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變成外婆騙小朋友,這個中國故事比《小紅帽》還要早

老虎變成外婆騙小朋友,這個中國故事比《小紅帽》還要早

虎作人形 清末《點石齋畫報》

清人黃之雋有一則《虎媼傳》,講的是一隻老虎變成外婆,並吃掉小朋友的故事。這個故事與歐洲童話中的《小紅帽》有著驚人的相似。《虎媼傳》比《小紅帽》時間稍早,來自江南華亭(今上海)的書生黃之雋,與來自德國黑森州的格林兄弟,都在留心蒐集整理民間故事,虎外婆、狼外婆之類的故事模型,居然在中德兩國的民間都有流傳,真是個有趣的現象。

《虎媼傳》裡的媼,是老婦人的意思。在《虎媼傳》的開頭,有一山民讓女兒“攜一筐棗,問遺其外母”,女孩的小弟也跟著一塊去了,兩個孩子都是十來歲,他們就這樣愉快地出發了。在途中,怪事發生了,原本熟悉的道路,姐弟二人卻迷失了方向,“日暮迷途,遇一媼”,這個老婦人問孩子:“你們要去哪裡?”孩子回答:“我們要去看外婆。”老婦人說:“我就是。”兩個孩子將信將疑,他們依稀記得,外婆臉上有七顆黑痣,老婦人說:“剛才用簸箕篩糠,臉上落了灰塵,我去洗一洗。”說完,她就走到溪澗旁去洗臉,順勢在溪流中撿了七個螺,貼在臉上。轉回身來對兩個孩子說:“見黑子乎?”姐弟倆這才相信,跟著這個外婆回家。

老虎變成外婆騙小朋友,這個中國故事比《小紅帽》還要早

虎痴 民國石印本《諧鐸》

在簡單吃過晚飯之後,外婆與姐弟倆同榻而眠,在床上,又發生了一系列恐怖的情節:

既寢,女覺其體有毛,曰:“何也?”媼曰:“而公敞羊裘也,天寒,衣以寢耳。”夜半聞食聲,女曰:“何?”媼曰:“食汝棗脯也,夜寒且永,吾年老不忍飢。”女曰:“兒亦飢。”與一棗,則冷然人指也。

原來,這外婆吃的不是棗,而是弟弟的手指,可憐的弟弟已經被吃掉了。女孩趕緊跑到屋外,爬上一棵大樹,外婆咆哮著衝到樹下,卻無法上樹,於是外婆轉身去叫同伴。在一位過路樵夫的幫助下,小女孩從樹上下來,只把衣服掛在樹上,躲在一邊靜觀其變。不多時,來了一群老虎,帶頭的老虎正是外婆。眾虎看到樹上只有一件衣服,並無活人可吃,認為虎媼在說謊,於是眾虎一齊發力,把虎外婆給咬死了。

這個故事是根據安徽一帶的民間傳說改編而來,收錄在《廣虞初新志》中。臺灣也有類似的故事,謂之“虎姑婆”,故事版本有幾百種之多。流傳最廣的當屬王詩琅在《鴨母王·臺灣民間故事卷》中的版本,這個版本對《虎媼傳》稍作改動,說的是母親要出門,把姐弟倆留在家裡,囑咐他們不要給陌生人開門,母親走後,虎姑婆來了,騙得姐弟倆開了門,後來虎姑婆露出了破綻——老虎變化為人形之後,偶爾還會露出些虎的特徵。姐姐見狀,用熱油燙死了虎姑婆。改造之後的故事扣人心絃,又褒揚了姐姐的機智,作惡多端的虎姑婆同樣受到了懲罰。

虎外婆是個令人心生恐怖的角色。其形象令人想起《山海經》裡“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的西王母,這種虎形的神明,還帶有一些上古時代部族圖騰的色彩,沉澱在民眾的集體記憶中,虎外婆的身上,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影子,上古神話的碎片散落在民間,生出了新芽。

老虎變成外婆騙小朋友,這個中國故事比《小紅帽》還要早

西王母 清刻本《山海經存》

除了上古神話的影響,自然環境的問題也不容小覷。虎外婆的故事起於清代,到民國時,浙江、湖南、山東等地的民間故事中仍有虎外婆的形象,這或與當時的虎患有關。在地廣人稀的古代,許多地區還保留著原始風貌,直到明清時期,人口劇增,山林草澤遭到破壞,老虎走出山林,虎患開始肆虐,留下了痛苦的記憶。在明清兩代的各地縣誌裡,虎患的記載隨處可見,據《寶山縣誌》載,明正統二年(1437)吳淞附近有白額虎出沒,傷六十五人,“居民號慟死不辜,哭聲夜半於穹蒼”,《羅源縣誌》中記載了官兵平息虎患:“康熙四十七年春,群虎夜夜入市。三月,遊擊陳騰龍督兵民捕之,前後殺獲六虎,患遂息。”

如今虎也成了稀罕物。在黃之雋生活清朝康熙年間,山林中還活躍著花斑的猛虎,它們孔武有力,能瞬間致人死地,而行蹤又飄忽不定,是一種神秘而又強大的存在。《虎媼傳》開頭即寫道:“歙居萬山中,多虎,其老而牝者,或為人以害人”,老虎被妖魔化,似也正當其時。

老虎變成外婆騙小朋友,這個中國故事比《小紅帽》還要早

年畫 武松打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