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關鍵詞:普爾熱瓦爾斯基


尼科萊·米哈伊洛維奇·普爾熱瓦爾斯基,俄羅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探險家和旅行家。生於白俄羅斯一個貴族家庭,曾在波蘭華沙軍事學院教授地理。自從青年時代便立志要前往西藏拉薩探險,故自1867年起,曾一度到達中國西藏和中新疆天山。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向北,我來到了一片將軍戈壁。

這個以軍人職務命名的地方位於新疆奇臺縣城以北,準噶爾盆地東部邊緣,原是個人跡罕至的萬古荒原。開闊的沙地上生長著紅柳、梭梭和芨芨草,紅黑色的石灘在陽光照射下,暑氣蒸騰,經常會出現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幻影。

這裡分明不適合人類生存,但對馬來說,這裡卻是一片任由縱橫的大好天地。

這是一片讓我向往了很久的土地不管是軍人還是馬,在我的心中都是熱情與豪邁、大氣和堅韌。

烈日炎炎正午,堅硬熾白的陽光如萬里長劍,從天而降,我聽見戈壁頑石被刺得“嘎嘎”直響。

祖國的疆域壯麗遼闊,但如今生活在這裡的野馬的歷史卻讓人黯然神傷。

大漠依然,風骨猶存。在拍下一張漠風用手雕出的“將軍”照片之時,我禁不住淚流滿面!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野馬有夜眼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野馬是世界上甲級瀕危動物。為了拯救野馬免遭滅絕,在聯合國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的倡導下,我國林業部同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奧斯瓦爾法基金會簽訂了合同,用新疆阿爾金山的野驢換野馬,實施野馬還鄉養殖工程和野化放歸工程。

新疆野馬養殖中心就建在吉木薩爾縣三臺鎮西地村的沙漠南部,位於吉木薩爾幸福路東側的荒漠上,佔地面積約600公頃,已註冊野馬百餘匹,為世界第二大野馬養殖中心。

野馬在生物學上的分類地位為哺乳綱,奇蹄目,馬科。其形態特徵為外形粗壯,頭短鈍而大,口鼻都不太尖削,額髮短或缺,鬃毛逆生,短而直立,下垂於頸部兩側,尾基具短毛,距尾基10公分左右開始往下長著長毛馬尾,體長2.2-2.8米,尾長38-60分公,體重200至300公斤。毛色除腹部和四肢內側為白色外,其他部位均呈土黃色。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想像中的體魄健壯的野馬想奔馳於戈壁大漠,猶如風沙疾馳,壯觀不已。

如今,它們卻被圈養了起來,一個個膘肥體壯,野性所剩無幾。

養殖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野馬的“伙食標準”很高,主要食苜蓿草,同時要定量給它們喂胡蘿蔔、甜菜和雞蛋,以補充營養。

為不使野馬完全退化,養殖中心的圈欄共有三層,根據各個野馬的不同情況,將它們分置於三層圍欄中,分為一極放野、二級放野和三級放野。

從一級到三級,有意識地提高野馬的“自我生存”能力,然後再結合工作人員的觀察,再將野馬放回大自然。

養殖野馬的日子艱辛而寂寞,茫茫戈壁,中心的20多名工作人員平時除了能見到一些來這裡參觀旅遊的人之外,幾乎再也見不到什麼人了。

這20多個人不但擔負著為野馬喂草、喂料之外,還擔負著為馬看病、分離馬群以及育種等項工作,包括為馬“接生”。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時間一久,大傢伙便與野馬結下了深深的“感情”。因此,與遠道而來的遊人談論得最多的話題也都是野馬。

野馬的生活習性是結群生活,冬季一群可達數十頭,食物主要是針茅等禾本科草類和梭梭等灌木。

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野馬食蒿類和蔥屬植物等,早晚沿固定路線到山泉或河流處飲水,飲後就在附近地區覓食並休息數小時之久,悠閒自得或臥或站,各隨其便。

當年,悠然自得的野馬,其性兇野,嗅覺、視角與聽覺非常靈敏,眼睛長在頭上部的兩側,就是吃草時也能看到四周的情況,以防狼等天敵的侵害。其他動物無論是順風或逆風都很難接近野馬。

野馬有著驚人的奔跑能力,每小時可跑60公里的速度。

如今,野馬只能被鐵欄杆圍起來,遠遠看上去目光中或多或少有些溫存,有幾分對於人的依賴。

野馬耳側內呈乳白色,腰背中央至尾基有一條較窄的黑褐色脊線,尾鬃及四肢下部呈棕褐色,冬轉夏時毛色由深變淺。四肢有二至五條不十分明顯的黃色橫紋,前後肢內部有附蟬四個。

附蟬俗稱夜眼。這名不符實的夜眼,如今只能讓人們在虛幻的世界裡想像當年於茫茫大漠中如風沙疾馳奔跑的野馬了。


比大熊貓還要珍貴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在水草枯萎的冬季,野馬常用前蹄扒開積雪覓食枯草或苔蘚植物,飲雪水或不凍水,在其飲水覓食的地方常有野驢出現,但它們決不於野驢混在一起,分類而群。

當年生存於茫茫戈壁大漠中的它們,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還有幾分身為野馬的高傲。如今,被圈養起來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的它們,雖說仍不會與野驢相處在一起,但卻失去了當年真正存活於野外的高傲的風采。

野馬有著類似於家馬的嘯叫,稍帶嘶啞聲,但與野驢的叫聲完全不同。

每年元月前後,野馬開始發情,性成熟的小公馬便被“頭領”(大公馬)早已出逐出群,在群外找其他母馬“自由戀愛”,然後再組成新的馬群。

也有年壯的公馬前來馬群爭雄爭奪“寶座”與“頭領”的殘酷搏鬥,或用嘴咬,或用蹄踢,失敗者落荒逃去,勝利者便居於“頭領”的地位,佔有該群的全部“妻室”。

若鬥爭不分勝負,就會造成馬群的分離,兩公馬便會帶部分母馬和馬駒分道而去。這是野馬分群生活的主要原因。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讓人佩服的是,野馬不“近親結婚”也不“亂倫”,前面說到的性成熟的小公馬全被大公馬驅逐出群正是這個原因。

野馬整體走動時常魚貫而行,公馬壯馬在前開道引路,中間是馬駒和母馬,弱馬尾隨而行。

野馬的性成形較早,公馬3歲,母馬2歲,就有了性要求,交配後的母馬懷胎11個月,到第二年氣候暖和的四、五月前後母馬離群,選擇極為荒涼乾燥的安全地帶生駒,多一胎一駒,這時公馬便承擔了小馬的保護任務。

野馬的壽命一般可達30年之久。

野馬原生活在蒙古西部科布多盆地和新疆東準噶爾一帶的半荒漠草原中,原稱蒙古野馬或準噶爾野馬。

清朝末年,西方一些國家對野馬產生濃烈興趣,紛紛派人來偷捕野馬運至西方動物園。大量的偷獵,加之野馬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外蒙上世紀60年代宣佈野馬在其國已經絕跡。

其時,我國東準噶爾盆地也沒能找到野馬的蹤影。所以,野馬被稱為比我國國寶的大熊貓還要珍貴。如今,世界上僅存圈養的野馬900多匹,每匹價格高達25萬美元。運回我國的野馬僅每匹的保險金就高達10萬美元。


普爾熱瓦爾斯基“偷”馬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普氏野馬”這個帶著洋味的恥辱的名字,但從清末一直沿用至今。

1875年的俄國戰亂頻繁,戰馬緊缺。

在那個馬的年代,一匹匹的戰馬馳騁於沙場,英武的鬃毛中呼嘯著殺機,統治者無疑會將它看得比士兵更為金貴。

為繁育優良馬種,沙皇招募探險隊進新疆捕捉野馬,有個叫普爾的人在其師皇家博物院院長斯特凡公爵的極力推薦下,爭得了外務部的同意,併為其借款十萬盧布,迅速組成了一個野馬探險隊。

探險隊由僑居彼德堡的德國富商的贊助,並請來了一位叫別列左夫的人作嚮導,此人熟悉新疆道路,熟悉與牧民“做生意”的訣竅。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探險隊帶著4名哥薩克騎兵與一架德國產的“富蘭”牌電臺,於1877年初春扮成商隊開始了他們的“野馬探險”里程。

一個月後,探險隊來到了清朝最西端的邊界——齋桑湖。

湖邊駐守著清朝的塔爾巴哈臺騎兵營,高聳的哨樓於夜幕中默默無言。

探險隊用牛皮伐子夜渡齋桑湖,並用銀子從清軍的手中換取了當時新疆流通的紅銅錢。

清軍居然放行了這支探險隊。“狼”就這樣被引了進來。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普爾一行買了一頂牧民用的帳篷,沿額爾斯河溯流而上進入高山湖泊可可托海,落腳在了一個叫“庫存蘭沙依”(意為野馬溝)的地方。他們假扮成了商隊。

牧民們見“商隊”沒有為他們帶來火柴、布匹之類的“洋貨”,因而對“商隊”也沒有多少興趣。

普爾一行開始在附近採擷沙狐、猞俐等肉食動物標本,他們意外地發現這一帶出產寶石,但通過電臺與“總部”聯繫時,電臺卻失靈了。

當然,探險隊並沒有因此停止捕捉野馬的圖謀。他們佯裝回國,繞過烏倫古湖之後,翻越阿勒泰山,進入稱布多草原。

探險隊的可疑行為很快引起了屯邊士兵的注意,不敢走大道,不進牧民的村莊,露宿荒郊。

一天晚上,普爾看到一匹野馬正從泉水方向走來,探險隊拿起槍支,迅速埋伏,但野馬卻在他們的槍聲裡跑得沒了蹤影。

普爾一行翻越白塔山,進入了準噶爾東部的將軍戈壁。在那裡,他們發現了野馬,並埋伏在白塔山的一條峽谷裡,一下子打死了9匹野馬,獲取了9張完整的野馬皮。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9張野馬皮帶回俄國,消息傳出,皇宮內外一片驚喜。隨後,野馬皮被帶到了巴黎博覽會上,因其披露了一個神秘的“野馬世界”,野馬隨後被命名為“普氏野馬”,普爾因此名聲大振。

但是,沙皇讓普爾進新疆是為了捉活馬,而非弄馬皮。

普爾再次收集新疆的地理資料,帶著一支重新整合的探險隊,帶著精良的裝備和槍支彈藥又一次進入了新疆。

這回,普爾從《馬可波羅遊記》中得知阿爾金山有野馬,在阿爾金山麓東段,他們雖說見到了野馬,但只是徒勞一場,並沒將野馬活捉。

隨後,普爾一行來到了青海,誤將野驢當野馬,給國際探險界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普爾在其考察報告中說阿爾金山麓東段存活著不少野馬,這一錯誤報道引來了不少外國探險家。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普爾偷馬“運氣”不佳,但在返回時於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腹地羅布泊,採集到了數張鳥類的標本,數十件魚類標本和幾張野駱駝皮,仍然風風光光地回到了俄國。  

普爾第三次進新疆似乎沒撈到什麼好處,只帶了兩張野馬皮敗興而歸。

1888年初,普爾準備第四次進入新疆,但卻因為染上了天花病,死在了距中國邊境不遠的塞克湖。

普爾死後,關於新疆野馬的消息越傳越神秘。

1890年,一個叫格里格爾的德國人沿額爾齊斯河,翻越阿爾泰山,來到了科布達草原。在這裡,格里格爾學會了用毛繩套馬的本領,接著在這一帶捉到了三十多匹野馬駒。

隨後,格里格爾又用拉網捕捉的方法捉到了五十多匹野馬駒。這八十多匹野馬駒歷盡8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到達德國漢堡時,僅剩了二十八匹。

格里格爾,最終殺死中國野馬的劊子手。

從此,野馬在異國的土地上開始了它們的百年流亡生活。

1984年,在國際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先後從東德、西德、英國選拔出了十一匹野馬,送到準噶爾盆地試養,在外漂泊一百年的野馬,終於回到了自己繁衍棲息的故鄉。(文/路生)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相關連接


齋桑泊,今哈薩克斯坦境內東北部一湖泊,位於阿爾泰山西麓,額爾齊斯河流經此湖。該湖面積原為1810㎞²,1959年下游水壩建成後,目前湖面已達到5500㎞²。

格里格爾,德國探險家。據說此人是愛斯基摩人的後裔,十分了得。當時的德國總督哈根別克和貝德福大公都有自己的私人動物園和馬戲團,為了得到新疆野馬,他們高薪聘請格里格爾來新疆捕捉。格里格爾憑藉自己的探險能力和語言優勢,邀請兩個同夥加盟,幾經周折,他們終於在準噶爾盆地的東部捕捉到52匹野馬幼駒。經8個月的長途輾轉,運抵德國漢堡時僅存活28匹,其中13匹成功地繁殖了後代。

此俄羅斯人在新疆發現一種動物比大熊貓還珍貴,一下子打死了9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