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精」和小「世故」——催熟的果子不會甜

王麗和張倩是3年級1班的學生,她們是最好的同學,每天都形影不離,一起上下課。

明天就是教師節了,兩個孩子在放學的路上商量著送什麼禮物給老師。

“我們一起去買一張好看的賀卡給老師吧!” 王麗建議道。

“你真是老土啊,現在誰還送賀卡啊!要送也送點實惠的!”張倩對王麗的建議非常不滿意。

“那什麼東西是實惠的呢?”

“我聽說別的同學都是買一些比較貴重的禮物送老師,我們也要買,不然老師就不喜歡我們了。”張倩湊過去悄悄說得。

“但是我們沒有錢啊?再說老師不會喜歡我們送禮物吧!”

“你這麼那麼笨啊,現在哪個老師不喜歡人家送禮啊,我爸媽逢年過節都要給老師送東西呢,要不然老師會關照我嗎?我們趕緊回去要錢,去商場買個貴點的禮物,千萬不能比其他同學的禮物差啊!”

於是,兩個小孩快步朝家走去……

人們常說現在的孩子太聰明瞭,一個個說話跟小大人似的,經常把大家逗得嘎嘎樂,但是,聽到先這些“大人話”時,媽媽是否應該提醒警惕了:

“你看你那同學又黑又瘦,長的不好,穿得多寒磣,家裡估計也不怎麼樣。那個同學一看就知道穿得是名牌,就是不一樣!”

“我們班的同學可矯情了,在老師面前是一個樣,在同學面前一個樣,我們班兩面派特別多!”

“就他那成績,能進重點,不說大家也知道,不就是走關係嘛!不過也正常,我們家是沒這個條件,如果有條件,我幹嘛不用,不用白不用”……

這些不僅僅是一句話,也代表了孩子們被世俗沾汙了心啊!

童年,應該正是天真爛漫,活波可愛的時候。

小“人精”和小“世故”——催熟的果子不會甜

童年的孩子就應該有孩子的樣子,當孩子的言行超於他的年齡時,媽媽就需要關注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不要覺得孩子言行像大人一樣就表示了孩子很聰明而給予支持,更不要忽視大人化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影響。

其實,孩子的心靈都是一張白紙,而後來的那些世俗色彩都是媽媽或者其他大人在生活中塗抹上去的。

有些父母會在家裡隨意談論一些家長理短,對其他人評頭論足。

有時候看上去孩子在一邊玩著並沒有聽大人說話,但事實上他卻豎著一隻耳朵留意父母在說些什麼。

更有的父母甚至當著孩子的面久毫不猶豫,肆無忌憚地大發言論。

這些都會給孩子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響。

小“人精”和小“世故”——催熟的果子不會甜

時間長了,孩子會對大人的世界更加好奇,對大人的模仿也更有力度,他就會想父母一樣對別人評頭論足。

而有的媽媽只要根據自己興趣選擇電視節目時,沒有顧及到身邊的孩子,以為孩子看不懂,就讓孩子一起看一些世俗色彩濃厚的電視劇。

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模仿電視劇上的人物的行為表現,電視,而就成為孩子學習社會世俗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然而,幼兒的成長,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著與成人不同的需求和特徵。

過於成人化的東西會給孩子心理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這就好比一棵樹,當它還是一顆幼苗時,狂風暴雨會壓彎它的腰;當它枝繁葉茂時,才會有能力抵擋狂風暴雨的侵襲。

一顆果子要想它甜美可口,就要自然成熟,媽媽又責任保護孩子不讓他們被催熟。

小“人精”和小“世故”——催熟的果子不會甜

對於這些世俗,以健康的心態來引導孩子,比如給老師送禮物,告訴孩子,這是為了向老師表達謝意,是對老師的尊重,而不是為了得到特別的照護

比如,對孩子的同學給予客觀積極的評價,在金錢名利、工作崗位等給予正確的引導……

我們有能力應對世俗,但孩子們沒有,孩子們需要根據成人世界所傳遞的信息來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所以,不要把我們對世俗的無奈提前傳遞給孩子,這其實是對他們的不負責,他們是無辜的,我們都曾經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我們的孩子也應該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