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爲什麼叫「濰坊」?

漢字“濰”與漢字“坊”連綴成“濰坊”一詞作為地名,只有60多年的歷史。1948年初,濰縣解放前夕,中共中央華東局鑑於濰縣重要戰略位置,決定成立特別市,取濰縣、坊子首字命名為濰坊特別市。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4月29日,濰坊特別市政府奉山東省政府命令正式成立。從此,這座城市正式以“濰坊”為名納入國家版圖。“濰坊”地名的歷史雖短,但追溯其由來,卻有很長的歷史淵源。

“濰坊”之“濰”的由來

這裡,為什麼叫“濰坊”?

●“濰坊”地名來自“濰縣”

濰坊的前身是濰縣。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濰州為濰縣,“濰縣”之名由此而始。濰縣幾經沿革變化,於1983年撤消。濰縣在歷史上存在了600多年的時間。

●“濰縣”地名來自“濰州”

濰縣的前身是濰州。濰州的設立,最早在隋朝。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濰州。10年後,廢州為郡。至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濰州。以後幾經廢立,至明洪武十年降濰州為濰縣。自此之後,“濰州”作為行政區劃名稱消失。

●濰州之前設立過短暫的濰水縣

在隋設濰州前10年,還設立了濰水縣。《隋書·卷二十五》載:“下密,後魏曰膠東,後齊廢。開皇六年復,改為濰水。”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濰”用於政區名。濰水縣的治所在今寒亭區朱裡鎮前吉家村一帶。濰水縣僅存在了10年時間。

●“濰縣”“濰州”“濰水縣”地名均源於濰水

濰河,古稱濰水,是濰坊的母親河,是濰坊境內的第一大河。有關濰水的記載,最早見於《尚書·禹貢》。《尚書》是中國最為久遠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是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曰:“濰淄其道”。它只簡單記載了濰水和淄水兩條河的名字,發源和流經均沒有記載。

從戰國至北魏期間,記載濰水的典籍主要見於:《左傳》《史記》《漢書》《淮南子》《說文解字》《字林》等。這些典籍對濰水的記載都十分簡要。如,《左傳·襄公十八年》寫道:“(晉師)東侵及濰。”《史記》謂:韓信伐齊,夾濰水而陣,囊沙斬龍且。《漢書》“濰”字作“惟”,書曰:“惟甾其道。”

北魏酈道元的地理鉅著《水經注》對濰水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水經注》用1600多字的篇幅,詳盡介紹了濰水的發源、流經及流域內的政區地名、歷史遺蹟、人文掌故等。《水經注》是載述濰水的里程碑,是研究古濰水領域地理、歷史和人文的經典之著。

北魏之後,記載濰水的典籍主要見於:《太平寰宇記》《齊乘》、清乾隆《山東通志》《濰縣誌》等。

清康熙《濰縣誌》和乾隆《濰縣誌》對濰水之“濰”與“濰州”“濰縣”的淵源關係進行了詮釋:濰縣知縣王珍在清康熙《濰縣誌》序言中說:“濰何昉乎?《禹貢》紀‘濰淄其道’。蔡九峰先生注謂:‘源出琅邪箕屋山,流經縣東,迤北入海,是濰為縣之襟帶,而縣由是名。’”

清乾隆《濰縣誌》也寫道:“《禹貢》曰‘濰淄其道’,濰之名所由昉也。”

可見,“濰縣”“濰州”“濰水縣”均以流經境內的濰水而名。

濰水雖算不上名川,但它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卻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濰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老東夷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流淌了千萬年的濰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兩岸人民,孕育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也成為濰坊這座新興城市命名之源。

那麼,濰水之“濰”是從何而來的呢?

●“濰”是由“隹”演化而來

“濰”字在漢語中只有兩種釋義。隋朝以前專指濰水(濰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釋“濰”曰:“水出琅邪箕屋山,東入海,徐州浸。《夏書》曰‘濰淄其道。’從水維聲。”隋朝以後“濰”字又增加了另一種釋義,即地名:濰州、濰縣、濰坊。

“隹”,《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鳥之短尾之總名也”。“隹”的本義是短尾巴的鳥。古人把長尾巴的鳥寫成鳥,短尾巴的鳥寫成隹。“隹”是個象形字,甲骨文的“隹”是一隻鳥的象形,有鳥頭和翅膀;金文的構形與甲骨文相似,只是變得更繁複;小篆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規整,但還保留著鳥的形象;隸書的“隹”喪失了鳥的象形性。東夷文化的一個重大特徵是以鳥為圖騰,故,“隹”的字形若鳥。

語言學家認為,“隹”與“濰”在字源上有淵源關係,“濰”是由“隹”逐漸孳乳演化而來。現代學者容庚的《金文編》指出:“隹、維、惟、唯古通用。”“維”的造字本義是用繩子繫住鷹隼雙足,馴養助獵。從“隹”到“維”,可以看出古代先民從涉獵到馴化鳥獸的文明進程。當“隹”“維”用於水名之時,當然應該從水,因此產生了“濰”字。

“濰坊”之“坊”的由來

這裡,為什麼叫“濰坊”?

《說文解字》釋“坊”曰“邑里之名”。“坊”的古字是“埅”,通“防”。我們的祖先把帶有防禦性的土牆稱作“坊”。古代把一個城邑劃分為若干區,通稱為坊。在城市把居住地劃分為坊的建置始於北魏鮮卑族人。唐代漢人將坊的建置推到高峰。漢代城邑的裡,到了唐代,被稱為坊。據《唐元典》載:“兩京及州縣之郭內為坊,郊外為村。”唐長安城就分為差不多110個坊。

隨著歲月的變遷,坊的概念發生了變化,坊成為街市裡巷的通稱。自古至今,出現了很多以“坊”為名的地方。

“濰坊”的“坊”源於坊子,“坊子”作為地名僅有100多年的時間。

據《坊子區志》記載,唐代,在濰州南至安丘、諸城驛道三十里處,鑿井一眼,名曰“三十里井子”(此處距濰州衙門大堂正好三十里)。井旁築一方土堆,以示標誌(現土堆已平,水井保存至20世紀80年代,現不復存在。經當地居民指認,其位置在行政街與恆安街交叉口南約30米處)。清末,前寧家溝劉起有父子在驛道邊、土堆旁開一客店,以土方堆取名“坊子店”。由於“坊子店”地處南北驛站間,過往客商絡繹不絕,多在此處歇腳食宿,又加劉氏買賣實在,因而生意興隆。由此“坊子店”名聲大揚。

1897年11月,德人侵佔山東,1901年在“坊子店”東約500米處開鑿第一眼煤井,因緊依“坊子店”而取名“坊子豎坑”。次年,膠濟鐵路由青島修達,建火車站時又定名“坊子火車站”。

後來,隨著膠濟鐵路的全線通車,加之地下煤炭的大量開發,這裡陸續設集市、擺貨攤、開商店,人口日增。火車站前逐漸形成了茂林街(一馬路),後發展到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並闢為小商埠。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此設立地方行政管理機構,始稱坊子鎮,俗稱坊子街。“坊子”由此而名。

時過境遷,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經過60多年的砥礪前行,如今的濰坊,已是一座國際知名的具有現代化氣息的繁華都市。

這裡,為什麼叫“濰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