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成汽车技术发展大势 场景化服务是落地关键

智能网联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人工智能”。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过去两年里,产学研各界及政府纷纷围绕这项新技术,从各个角度谋求突破,包括研发新技术、完善智能网联技术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关的相关法规标准。

智能网联成汽车技术发展大势 场景化服务是落地关键

智能化和网联化是智能网联汽车的两条技术主线,其中智能化主要指自动驾驶,包括无人驾驶和辅助驾驶。目前,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总结起来,大概有两条:第一,靠车载的传感器去探测车辆周边的交通信息,来决定自动驾驶;第二,不全依靠于传感器,用高精度的地图加上高精度的定位技术,再结合近距离的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网联化指的是通讯互联,包括车联网和车载通讯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主要包括:先进传感器厂商,开发和供应先进的传感器系统,包括机器视觉系统、雷达系统(激光、毫米波、超声波)等;汽车电子供应商:能够提供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和集成供应的企业,如自动紧急制动(AEB)、自适应巡航(ACC)、夜视系统(NVS)等;整车企业,提出产品需求,提供智能汽车平台,开放车辆信息接口,进行集成测试;车联网相关供应商,包括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通信服务商、平台运营商以及内容提供商等。

随着汽车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大势。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总结和整理相关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用户数将超过4000万,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这一巨大的市场前景,被中国官方及车企认定为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网联汽车可以说是一个集优势于一身的快捷融合的产物,但其发展具有创新要求高、发展空间广、领域跨度大的特点,中国目前还缺少智能网联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专项战略。且智能网联汽车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均不完善,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基于这一背景,9月8日工信部网站消息称,为支持和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适应性验证,推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前期组织起草了《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适应性验证管理规范(试行)》初稿。该初稿综合考虑了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产业发展需要及国际经验做法,对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适应性验证申请及审核流程、验证过程管理、验证期间事故责任认定及处理等作了规定。目前《规范》尚处于讨论阶段,但已经形成基本框架。

政策的支持促使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加入到汽车智能和车联网行列,积极参与和整车企业的创新实践推动自主式和网联式加速融合,更高级别驾驶辅助技术逐渐成熟。而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去实现自动驾驶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作为目前整个汽车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消费者,最为重要的驾驶员,其实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受行业新趋势,或者拥抱新技术,这个速度能有多快,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相应场景的建立。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