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去世,享年85岁

【财新网】(陆跃玲)据BBC报道,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于当地时间5月22日去世,享年85岁。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获奖无数,被誉为美国文坛的“文学神话”。其创作主题覆盖犹太人生活,性和美国理想。

菲利普•罗斯曾连续十年被认为是诺奖热门候选人之一,但始终没有从诺奖评委手中接过这个奖杯。菲利普•罗斯本人倒是看得开,他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笑称,他得把书名改成《贪婪资本主义下的性高潮》,才有可能打动那几个老评委。实际上,有评论认为,菲利普•罗斯是那类“不是他们需要诺奖,而是诺奖需要他们”的作家。诺奖之外,他获奖无数,总共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福克纳小说奖、卡夫卡奖、布克国际文学奖在内的26项奖项。

菲利普•罗斯1933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1959年,26岁的菲利普•罗斯发表处女作《再见吧,哥仑布》,惊艳文坛。该作品在第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在长达5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菲利普•罗斯笔耕不辍,总共发表了29部小说作品,和多部文论、散文集。

作为一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多涉及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况以及身份危机。但不同于第一代犹太作家笔下那些受苦受难、恪守教规的“上帝的选民”的传统,菲利普•罗斯对犹太人生活中丑陋的一面多有揭示。他认为,这有助于还原一个真实可信、有血肉之躯的当代犹太人形象。菲利普•罗斯本人从不认为自己是犹太作家,而只是一个“犹太裔作家”。

性描写也是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一大主题,通过刻画主人公在个体与社会冲突中面对性的困惑,表现感性与理性,社会规范与人性本能冲突的丰富内涵。1969年出版的《波特诺的怨诉》,让菲利普•罗斯在西方世界名声大噪。小说通篇是一位”病态“犹太男子的自我告白。由于书中露骨的性描写,小说出版时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一些人认为菲利普•罗斯已滑向低级而单纯的肉欲描写。著名文学评论家欧文•豪也站出来批评,认为菲利普•罗斯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是对艺术世界的亵渎。对此,菲利普•罗斯本人解释道,这是人们一直在做但却不敢面对的事实,他的描写无非是“把本我还给犹太人”。 自称“一辈子读书不多”的E.B.怀特对《波特诺伊的怨诉》评价很高,他认为,一个没有读过《波特诺伊的怨诉》的人,不应该对文字状态妄加评论。

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人物,常含有一些个人的真实经历。这些真实的情节与虚构的情节混为一体,让人难辨虚实。菲利普•罗斯本人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这样说道:“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材料有助于找到并且确定一部作品的真实程度;它给你提供一个标准,衡量你虚构出的内容,直到最后虚构的经历与真实的经历拥有相同的生命力,一样令人信服,一样动人心扉。”

“创新”是菲利普•菲利普•罗斯创作中的一个显著标签。他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叙述多元。一个作家,要从某一种风格和写作习惯里抽身而退,着实不易。菲利普•罗斯如何如何做到常写常新?他的方法是,先写六个月的“垃圾”,再从这堆“垃圾”中寻找亮点,然后从这个亮点开始再出发。“写上六个月的垃圾,然后绝望地放弃,把自己忍无可忍的一百来页扔到一边,挑出十来页尚有生机的,再使劲儿想想这生机究竟何来——于是沿此路直行”“我也发现,只要一路向前,六到八个月之后,又能安抚下那些鬼魂,可以开始写出新东西来了”。

菲利普•罗斯是那种天才和努力兼具的作家。他以较高的起点步入文坛,处女作《再见吧,哥伦布》初露锋芒,被誉为“神童作家”。他没有浪费自己的天才,而是“一年中有340天都在工作”。“除开写作,我长期坚持、又能免除我烦躁心情的活动,只有旅行这一项。可是即使在旅行中我也会感到心烦意乱。”

2012年,79岁的菲利普•罗斯宣布封笔。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2010年出版的《复仇者》。菲利普•罗斯已有多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包括《再见,哥伦布》《情欲教授》《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三部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