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青浴乡文昌村念好“致富经” 摘掉“贫困帽”

四川新闻网巴中7月9日讯(张蓉)沿着一条整洁宽阔的通村公路,笔者驱车前往位于通江县青浴乡东北部的文昌村。群山环绕间,绿树掩映中,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小洋楼拔地而起,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随处都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

通江县青浴乡文昌村念好“致富经” 摘掉“贫困帽”

文昌村唐家湾新村聚居点

整合资金打通致富路

在贫困户张层洪印象中,以前的文昌村一直处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灌溉基本靠天的状态。“路不通,枳壳卖不出去,一家子都靠我打零工养活,日子过的很艰难。”回忆起之前的生活,张层洪满是感慨。

2015年,巴中市商务局对口帮扶文昌村后,便着力于改善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缺少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整合项目资金,共硬化村道路6.3公里、产业路2.7公里、社道聚居点连接线路3.4公里。“路通了,脱贫都更有信心了。”张层洪感激的说道。

文昌村还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建了白果坝、唐家湾、瓦屋基3个聚居点,改造50户危旧房,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兴建2个大型饮用水源点,解决了全村饮水难问题。

村民们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好房子,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通江县青浴乡文昌村念好“致富经” 摘掉“贫困帽”

文昌村村民在枳壳基地套种红薯

种植枳壳念好致富经

“要想脱贫致富,必须要有支柱产业。”文昌村村支部书记闫文录十分明白这个道理。文昌村虽有着40多年种植枳壳的历史,可自从外出务工热潮兴起后,村里绝大多数劳动力也卷入大潮之中,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多,枳壳无人管理,便成了闲庄稼。

闫文录在带领村支两委成员多次外出考察,认真学习其他村的先进产业发展经验后,决定在原先枳壳种植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集中连片开发,将枳壳发展为村支柱产业。

“活枳壳2元一斤,每棵枳壳树就有130多元的收入”听说村里要发动大家种枳壳,张层洪也积极响应,将家中的3亩地种上了枳壳。截至目前,全村通过集中连片规划,农户分户栽植,共栽植枳壳1000余亩,51520株。

除了栽植枳壳,村两委还采取引进业主的方式发展青花椒产业,并成立了文昌村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48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的方式,成为了合作社的一员。大家不仅能够通过流转土地收取费用,还可以在园区内务工实现增收。

张层洪高兴的告诉记者“靠着种植枳壳和在青花椒产业园内务工,一年可收入5000多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通江县青浴乡文昌村念好“致富经” 摘掉“贫困帽”

闫文录察看青花椒长势

整村脱贫实现致富梦

自2014年文昌村被评为国家级贫困村以来,整村脱贫一直是闫文录最大的心愿。看到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村里有了支柱产业,闫文录又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做到扶贫又扶志,早日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

在与村支两委成员商议后,闫文录决定利用村集体资金,为每家每户免费发放10株青花椒苗,并将聚居点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加以整理,划分给入住农户,让他们栽植枳壳、青花椒,养殖小家禽,发展“五园”经济。确保每家每户都有固定增收产业。

还利用在聚居点新房贴对联的形式开展文化感恩和法治宣传教育;开展“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和“感恩奋进”“我脱贫我光荣”等主题教育活动,树立身边先进典型淳化乡风民风;依托农民夜校、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等平台,将政策法规送到村民身边。真正做到了“扶贫扶志”相结合。

2017年,文昌村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并成为了全乡首个提前脱贫的贫困村。如今的文昌村处处散发着生机与活力,村民们脸上也时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据闫文录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搞好“五园”经济和乡村旅游,让村民们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