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的清朝新疆光緒銅元和宣統銅元,質樸美麗!

清末民初新疆設省,天山南北有三個銅元局,分別是迪化銅元局、喀什銅元局、阿克蘇銅元局,其中後兩個銅元局開始鑄造銅元已經是民國以後的事情,只有迪化銅元局在清朝末年鑄造過銅元。

冷門的清朝新疆光緒銅元和宣統銅元,質樸美麗!

天山雪峰

迪化銅元局在光緒年間和宣統年間分別鑄造了新省光緒元寶和新疆通用宣統通寶兩種機制銅元,其中後者有時被人稱為“紅錢”,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冷門的清朝新疆光緒銅元和宣統銅元,質樸美麗!

同為銅元,兩者屬於不同的貨幣體系

原來,清朝時新疆地區所製造的“制錢”以紫銅(紅銅)為原料,錢呈紅色,所以又被稱為“紅錢”。新疆紅錢從乾隆朝開始鑄造,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到宣統都鑄行過年號“紅錢”,前後有150年的歷史。

在宣統年間鑄造的新疆通用宣統元寶當十銅元“掛鉤”新疆紅錢系統,幣面有“當紅錢十文”字樣,所以常被人誤認為“新疆紅錢”的一種,實際上它只是“紅錢”的替代品,像“宣統通寶”那樣的舊式制錢才是真正的“末代紅錢”。

但是,迪化銅元局此前所鑄造的新省光緒元寶卻不會被人誤認為“紅錢”,因為它不是“掛鉤”紅錢,而是作為銀兩的輔幣,體現了銀本位的貨幣思想,幣面的面值有“二分五釐”和“一分五釐”兩種。

雖然幣值不同,但是兩枚銅元的大小、輕重完全一樣。這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有一種說法,按當時白銀和紅錢的比值,一枚“市銀二分五釐”的新省銅元幣值大致等於清朝其它地區的光緒元寶當十文銅元的6枚,當二十文銅元3枚,這枚銅元重10克左右,只是略高於其他地區的當十文銅元,比當二十文銅元還要輕。顯然是不合理,所以後來把面值改為“一分五釐”,並不再發行面值為“二分五釐”的。

對於工廠裡已生產的“二分五釐”銅幣,工人們就手工將“二” 字上橫筆畫逐個砸平成一分五釐。不過砸痕輕重不同,有時難免砸不準位置,所以經常也可看到“二”字上橫不完整或不同位置的“一分五釐”,致使現在存世的完整的“二分五釐”銅幣變得鳳毛麟角。

一、新省光緒元寶的版本甄別

幣面根據幣值“二分五釐”等字的位置可以分為寬距和窄距兩種,背面有水龍和坐龍兩種。版本中以水龍最為常見,一分五釐窄距水龍的普品市場估價在1000-1500多元,以坐龍為稀罕,一分五釐窄距坐龍的普品市場估價可達1萬-2萬元。

冷門的清朝新疆光緒銅元和宣統銅元,質樸美麗!

這個不自然的“一”為“二”所改

二、新疆通用宣統元寶的版本甄別

冷門的清朝新疆光緒銅元和宣統銅元,質樸美麗!

宣統當十銅元

幣面中心的圖案可以分為面星、面花、面星帶圈三種。背面中間坐龍一種,上方常見為干支紀年,也有無紀年的版本。新疆通用宣統元寶的幾種版本普品現在市場估價都在200-300元,其中以面星的宣統辛亥十文銅元

冷門的清朝新疆光緒銅元和宣統銅元,質樸美麗!

正面

清朝的新疆省造銅元一直是收藏界的冷門,其實從版式制式上看,新疆銅元,質樸美麗,令人神往,特別是背面的坐龍不像其它地區的那樣精雕細琢,卻憨態可掬,笑容自信,彷彿是要歡迎我們去領略天山南北那獨特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