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ker型肌營養不良患者,你是否真正了解折磨你的她?

背景

Becker型肌營養不良(BMD)是一組臨床表現與DMD相似,但是起病較晚、進展緩慢、預後較好的一種良性的性連鎖遺傳肌營養不良症。多累及男性,女性多為基因攜帶者,其發病率為1/12000。由Becker於1957年首先提出。目前已經證實其致病基因為DMD的等位基因,定位於人類Xp21。1-21。3。

Becker型肌營養不良患者,你是否真正瞭解折磨你的她?

BMD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治療上仍寄希望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隨著免疫組化染色技術及基因診斷技術的出現,該病的早期診斷率大大提高,併為其治療開闢了新的路徑。目前國內對BMD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對其臨床表現、血清肌酸激酶變化規律及肌肉病理研究,仍缺乏系統的認識。

目的

對25例BMD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徵及血清肌酸激酶變化規律進行研究,得出BMD臨床、血清肌酸激酶變化規律及病理特徵,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意見。

資料與方法

採用回顧性研究方法,資料來自2006年7月至2012年1月間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住院及門診BMD病人,共25例;並選取8例肌肉活檢未見異常所見者作為對照組。收集25例BMD患者及8例正常對照組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史、病程、症狀、體徵、血清酶學檢查、肌肉病理學檢查,將其相關臨床、血清學肌酶及肌肉病理學改變等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並分別對BMD及正常對照組肌纖維進行形態計量學及統計學分析。

Becker型肌營養不良患者,你是否真正瞭解折磨你的她?

結果

本組病例男性19例,佔76%;女性6例,佔24%,以男性居多,發病年齡5~15歲16例,佔總病例的64%。首發症狀以雙下肢無力多見,佔60%,3例以發現心肌酶譜增高,而不伴明顯的臨床症狀首發;25例病例中有20例出現肌肉萎縮,其中下肢近端肌肉萎縮共18例,佔72%,特殊體徵主要為腓腸肌肥大及Gower徵,各佔92%和84%。25例血清肌酶水平波動範圍為450~13954U/L,波動範圍較大,以7~15歲時血清CK水平達到高峰,為8848。0U/L,以後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肌酶水平與病程變化無相關性。25例病理結果以肌纖維壞死(92%)、肌纖維再生(48%)、肌膜核增加(52%)、核內移(64%)、不透明纖維(68%)等病理改變較為多見。25例BMD患者抗Dystrophin單克隆抗體染色多表現為部分肌纖維膜深染,部分肌纖維不著色,呈鑲嵌狀分佈;少數肌纖維膜dystrophin缺失,多數肌纖維著色良好;肌纖維著色不均勻,呈斑片狀。Dystrophin-N、-C、-R三種單克隆抗體的染色方法結果顯示,其中三種染色均出現異常表達的為15例,佔總病例數的60%;兩種異常者為7例,佔28%;僅一種異常者為3例,佔12%。其中3例患者抗α-sarcoglycan單克隆抗體染色也呈現不全欠損,佔總病例的12%。BMD NADH-TR染色中Ⅰ型和Ⅱ型纖維及Ⅰ和對照組面積、周長、等效圓直徑、最大直徑、最小直徑等各項參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Ⅱ型肌纖維與對照組各項參數之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1.BMD患者一般發病年齡為5~15歲,男性多見,且多為散發病例。

2.BMD患者首發症狀以雙下肢無力最多見,體徵以雙下肢近端萎縮常見,多伴有腓腸肌假性肥大及Gower徵。

Becker型肌營養不良患者,你是否真正瞭解折磨你的她?

3.BMD患者血清CK值顯著升高,達正常值的數十倍,以7~15歲時達到高峰,以後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但不隨病程進展呈一定的規律變化。

4.肌肉組織化學染色BMD以肌纖維壞死再生、肌膜核增加、核內移、不透明纖維等病理改變較為多見,其餘可見分葉纖維、蟲蝕樣纖維、肥大纖維、肌纖維分裂、肌間質結締組織增生等病理改變。

5.BMD患者抗Dystrophin單克隆抗體染色多表現為肌細胞膜上的抗肌萎縮蛋白染色淺淡,不連續或陽性纖維和陰性纖維鑲嵌分佈。同時3例伴有α-sarcoglycan不全欠損,可能系dystrophin缺失影響α-sarcoglycan的表達。

6.肌纖維形態計量學分析得出BMD以Ⅰ型肌纖維萎縮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