战场中。横面往往会长达几公里。

每一个小型的方阵,由80~100人组成。面宽只有几十米。

所以战阵的一般设计,都是集中一切力量,加强正面防御。

在最早的骑兵对步兵的战斗中,骑兵要克制步兵,需要非常高超的指挥能力。

因为轻骑兵的战斗力很弱。有的时候甚至就是骑步兵。

骑兵唯一奇袭般的做法,就是绕到敌军背后。从正后面攻击。

另外一种杀伤力巨大的战法。则是“伏击”。

你想象一下,二军正在僵持不下的时候。突然你方阵营的背后,冒出来一群骑兵。准备开始冲阵。

“伏兵”需要非常强的计谋能力。

而到了“中型骑兵”的阶段。局面就有了极大的改观。

中型骑兵除了步战之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可以坐在马上,挥舞马刀或者长枪进行冲锋。

因此“中型骑兵”不必完全绕到敌军背后。等待稀少的战机进行出击。

中型骑兵一般配置在本阵二翼。战争开始后,他们就以强破巧,强行从侧翼突入。

晋军的战斗力不强,为何淝水之战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万前秦军

更防护侧翼的布阵

中型骑兵具有非常强的冲击能力。步兵方阵稍一不小心,就会被撕裂。

在骑兵史中,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

而到了第三级,“重骑兵”。重骑兵的冲击力又升了一级。

其最终的威力,“重骑兵”可以正面冲锋。

不管你正面防御是什么,我就堂堂正正猛冲过来把你碾压粉碎。

重骑兵因为其狂猛的冲击力,几乎无视一切防御。完全无法抵挡。

在冷兵器时代,只有一种兵种可以正面和重骑兵对冲,并且把重骑兵撕得粉碎。

那就是象兵。

就杀伤力本身而言,“骑兵”直接杀死的人数并不多。

骑兵的作用,在于碾压一遍之后,让你阵营“混乱”。整个步兵的阵营不复存在了。

军队阵营崩溃了。惊慌的士兵抛下武器,四散逃命。

重骑兵撕碎战场,再让其他兵种尾随追杀。99%的敌兵死于追杀途中。

骑兵对于步兵的碾压式优势,在北宋“好水川”之战后,此战,李元昊运筹周密,预先设伏,诱宋军就范,发挥骑兵优势,突然袭击,一举获胜,是一次成功的伏击战。

当时认为,唯有骑兵才可以克制骑兵。

于是就有士大夫研究,在二湖或者关中地区,隔开一大块区域,辟为牧场。专门为培养马匹,骑兵,专业骑士使用。

然而,如果你本来是大片的“农田”。

这些农田原本是可以出产农夫,出产步兵的。

计算的结果,大约是每一个骑兵,成本相当于25个步兵。

造400个骑兵,就会少造10000步兵兵团。

在4000骑兵,就会少造100000步兵兵团。

北宋的士大夫们,居然又认认真真地讨论了一会。用25个步兵,换一个骑兵,到底值得不值得。

可见骑兵之宝贵。

杂牌部队

步兵战争的游戏规律。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很多名将,往往不喜欢“增兵”。

如果我自己带一个主力兵团3万人。手下都是我自己人。

你非硬塞给我1万杂牌军,要求一起带上战场。很多名将是拒绝的。因为反而会降低战斗力。

兵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任何一个战场,其“正面”都是有限的。

只能投入几千兵力。在一个几公里的侧面进行拼杀。

一旦崩溃,那就是兵败如山倒。你再多几千,差别也不大。一样是炮灰。

如果打赢了。打赢了更不需要你了。

更糟糕的是,对于无数名将梦魇般的一个可能。“猪队友”。

也就是出于某些原因,你不得不将一个很“渣”的盟军放在了阵线第一排。

等到战争开始时,这个“猪队友”,抵挡二三个回合,死了一小部分。然后就崩溃了。整队人溃散着向你本阵奔来。

这时候你是管好呢,还是不管好呢。

如果你不管的话,“崩溃”这种事是带有传染性的。漫山遍野跑来的“败了,逃命啊”的溃兵。很有可能把你本阵军心也带崩了。让你跟着一起炸营。

如果你管的话,你就要用强弓硬弩,把他们全部都“射杀”在营寨门前。可是再怎么说也是盟军。回去以后政治上的麻烦肯定无穷无尽。

在历史上,凡是拼凑了各个“部族”兵团。到最后凑成十万,几十万大军的。下场都不怎么好。

远的,有大流士三世迎战亚历山大。波斯帝国几十万兵力对阵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4万部队,波斯帝国终以十万余人的惨重伤亡败北,君主大流士三世也于战后被杀。

近的,“淝水之战”。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晋军的战斗力不强,为何淝水之战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万前秦军

晋军的战斗力,怎么都不能说强。

苻坚的错误在于,他带了无数无数的“杂牌部队”。而且那些新被征服者心还不齐。

前方一接仗,“猪友军”顿时就崩溃了。漫山遍野的往回跑。

往回跑的时候,冲散了苻坚的本阵。

前秦大军草木皆兵烟消云散。

风林火山

古往今来,有无数研究兵书的人。力图避开这个陷阱。

其中最典型的,是被誉为“战国第一兵法家”的武田信玄。

武田信玄的用兵信仰,称之为“风林火山”。其军旗也称孙子四如真言之旗。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武田信玄的用兵理念,其实是“永远不要让部队崩溃”。

如果我有15000人。但我不会把15000人都投入战斗。

以一个标准的武田军制设计:

  • 风二部,合计2500人

  • 林二部,合计2500人

  • 火二部,合计3000人

  • 山一部,合计6000人

在每一次战斗中,武田信玄会派出风部,或者林部。轻骑兵,或者长枪兵。

侵略如火,剽悍如林。

但是,“山”在山上。山是永远不动的。

对于武田军来说,每一部各有胜负。世上没有不败的军队。

但是对于“风,林,火”来说,他们都很清楚。他们只是小股外围部队。

每一次战斗“风,林,火”都竭尽全力。使尽勇气和谋略去战斗。可是他们从未绝望,从未崩溃。每当他们感到疲惫,对胜利感到疑惑,对战斗感到困扰时。他们就抬头看看上方。

山在那里,那个魔神一般的男人,他就坐在那里。

晋军的战斗力不强,为何淝水之战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万前秦军

跟在他身边的,我们的“主力”在那里。

于是将士们就有信心了。“不是我打不过你”。

“我们还有90%的士兵在背后”

“换一批人上,肯定揍死你”。

武田信玄兵法的奥义,其实在于最后一句:“不动如山”。

山是不动的。永远也不能动。

他虽然带了14000士兵上战场,可是能投入战斗的,永远只有8000人。

剩下的6000人是他的“主阵”。

“山”字阵是用来压阵的。永远也不能投入到战斗。

只要“山”还在,地面上还在战斗的部队,就能保持很高的士气,也不容易崩溃。

“风林火山”可以保证每一次投入战斗的部队,都是最佳状态。

“山”如果下场,难保连底裤都输掉。

武田信玄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继位。

在年轻人的眼里,老头子总是愚蠢的。凡事都不如他聪明。

长筱之战,武田家倾巢而出。精锐骑马军团死伤达七千人,几乎全军覆没。

武田家丧失全部野战兵力。

从此积尸待宰。

八年后武田胜赖切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