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拆掉“城中村” 建起高楼大厦 哪里安放我们的记忆和乡愁

一个“拆”字

肯定是杭州最近两年的热门词

「参考」拆掉“城中村” 建起高楼大厦 哪里安放我们的记忆和乡愁

2017年 杭州共有69411户住户完成签约,完成69个村整村征迁“清零”。2018年开年伊始,杭州主城区计划再完成56个村的整村征迁 3个村的综合整治。同时全年完成住户拆迁4万户,确保80%以上安置房项目实现开工,回迁安置1万户。

「参考」拆掉“城中村” 建起高楼大厦 哪里安放我们的记忆和乡愁

拆迁之后,杭州的壮志雄心展现在大家眼前,各种城建大概念横空出世。东面打造“城东智造大走廊”,南面打造“两轴、四片”中央商务区,西面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就连一直被忽视的杭州传统工业区大城北,今年也迫不及待的开始展示自己的大手笔。

可以想象,未来的杭州城市骨架不断扩大,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十足想必也是题中之义。不过,大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大破坏”,尤其是对城市的老物件,这些记忆了一代代人童年、青春、壮年故事的老物件,需要抢救式保护。

作为杭州市市区内的“拆迁大户”,从去年五月开始,杭州市拱墅区在全区城中村改造地块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老物件征集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具有示范意义。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蓝蔚青认为:从目前的征集情况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老物件不但数量较少,而且文物价值相对较高,面临文物贩子的争购。而新中国成立以后使用过,现在已经基本退出日常生活的老物件还比较容易征集,有条件构建一个个展示生活发展变迁的链条。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一次次的搬家、拆迁,这样的老物件也会愈来愈少。这次全省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由此,他具体建议如下

1. 各地把征集的范围扩大到一切能够反映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已经或正在“退役”的老物件,以动员捐赠为主,同时配套征集捐赠者与老物件有关的生动故事。

2. 利用城中村地块上保留的老住宅,打造各具特色的百姓生活博物馆。

3. 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加强研究和指导,注重通过各种“百姓生活博物馆”,发掘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对内增强民族自信自尊,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文明的魅力和亲和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4.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相关的纪念活动中,这些人民群众历史记忆生动形象的载体可以发挥潜移默化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育作用。今后也可以作为富有人文气息的旅游景点长期发挥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