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大锤为大家推出全新系列《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希望各位读者老爷多多支持!

本期第二十七回!

咱们之前连续几期的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为列位读者听友讲述的,是汉末三国之际第一位大军阀董卓的覆灭前后细节。那么在董卓之死这一幕闹剧中,司徒王允是真正的导演。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指使貂蝉施展连环计,笼络吕布、离间董卓,最终成功触发凤仪亭事件,引发吕布杀死董卓。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这位从董卓进京开始隐忍的汉末名臣,用了三年的时间侍奉虎狼之徒董卓,同时用这三年时间不断聚集反董人士,最终等到了公元192年发动吕布成功刺杀董卓的良机。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王允,就是这样一个人,用了三年时间潜伏在强横无道的军阀董卓身侧,最终一朝计谋发动,把汉末第一个大魔王董卓的下场给安排得明明白白,随后,潜伏成功的王允,又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成功让自己身死族灭,自己所全力保卫的东汉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

本期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就为您讲述,潜伏者王允的三年隐忍、一朝成功、三月覆灭这样一条奇葩的人生轨迹,以及其背后隐藏的历史逻辑。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在董卓带兵进京的时候,王允是东汉的河南尹。咱们前文书曾经说过,董卓在进京之后,起初为了打造自己的政治团队,老董曾经飞速提拔了一大批士大夫。王允也在此列,他被控制朝政的董卓提拔为高级别的九卿之一的太仆,随后转任尚书令,董卓进京还不到半年,王允已经当上了三公之一的司徒了。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后来,老董的这个火线打造政治团队计划被士大夫集体针对,彻底失败,老董因为政治外行被这群士大夫高手玩得心灰意冷,开始跟士大夫集团彻底撕破脸,把自己火线提拔的那批士大夫比如周珌[bì]、伍琼等人杀的杀、关的关。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对王允信任依旧。

这倒不是因为老董对王允特别信任,而是因为,王允在董卓当政期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治理才能,董卓进京,导致各方势力格局急剧变化,他帮着平衡各方;董卓迁都,仓促之间几十万人的长途迁徙行动,损失巨大,王允帮着尽可能减少损失;初到长安,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王允又帮着稳定朝政。

总之,在董卓手下这三年时间里,王允充分表现出了为董卓补锅的优秀才能。王允的这个才能,对于董卓这种在政治领域常常快速捅马蜂窝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这一点,董卓对王允才会很看重,这也才是王允得以在越来越不信任士大夫的董卓面前能够赢得信任的关键因素。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当然,王允在董卓手下的这补锅三年,同时也是王允的潜伏时期,随着董卓的专权越来越明显,执政水平越来越狂暴,王允也没少给董卓下蛆,他秘密与鲁旭、黄琬、郑泰、张温、荀爽等人谋划,准备干掉董卓。但是迟迟没有结果。

在这里大锤要多说几句,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司徒王允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文官形象,其实这个是不准确的,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文官武将之间是没有后世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的差别的,王允本人其实也是很能打的,如果单挑的话,王允跟董卓是可以搏斗一番的(虽然因为王允的作战经验不如老董,可能最后仍旧要被老董干掉)因为根据正史记载,王允在少年时跟董卓的爱好是一样的,那就是骑马射箭,而且王允也作为豫州刺史指挥过地方军与黄巾军的作战,虽然不如董卓在西凉大小百余战的作战经验丰富,王允毕竟也是上过战场的。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之所以王允等人筹划的灭董行动迟迟不成,最主要原因并不是王允等人是文官,而是王允等人久居东汉朝堂,不像董卓久居前线,因此没有能发展出自己的军事集团,也就是王允等人虽然也能作战,但是他们严重缺乏马仔,关键时刻手里没有兵,对付董卓是可以的,但是对付不了董卓的手下

这种情况直到王允成功拉拢出董卓的头号打手吕布,才算彻底扭转。吕布出头杀了董卓,并且带领并州军成功维持住了长安的局面,尤其是杀掉董卓之后的政治空白局面,有效震慑住了董卓的手下。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但是,到了庆祝胜利的时候,王允的老毛病再度发作了。这一发作不要紧,王允隐忍三年苦心孤诣搞成的杀董计划,在杀掉董卓之后的善后阶段,竟然烂尾了,王允也因此身死族灭。

导致这么大的潜伏计划最终烂尾的,是一个王允从年轻的时候就有的老毛病。这个老毛病,往好的方面来说,大锤可以称之为“嫉恶如仇”,往坏的方面来说,那就是王允这个人直线思维、缺乏隐忍和长远思路。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王允这个人,出身并州名门,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又加上年少成名,因此造成他做事比较简单直接,这一点跟西凉前线成长起来的军阀董卓倒是有些相似。王允19岁就当上了太原郡郡吏,当时辖下的晋阳有个为非作歹的太监赵津,别人都不敢管,王允上去就把赵津给办了。后来本郡太守王球要徇私提拔一个人,王允又大闹一场,硬是把这事给搅黄了。

子曰强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王允就是这样简单直接一路走来。虽然遭到几次挫折,甚至性命被威胁,但是因为他总能得到上面的大佬级官员的庇护,因此总是转危为安。这样一路刚猛直接走到黄巾起义期间,王允遇到了宦海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大危机,那就是他在对抗黄巾军的过程中,缴获了一封书信,是当时汉灵帝宠幸的十常侍私自勾结黄巾军的书信。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别人如果收到这样的书信,考虑到十常侍与皇帝之间的亲密关系,和长久以来的强大势力,一般情况下会审时度势,根据情况从长计议。但是,王允却正义感爆棚,当场就把这个政治手雷给引爆了,他把这封书信直接捅到皇帝那里去了。

大锤在前文说过,十常侍是皇帝的爪牙,是与外戚和士大夫集团争斗的工具,在外戚和士大夫彻底被搞定之前,这个工具是不可能被皇帝丢弃的,而且十常侍经营日久,势力盘根错节,不可能仅仅因为一封信就会被彻底击垮。但是王允仍旧毫无畏惧,去皇帝那里点炮了。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结果就是十常侍最终没被告倒,王允却连续遭到十常侍迫害,又一次濒临完蛋。最终还是要靠朝廷里面的大佬——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等人出面才把用于点炮的王允给抢救回来。

王允就是这样一个嫉恶如仇信奉简单直接的人。在董卓手下当补锅将的三年,是他这一辈子唯一隐忍过的一段时间,就连这三年期间,王允也差点潜伏暴露,有一次董卓要加封王允为温侯(就是后来吕布承袭的那个位子),王允考虑到此时董卓已经名声很臭了,就想拒绝董卓的封赏。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这时候有人劝他,你一旦拒绝,就等于暴露了你不想跟董卓同流合污,董卓必然要跟你翻脸,那我们的潜伏大业不就白费了吗?王允这才忍住政治洁癖,接受了董卓的封赏,让外界以为他确实跟董卓是一伙的。

对于王允来说,这样的隐忍,是违背其个人性格的,所以一旦事后不需再忍的时候,他的性格势必会比之前更直接更简单。尤其是当王允成功干掉董卓之后,以前那些庇护他的大佬们都不在了,现在他自己就是大佬的时候,王允的老毛病再度发作,已经无人能够再挽回了。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董卓死后,在关中各处还保留着十万以上的部下,王允对董卓的这批余部采取了不宽恕的态度,本来董卓的手下因为群龙无首都打算四散跑路了,王允却下令要秋后算账,李傕郭汜等人为了自保,到处拉拢人马反攻长安,这时候本来都打算打酱油的董卓部下,被王允的清除令给吓坏了,于是统统都加入了反对王允的李傕郭汜军。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吕布和并州军虽然战斗力强,但是也挡不住十几万董卓残部的围攻,在董卓死后不足三个月之际,长安再度被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攻占,王允被杀,身死族灭。

直率的忠臣王允死了。死于他的缺乏政治谋略和隐忍。但是毕竟董卓也被杀了。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二十七:潜伏者王允为何见光就死

只不过,这个杀董卓的成功,从其他角度来说,也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王允等忠臣们为了杀董卓,被迫卷入了另一个致命的漩涡。这是怎样的一个致命的漩涡呢?下一期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