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的戰鬥力不強,爲何淝水之戰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萬前秦軍

很多人認為古代軍事打仗,是類似回合制遊戲或者電影中,二個陣營。你有5萬人,我有10萬人。兩軍對陣發動進攻。經過長時間搏鬥廝殺。結果我損失了5萬人馬獲得勝利。

人少的一方戰敗,部隊全滅。

晉軍的戰鬥力不強,為何淝水之戰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萬前秦軍

對陣

歷史上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

在戰場上,兩軍對陣。你有2萬人,我有1萬人。

但並不一定是2萬人的部隊獲勝。

兩軍對陣,開始接觸之後,如果按照遊戲的設定,雙方開始“損血”。開始有士兵陣亡。

可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其中一方的軍團會開始崩潰。

一旦心態崩潰,整支軍團的戰鬥力會迅速下降到0.

士兵們會爭先恐後地扔下手中的兵器,對於死亡的恐懼籠罩了他們的心頭。失敗的恐懼,像瘟疫傳遍整個軍團。將軍再也無法指揮士兵。士兵們轉身開始逃走。

而一個逃跑的士兵,是沒有任戰鬥力的。一旦軍陣崩潰,那就是單方面的屠殺了。

所以,最符合陸軍規律的其實是軍棋。司令吃軍長,軍長吃師長,師長吃旅長。

陸軍之間的較量,就是一種“比大小”的遊戲。

看看哪隻部隊更加精銳,哪隻部隊更加強悍。一旦分出勝負,就是贏者通吃的局面。

所以司令吃軍長,司令本身是沒有任何損傷的。

坦克

另外一種戰法,則是根本連“10%的損傷”也不需要。

我直接搞到你混亂,只要你“軍陣崩潰”了。戰術的目的就達到了。

比如說用騎兵剋制步兵。騎克步經歷了三個階段。

  • 輕騎兵

  • 中型騎兵

  • 重騎兵

最早的時候,是輕騎兵。

輕騎兵的使用限制很大。他必須“繞”到敵人的背後去。

用騎有十利: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虛背敵;三曰追散擊亂;四曰迎敵擊後;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關津,發其橋樑;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蓄,虛其市裡;十曰掠其田野,繫累其子弟。此十者,騎戰之利也。

現在坦克都只有一根炮管,而在最初的時候,坦克是“多炮塔”的。

因為最初的時候,坦克的設計,是為了碾壓步兵。

步兵通常沒有太強的火力。基本上沒有防禦能力。

因此坦克常裝備多管小炮。主要是碾壓步兵用。

但是,隨著坦克的發展。坦克懟坦克成為主流。

坦克戰,成為了最重要的主力決戰。“坦克戰”的約束,使得坦克設計迅速拋棄了諸多小炮。

而把全部的“火力,射程”堆積到一枚主炮上面。主炮射得遠,射得猛。就是最強坦克。

同樣道理,對於步兵的“防禦陣型”,也是成立的。

最早的步兵陣型,有一種圓形陣。

結成一個大圓,前後左右防護力一樣。

晉軍的戰鬥力不強,為何淝水之戰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萬前秦軍

但隨著戰爭的發展,“陣型”迅速地演變,進化。

軍事家們很快就發現,把“防護力”全部堆在正前方。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

與其四面均勻的防護力。不如加強正面,薄弱側面,放棄背面。

在大型的戰場中。橫面往往會長達幾公里。

每一個小型的方陣,由80~100人組成。面寬只有幾十米。

所以戰陣的一般設計,都是集中一切力量,加強正面防禦。

在最早的騎兵對步兵的戰鬥中,騎兵要剋制步兵,需要非常高超的指揮能力。

因為輕騎兵的戰鬥力很弱。有的時候甚至就是騎步兵。

騎兵唯一奇襲般的做法,就是繞到敵軍背後。從正後面攻擊。

另外一種殺傷力巨大的戰法。則是“伏擊”。

你想象一下,二軍正在僵持不下的時候。突然你方陣營的背後,冒出來一群騎兵。準備開始衝陣。

“伏兵”需要非常強的計謀能力。

而到了“中型騎兵”的階段。局面就有了極大的改觀。

中型騎兵除了步戰之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衝擊力。可以坐在馬上,揮舞馬刀或者長槍進行衝鋒。

因此“中型騎兵”不必完全繞到敵軍背後。等待稀少的戰機進行出擊。

中型騎兵一般配置在本陣二翼。戰爭開始後,他們就以強破巧,強行從側翼突入。

晉軍的戰鬥力不強,為何淝水之戰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萬前秦軍

更防護側翼的佈陣

中型騎兵具有非常強的衝擊能力。步兵方陣稍一不小心,就會被撕裂。

在騎兵史中,湧現了無數英雄人物。

而到了第三級,“重騎兵”。重騎兵的衝擊力又升了一級。

其最終的威力,“重騎兵”可以正面衝鋒。

不管你正面防禦是什麼,我就堂堂正正猛衝過來把你碾壓粉碎。

重騎兵因為其狂猛的衝擊力,幾乎無視一切防禦。完全無法抵擋。

在冷兵器時代,只有一種兵種可以正面和重騎兵對沖,並且把重騎兵撕得粉碎。

那就是象兵。

就殺傷力本身而言,“騎兵”直接殺死的人數並不多。

騎兵的作用,在於碾壓一遍之後,讓你陣營“混亂”。整個步兵的陣營不復存在了。

軍隊陣營崩潰了。驚慌的士兵拋下武器,四散逃命。

重騎兵撕碎戰場,再讓其他兵種尾隨追殺。99%的敵兵死於追殺途中。

騎兵對於步兵的碾壓式優勢,在北宋“好水川”之戰後,此戰,李元昊運籌周密,預先設伏,誘宋軍就範,發揮騎兵優勢,突然襲擊,一舉獲勝,是一次成功的伏擊戰。

當時認為,唯有騎兵才可以剋制騎兵。

於是就有士大夫研究,在二湖或者關中地區,隔開一大塊區域,闢為牧場。專門為培養馬匹,騎兵,專業騎士使用。

然而,如果你本來是大片的“農田”。

這些農田原本是可以出產農夫,出產步兵的。

計算的結果,大約是每一個騎兵,成本相當於25個步兵。

造400個騎兵,就會少造10000步兵兵團。

在4000騎兵,就會少造100000步兵兵團。

北宋的士大夫們,居然又認認真真地討論了一會。用25個步兵,換一個騎兵,到底值得不值得。

可見騎兵之寶貴。

雜牌部隊

步兵戰爭的遊戲規律。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很多名將,往往不喜歡“增兵”。

如果我自己帶一個主力兵團3萬人。手下都是我自己人。

你非硬塞給我1萬雜牌軍,要求一起帶上戰場。很多名將是拒絕的。因為反而會降低戰鬥力。

兵並不是越多越好。

因為任何一個戰場,其“正面”都是有限的。

只能投入幾千兵力。在一個幾公里的側面進行拼殺。

一旦崩潰,那就是兵敗如山倒。你再多幾千,差別也不大。一樣是炮灰。

如果打贏了。打贏了更不需要你了。

更糟糕的是,對於無數名將夢魘般的一個可能。“豬隊友”。

也就是出於某些原因,你不得不將一個很“渣”的盟軍放在了陣線第一排。

等到戰爭開始時,這個“豬隊友”,抵擋二三個回合,死了一小部分。然後就崩潰了。整隊人潰散著向你本陣奔來。

這時候你是管好呢,還是不管好呢。

如果你不管的話,“崩潰”這種事是帶有傳染性的。漫山遍野跑來的“敗了,逃命啊”的潰兵。很有可能把你本陣軍心也帶崩了。讓你跟著一起炸營。

如果你管的話,你就要用強弓硬弩,把他們全部都“射殺”在營寨門前。可是再怎麼說也是盟軍。回去以後政治上的麻煩肯定無窮無盡。

在歷史上,凡是拼湊了各個“部族”兵團。到最後湊成十萬,幾十萬大軍的。下場都不怎麼好。

遠的,有大流士三世迎戰亞歷山大。波斯帝國幾十萬兵力對陣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4萬部隊,波斯帝國終以十萬餘人的慘重傷亡敗北,君主大流士三世也於戰後被殺。

近的,“淝水之戰”。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晉軍的戰鬥力不強,為何淝水之戰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萬前秦軍

晉軍的戰鬥力,怎麼都不能說強。

苻堅的錯誤在於,他帶了無數無數的“雜牌部隊”。而且那些新被征服者心還不齊。

前方一接仗,“豬友軍”頓時就崩潰了。漫山遍野的往回跑。

往回跑的時候,衝散了苻堅的本陣。

前秦大軍草木皆兵煙消雲散。

風林火山

古往今來,有無數研究兵書的人。力圖避開這個陷阱。

其中最典型的,是被譽為“戰國第一兵法家”的武田信玄。

武田信玄的用兵信仰,稱之為“風林火山”。其軍旗也稱孫子四如真言之旗。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武田信玄的用兵理念,其實是“永遠不要讓部隊崩潰”。

如果我有15000人。但我不會把15000人都投入戰鬥。

以一個標準的武田軍制設計:

  • 風二部,合計2500人

  • 林二部,合計2500人

  • 火二部,合計3000人

  • 山一部,合計6000人

在每一次戰鬥中,武田信玄會派出風部,或者林部。輕騎兵,或者長槍兵。

侵略如火,剽悍如林。

但是,“山”在山上。山是永遠不動的。

對於武田軍來說,每一部各有勝負。世上沒有不敗的軍隊。

但是對於“風,林,火”來說,他們都很清楚。他們只是小股外圍部隊。

每一次戰鬥“風,林,火”都竭盡全力。使盡勇氣和謀略去戰鬥。可是他們從未絕望,從未崩潰。每當他們感到疲憊,對勝利感到疑惑,對戰鬥感到困擾時。他們就抬頭看看上方。

山在那裡,那個魔神一般的男人,他就坐在那裡。

晉軍的戰鬥力不強,為何淝水之戰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萬前秦軍

跟在他身邊的,我們的“主力”在那裡。

於是將士們就有信心了。“不是我打不過你”。

“我們還有90%的士兵在背後”

“換一批人上,肯定揍死你”。

武田信玄兵法的奧義,其實在於最後一句:“不動如山”。

山是不動的。永遠也不能動。

他雖然帶了14000士兵上戰場,可是能投入戰鬥的,永遠只有8000人。

剩下的6000人是他的“主陣”。

“山”字陣是用來壓陣的。永遠也不能投入到戰鬥。

只要“山”還在,地面上還在戰鬥的部隊,就能保持很高的士氣,也不容易崩潰。

“風林火山”可以保證每一次投入戰鬥的部隊,都是最佳狀態。

“山”如果下場,難保連底褲都輸掉。

武田信玄死了以後,他的兒子繼位。

在年輕人的眼裡,老頭子總是愚蠢的。凡事都不如他聰明。

長筱之戰,武田家傾巢而出。精銳騎馬軍團死傷達七千人,幾乎全軍覆沒。

武田家喪失全部野戰兵力。

從此積屍待宰。

八年後武田勝賴切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